页面

2014年7月12日星期六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的推动者赵凤昌

赵凤昌拟定了五条政见:"保全全国旧有疆土,以巩固国家之地位。消融一切种族界限,以弭永久之竞争。发挥人道主义,以图国民之幸福。缩减战争时 地,以速平和之恢复。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之实行。"

可见,他所提倡的五色旗,和这5条政见是完全符合的。

http://www.chinaweekly.cn/bencandy.php?fid=85&id=6531
赵凤昌:大时代中幕后人
中国周刊:中国周刊记者 周昂 北京报道  发布时间:2013-04-09 15:52:26
[内容简要]:革命之中的纵横捭阖,革命之后的传奇不再, "惜阴堂"里上演的辛亥大戏落寞收场。

赵凤昌(左一)、杨杏佛(右一)和家人在上海惜阴堂合影。资料图片

1912年初,孙中山、袁世凯这两位民国初期最 重要的人物,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

这天,孙中山给一位老朋友写了封亲笔信,"素审 执事器识宏通,体用兼备,拟借高远之识,以为切励之资,敢奉屈为枢密顾问。"信中,他诚挚地邀请此人出山辅佐。

稍后,袁世凯的电报也到了,态度更加恭敬,他 说,如果能请动先生出山,"非凯一人之幸,海内同胞实共勉之。"

电波的另一端,是上海南阳路10号,一所名为 "惜阴堂"的小洋楼。主人名叫赵凤昌,不过一介布衣。

更令人称奇的是,对于两位大人物的邀请,赵凤昌 均予以婉拒,选择继续隐居于历史的重重帷幕之后。

以至于,后世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以过人的智谋 和手段,一手操盘了民国的诞生。

通天彻地

1911年10月10日晚上,赵凤昌正在上海一 家酒楼中宴请客人。席间,一个商人忽然接到了一封电报,随即对赵凤昌简短地说了几句。赵凤昌神色平静,起身告诉大家,自己另有邀约,先行离 去。

他得到的,正是武昌新军起义的消息。

出了酒楼,他立刻奔赴电报局,给汉口电报局局长 朱文学拍了一封密电,询问当地情况。第二天早晨,他接到复电,得知鄂督瑞澂已经逃走,起义取得成功。

当天,他紧急约见上海各界名流探讨时局,其态度 很明确,"上海据长江下游,集人力物力,足为武汉之声援也。"

快速介入,快速判断。当所有人都关注于武昌战事 时,赵凤昌已经开始从全局考虑问题。他首先注意的,是列强对此次革命的态度。他要下的第一局棋,就是解决外交上的麻烦。

彼时,列强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均绷紧了神经, 动荡时期的中国又极容易被趁虚而入。一旦情势失控,非但缔造不了共和,酿成第二个"庚子之乱"也不是没有可能。

有鉴于此,10月27日,赵凤昌从上海给两位朝 中重臣发出了电报。

一封发给了刚刚被任命为邮传部尚书的唐绍仪,在 信中,赵凤昌劝唐绍仪"宜缓到任",如果真的到任了,要特别注意和列强周旋,不要损害中国的利益。

在给外务部大臣梁敦彦的另一封电报中,赵凤昌提 醒他提防日本的动向。随后的电文中,赵凤昌力劝其反对摄政王为镇压革命向列强借款。

在这两封电报中,赵凤昌均期待他们"保将来之中 国"。

果然,唐绍仪最终没有接受清廷的任命,而梁敦彦 则公开对借款一事表示了反对。两位高官,对一位在野人士的建议,竟然言听计从。

除了在朝中的布局,赵凤昌也直接对列强展开了公 关。武昌首义的第二天,赵凤昌便委托上海商会董事苏宝森,给外商们带了个话,大意是,现在列强们的当务之急,是保护商人们的利益不受损害,千 万不要为清廷提供援助,否则"地方必须致靡"。

外商们将此意见转达给各国公使,在多方考量之 下,列强均"认民军为交战团体, 各国严守中立"。自此,革命军不再是外人眼中的"匪寇",而成为了一支获得列强认可的政治势力。赵凤昌没费太大力气,就把外事上的潜在祸患消弭于无形。

至于军事上,赵凤昌也有一套办法。彼时,清廷急 令荫昌及 萨镇冰分别率领北洋军和海军镇压起义,赵凤昌得知后,直接委托退隐上海的郑孝胥给萨镇冰写了封信,劝他不要炮击武汉。果然,萨镇冰在规劝下按 兵不动,后来 索性离开部队养病去了。借此机会,海军官兵一举反正,将炮口转向了大清。

武昌起义爆发一月,赵凤昌在幕后运筹帷幄,施展 出一套通天彻地的本领。这一年,他55岁,身无一官半职,却尽揽全局。

惜阴堂的诞生

"四十年间,东南之局,有大事,必与老人有 关。"同盟会会员黄炎培曾经如此评价赵凤昌。事实上,赵凤昌的"奇人奇事",并非始于辛亥革命。

1884年,朝廷重臣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后不 久,赵凤昌即进入张之洞的幕府,相处数年后,赵凤昌竟然能够帮助张之洞代拟公牍,而且模仿张之洞的笔迹几可乱真。张之洞对他愈加信任,每逢有 要事必与其商量。以至于社会上流传着"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的说法。

这段体制之内的传奇,终结于1891年。随着张 之洞被弹劾,赵凤昌一并受到陷害,被光绪皇帝批示革去官职、永不叙用。

事后,张之洞对赵凤昌感到很过意不去,特意在湖 北电报局为他找了个挂名支薪的差使,令其常驻上海,办理运输通讯、搜集情报等事务。

1894年,赵凤昌搬入上海南阳路10号的一所 英式洋楼,他将其定名为"惜阴堂"。

六年后,赵凤昌悄然导演了另一段传奇。

1900年,慈禧太后唆使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 枪杀德国公使,并下诏向11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两宫仓皇西逃。赵凤昌虽已下野,却心忧国事,他会同盛宣怀等人分头游说刘坤一、李 鸿章、张之洞等督抚,倡议拒绝宣战上谕,以免战火侵袭东南各省。

张之洞起初很犹豫,赵凤昌急中生智,走了一招险 棋。他发 了一个电报给张之洞,称"洋电,两宫西幸,有旨饬各督抚力保疆土,援庚申例,令庆邸留京与各国会议云"。这个电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一旦宫内日 后追究下来, 顶多只是误传了洋人电报的罪名,而不是抄家灭门的"假造圣旨"。

最终,刘坤一、李鸿章、张之洞协作,一起发动了 "东南互保"。

名声在外的奇谋妙断、体制内外游走的经历、以及 寓居"十 里洋场"的独特优势,带给赵凤昌的最大好处,是丰富的人脉资源。辛亥前夜,赵凤昌的朋友几乎遍及朝野内外,政商两界。张謇、汤寿潜、唐绍仪、 梁敦彦、胡元 倓、熊希龄、郑孝胥等闻人都是他的好朋友,在家乡常州,东南名士庄蕴宽、武昌新军创始人吴殿英又都是他的姻亲。革命党一边,赵凤昌早在 1907年便结识了 同盟会骨干胡汉民。

更重要的是,他们当中的多数人都和赵凤昌一样, "感怅清政之不纲, 非改弦易辙无可救治。抑且非一二长吏所能祸为福也"。

1911年5月8日,清廷"皇族内阁"的出台, 意味着立宪化作泡影。赵凤昌"乃更断言清廷之无可期望,谋国必出他途以制胜矣"。

对于他而言,武昌首义的爆发,或许是意料之外, 却显然是情理之中。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同盟会革命党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湖北军 政府。图/fotoe

新的布局

1911年那个动荡的岁末,当南北战事胶着之 时,赵凤昌已经在思考革命将走向何方的问题了。

他拟定了五条政见:"保全全国旧有疆土,以巩固 国家之地位。消融一切种族界限,以弭永久之竞争。发挥人道主义,以图国民之幸福。缩减战争时地,以速平和之恢复。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之实 行。"

如前所述,保全疆土,巩固国家地位,他在革命一 爆发,就已经完成了布局。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用最少的代价换取和平,使国家走向共和。

彼时,清廷已经重新起用袁世凯,并令其组建责任 内阁。赵 凤昌精准地判断,"各国公使不信清之政府,而信袁之个人,已与皇帝无异矣",他的出山已经极大地稳定了人心。而南方革命军,则"事权不一,意 见不齐,有未 能趋于统一之势",再加上经济、军事都处于下风,北方可谓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他就此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关键的一点,是尽快成 立临时政府,把形如散沙的独立各省团结起来。一盘更大的棋局,在惜阴堂展开了。

赵凤昌行事,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他尤其擅长调动 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己所用。

他调用的第一枚棋子是张謇。这位立宪派领军人 物,早年曾与袁世凯共事,并有师生之谊,关系非同一般。赵凤昌将他纳入团队,除了提高"惜阴堂"的威望,更重要的,是和北洋系建立了沟通的桥 梁。

另一枚棋子是庄蕴宽。作为同情革命的人士,庄蕴 宽早年曾经救过革命领袖黄兴的命,自然是联络革命党的不二人选。他很快赶赴武昌。

而赵凤昌本人,则于11月15日,联络江、浙、 沪等10省区代表共22人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这便是日后国会的基础。稍后,赵凤昌等人还将"五色旗" 定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

至此,革命党、北洋军,赵凤昌均已打通了关节, 独立各省有了临时议事机构,赵凤昌的布局完美地实现。

随即,他开始运用一枚关键性的棋子,此人名叫洪 述祖。

南北合谋

早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赵凤昌便看中了袁世凯 的实力。他认为:"革命军热情、勇敢、牺牲精神都是有余的,可借实力太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利用拥有实力的袁世凯去劝清廷,可能生 效。"

但是,谁来联络袁世凯?偏巧,袁世凯的身边有位 名叫洪述祖的幕僚,正是赵凤昌的妻弟。

在赵凤昌的授意下,洪述祖起草了最早的一份《清 廷退位诏书》,并分别呈给了袁世凯和庆亲王奕劻。据洪述祖后来的密函中讲,袁世凯曾奏请清廷接受此旨,否则立即辞职。至此,袁世凯对清廷的态 度,赵凤昌心中自然有数了。

事实的确如此,当袁世凯指挥北洋军与革命党人打 了几仗后,便准备向南方放出橄榄枝了。剿灭革命,不如借此外力推动朝廷改良,对此,袁世凯心中自然清楚。反过来,他也通过洪述祖,给赵凤昌发 来了议和的密电。

赵凤昌自然求之不得。1911年12月2日,各 省代表会议正式讨论决定:若袁世凯反正,当公举袁为临时政府大总统。

至此,南北双方已经有了默契。

12月6日,袁世凯令唐绍仪为全权代表赴南方议 和。两天 以后,唐绍仪启程,一上火车,先把辫子给剪了。12月17日,他抵达上海,当晚便来"惜阴堂"与赵凤昌深谈,表明自己此次前来,只是为了与南 方斡旋建立 "共和政体"罢了。如同赵凤昌后来回忆往事时所说的,"清室以立宪诳国民,国民亦以立宪诳清室",这一次,天下合谋,只为推动历史。

12月18日,南北和谈正式开始。据当时的人回 忆:"这 次议和是个大烟幕,有关会议情况的电报,白天打出去的和晚上打出去的完全不同,是两回事。白天开会是在做文章,谈停战问题,规定你让出多少 里,我让出多少 里。白天打出去的电报是互斥对方违反协议等等。重要的问题是在夜里谈,清帝退位问题,退位后谁来的问题,外国承认问题等等。所以夜里打出去的 电报才是会议 的真正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会议进行时是不公开的。"

而"所有和议中主张及致北方电,俱是夜间在赵寓 双方商洽"。

有代表回忆,有一次,北方代表团的译电员译出一 件北京来 的密电,拿给唐绍仪,唐绍仪看过很兴奋地说,北京回电来了,赶紧打电话给赵老头子,一边说一边挂电话,跟赵凤昌聊得不亦乐乎。有人感到很奇 怪,问唐绍仪, 为什么有事不是先找南方总代表伍廷芳,而是找赵凤昌呢?唐绍仪说道:"伍廷芳名义上是南方总代表,实际上作不出什么决定,真正能代表南方意见 的,能当事决 断的倒是这个赵老头子。"

此言绝非夸张。不过,赵凤昌在这场大变局中,更 似因应时代,顺水推舟。

新的变数

1911年12月20日,南北双方第二次会谈, 已经取得了一个各方面的妥协方案:坚持让朝廷尽快召开国会,议定国体。然而,清廷对此迟迟不肯给出答复,和谈陷入停滞,辛亥年的变局陡增变 数。

此时,孙中山回来了。12月25日,这位革命领 袖风尘仆仆从国外回到上海,第二天下午,就前往"惜阴堂"拜会赵凤昌,征询他对当前时局的看法。于是,赵凤昌"遂一一陈述沪汉情事"。后来, 孙中山又多次来到"惜阴堂"与赵凤昌商谈。

会谈的结果是,孙中山立即开始筹备组建临时政 府。显然,这又是赵凤昌给出的一步高招,不管清廷如何顽固,新的政权终归诞生了。

1912年初,这场大戏终于达到高潮。元旦这一 天,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建立,中华民国宣告诞生。两个月后的2月12日,清廷再无回天之术,隆裕太后下诏宣布清帝逊位,结束了267年的统治。

清廷终结,民国初基,"惜阴堂"内的调解,也到 了关键阶段。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被公选为正式大总 统,3月6日,他在北京宣誓就职。无力统筹全局的孙中山对此难免有些耿耿于怀。当迫使袁世凯南下就职的计划落空后,双方又将矛盾的焦点对准了 内阁人选。

同盟会坚持内阁总理必须由同盟会员担任,袁世凯 一方拒不 接受,双方在"惜阴堂"僵持不下。关键时刻,还是列席会议的赵凤昌趁机插话说:"我认为新总统的第一任内阁,是新旧总统交替的一个桥梁,所以 国务总理必须 是孙、袁两位新旧总统共同信任的人物。我以为只有少川(唐绍仪)先生最为适当。只要孙、黄两先生不反对,我很想劝少川先生加入同盟会,这是双 方兼顾的办 法。"

赵凤昌的话音一落,孙文、黄兴立即鼓掌,表示欢 迎。稍后,唐绍仪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加入了同盟会,成为民国首届内阁总理。

至于其他内阁人选,赵凤昌同样奔波于两派之间, 费尽口舌,平衡利益。"其间劳心敝舌,左支右细之苦况,先公殊无以语人也。"其子赵尊岳写道。

在赵凤昌的努力下,南北议和总算有了一个完整的 收场。

在辛亥革命跌宕起伏的数月中,赵凤昌几乎以全凭 个人之力全盘操持了革命的走向,以及民国的诞生,可谓一手托南北。孙中山和袁世凯都明白此人的盖世才华,均发出函电,希望聘任他为顾问,却都 被婉拒。

赵凤昌飘然归隐。然而,没能持续多长时间。

收官

1913年3月20日晚,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在上 海车站遇刺,国内舆论顿时哗然。在给赵凤昌的一封信中,张謇对此事评价道:"遁初(宋教仁)以调和南北,慷慨自任,无端被害,此必有不欲南北 调和者。敌人横行如此,世岂可问!"

事发后,孙中山立即将元凶指向袁世凯,号召不走 法律程 序,使用武力解决问题。而大多数国人对此均不予理解和支持。就连同盟会内部也有分歧,老同盟会员梁漱溟后来便说,"二次革命实在是以武力为政 争的开端。从 此以后,凡是要为政治活动的,总要去奔走武人的门下,武人的威权从此一步一步的增长,到现在而达极点。"

赵凤昌心中自然焦急、他再一次充当了南北桥梁的 角色,参与了一系列调停活动。只是这一次,当年众人合谋推翻帝制时那种温情、妥协已经不复存在,饶是赵凤昌手段再高,也无能为力了。

7月12日,革命党人发起了武装反抗。江西李烈 均在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武力倒袁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赵凤昌对此恨道:"近事无可说,只可谓之恶梦。"

对他而言,这场恶梦似乎再也没有结束,镇压二次 革命后, 袁世凯权势陡增,直至着手称帝的计划。1916年6月,袁世凯在全国一致声讨中死去,赵凤昌在给黄兴的信中以为,此时如不集合各派中心人物, 化除私见,指 导舆论,监督政府,则"前途祸福,正未可知"。底气已然有些不足。

此后,段祺瑞上台,赵凤昌出任段祺瑞与孙中山的 调停人,但不久孙中山便南下成立护法政府,调停失败。直到1919年,第二次南北议和,赵凤昌再次出任"调人领袖",依旧毫无建树。从那以 后,赵凤昌于政坛再无踪迹。

除了1931年,他在《文学》月刊上,耐人寻味 地写道"逊清之事往矣,世事之错综,岂有止境哉?"

1938年,赵凤昌于上海撒手人寰。

据其外孙杨小佛(杨杏佛之子)的回忆,他小时候 去外公家玩,发现惜阴堂中厅墙上有一张内置中华民国国玺印,与插在花瓶中的五色旗相应成趣,尽管,从1927年后,它已经被青天白日旗所取 代。

那一刻,时间仿佛永远定格在了令人满怀憧憬的 1911年。



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5210/node5226/u1a48897.html
杨小佛:武昌起义后外祖父赵凤昌既忙国事又忙家事
时间:2011-9-28 13:45:1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外祖父赵凤昌即主张不保清廷保将来中国。10月15日消息传到上海,他邀请江浙立宪首领雷奋、沈恩 孚、杨廷栋和同盟会会员黄炎培等到南洋路10号(1943年改为南阳路154号)惜阴堂会议,商讨时局前途应付方法。①第二天,雷奋等赴苏州,会 合从武汉赶回的张謇为江苏巡抚程德全起草要求清廷"宣布宪法,开国会"的奏折。②但外祖父比张謇更为激进,他在5月份清廷成立皇族内阁时,已"断 言清廷之无可属望,谋国必出他途以制胜矣。"③

  11月9日黎元洪电邀各省代表到武昌会议组织临时政府。两天后,在张謇、赵凤昌的推动下,江浙沪三都督联合通电邀请各省派代表到沪共商组织临 时中央政府。第二天,又电请各省公认上海推定的伍廷芳、温宗尧为临时外交代表。于是江浙与湖北发生了南北和议地点的争执,但赵凤昌通过张謇向在汉 口的庄蕴宽提出"政府设鄂,议会设沪"的折中方案,使沪鄂双方达到妥协。

  12月4日赵凤昌列席了留在上海各省代表的会议,会议议决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

  12月7日,清廷派出了以唐绍仪为首的议和代表团。第二天,唐绍仪即致电赵凤昌云:"明日赴汉口开议,请公约东南人望如张季老、汤蛰老赴汉会 议为幸。"对此上海集团自然不愿和谈的主动权落入武昌。12月10日、张分别电唐:"伍秩老与张、汤二公均不能远行,公到汉无可与议,请公速来沪 上","伍不能赴鄂讨论大局,以公来沪为宜。"同日,伍廷芳也电黎元洪:"各省留沪代表未许廷芳一日远离,恳即转致唐公,速来沪上共同谈判。"此 外,他们还由伍廷芳出面致函英国驻沪总领事法磊斯(Fraser)云:"……因上海许多朋友都请我不要离开此地,且上海有很多任务需要我的注 意,……贵总领事倘愿以电报敦促贵国公使,由其商请袁世凯,要袁对唐绍仪发出指示,令其前来上海与我等商谈,将不胜感激。"④于是通过英国公使朱 尔典(Jordan)的请求,袁世凯命令唐一行到上海开议。上海方面于是掌握了和谈的主动权。

  正当外祖父忙于为南北和议作中介之时,不料他在汉口路中西女塾住读的次女赵志道(我的母亲)与同学刘菽漪、曾季肃、陈君平三人假满回校,不进 学校宿舍,迳赴预先约定的张竹君女医师去武汉红十字会的长江外商轮船上。上海商团董事李平书从张竹君知道此事后,乃领外祖父至停泊码头之江轮上探 望其女,初女儿怕父亲强迫她回家,躲在船舱中。旋知父亲送衣服,食物来,乃由李平书领见父亲,互道珍重后告别。张,医师的医疗队与黄兴同船出发。

  九月间,战争已停,救护队络续返沪。女儿回家,见其父亲已除辫,终日与各方人士讨论国事,座上客有章太炎、孙中山、宋教仁、戴天仇、张季直、 庄思绒、汤蛰仙等。闻五色旗寓五族共和意,嘉禾国徽寓以农立国意。皆父亲倡议。⑤

  中西女塾已将此四名学生开除,于是外祖父只得将我母亲送往美国留学。在美国与余父杨杏佛相识,相爱而登记结婚。父亲为同盟会会员,上海中国公 学学生,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总统府秘书处收发,4月1日中山先生解临时总统职。此时不愿到北京去做官而宁愿出国求学的青年经孙总统的批准, 交稽勋局办理。父亲便是稽勋留美学生。他们于1918年学成乘船回到上海。

  外祖父赵凤昌被清廷革职后,就被张之洞派往上海办理通讯等杂务,仍为张之洞的重要帮手。他虽然无官一身轻,但仍关心国事,积极参与。他在庚子 义和团事件中,积极策划东南互保。宣统三年,赵凤昌与张謇等十人通过满洲人庆宽上书摄政王,促行宪法,罢亲贵,一新纲纪,终不获报。⑥此后,外祖 父又邀集更多的人到惜阴堂议事,策划南北谈判,组织临时政府之事。

  1911年12月26日,孙中山抵沪第二天,即赴惜阴堂与赵风昌会面,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于是在后来的南北和议中,产生人事矛盾时,外祖父总 能设法调和,解决矛盾使双方均能同意。如某次讨论袁世凯政府的国务总理时,袁要唐绍仪做总理,孙中山认为应由同盟会会员担任,双方意见分歧。于是 赵凤昌提出让唐绍仪加入同盟会,不是解决矛盾了吗。此时即由蔡元培与汪兆铭作介绍人,唐便是同盟会员了。另一次谈到陆军总长时,袁坚持由段祺瑞 当,南方要黄兴当。这时赵又出点子说:"让黄兴当参谋好了"。他的理由是内阁不能早日成立,恐列强会干涉。但是每次调和的结果,总是听袁世凯的。 无怪乎民国政府成立后,袁大总统赐给外祖父二等嘉禾章一枚。在历史问题上,我很抱歉未能为亲者讳了。

  1937年8月12日晚8时,即"八一三"的前夕,当时上海很平静,因为中日争端由于国府同意日方条件已经解决。但外祖父叫叔雍舅打电话给 我,命我立刻带点夏季衣服到公共租界内的惜阴堂来,不得延误。我说此时公共汽车已停了,明天清晨来好吗?叔雍舅说:你叫出租车来好了。我说华界市 中心区的祥生公司,晚间无车。他说:你带一只小皮箱,等在家里,我从租界叫一辆汽车来接你。果然,九时一辆出租车来接我了。原来《申报》馆有消 息,日军士兵开车冲虹桥机场均被守军击毙。日军即将动武了。当时我一个人住在华界市光路92号,母亲和弟弟均在青岛。所以外祖父非常关心我的安 全,非要当夜进入租界以策安全。我的故居和相邻的二十几幢小洋房均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被美军B29型飞机全部炸毁,连一张纸也未取出。

  我在惜阴堂生活了一年,亲见外祖父身体健康,作息有序。每天清晨在花园里散步一圈,但不出大门。早餐后,便坐在惜阴堂朝东一间书房里,靠东窗 的大书桌前,左侧墙上装一只30313的电话墙机。室内还有一只圆桌和躺椅及几只靠背椅子。朝西与朝东均有两扇玻璃窗,使书房内光线充足。窗台很 宽,上置英国华夫饼干一二听,有时外祖父会取出几片饼干,与我分食。他每天报纸必读,或从书橱取出一书翻开欣赏,可能是我去年至北京国家图书馆检 视的《赵凤昌芷札》中的一册。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想当年,轰轰烈烈,出生入死者,今已人往风微。而人类历史始终更新前进,永无止境。

  注:

  ①刘成禹:《世载堂杂记》

  ②张謇日记《张謇全集》

  ③赵叔雍:《惜阴堂辛亥纪事》

  ④《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

  ⑤赵志道:《忆往事》刊政协上海市委员会编印《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文史资料专辑》24页

  ⑥本文多处参考马铭德:《辛亥革命与赵风昌》


http://wuhuan.artron.net/news_detail_132985
【动态】《民国诸葛赵凤昌与常州英杰》序言一
2010-11-10 14:17:34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冯天瑜

  笔者怀着双重敬意,向读者诸君推荐《民国诸葛赵凤昌与常州英杰》。

  第一重敬意奉献给辛亥革命,第二重敬意则奉献给为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作出特殊贡献的赵凤昌。

  公元1911年10月10日(干支纪年辛亥年八月十九日),由革命党策动的湖北新军起义在武昌爆发,经一夜激战,起义者夺取省城,次日即布告 天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九角十八星铁血旗取代黄龙旗,飘扬在武昌城头。

  此后四十多天,民军在汉口、汉阳与南下清军激战,湖南、陕西、江西、江苏等省则纷起宣布对清廷易帜独立,两百六十余年的清王朝以及沿袭两千余 年的专制帝制的崩溃,已成不可阻挡之势。

  值此历史关头,革命党的"共主"孙中山从美国转赴英国,为未来的共和政权争取外交及财经支特;革命党的另一领袖、多次武装暴动指挥者黄兴则从 香港赶往上海,偕宋教仁等奔赴武汉前线,随即投入阳夏苦战。

  清政府方面,在怒斥弃武昌而逃的湖广总督瑞澂、统制张彪的同时,立即派遣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新军、海军大臣萨镇冰率领舰队,从水陆两线合击 武汉。然而,北洋新军并不听调于满洲贵族荫昌,清廷只得曲意敦请三年前罢官在家乡河南彰德洹上的袁世凯,袁氏则一面与朝廷讨价还价,一面集结北洋 部属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等,对湖北民军给予军事打击,在夺取汉口、汉阳之后,又与民军停战议和。袁氏的谋划是,以民军及各省独立的威势,迫清 廷交权给袁氏;又以手握重兵及汉阳一胜之威为资本、以清帝退位为诱饵,迫民军让权袁氏。

  英、法、日、俄、德、美列强,密切关注中国政情的剧变,一面竞相往长江中下游调集军舰等战力,对民军保持军事压力,一面在清民两方加紧外交斡 旋,试图火中取栗,保护并扩大其在华利益。

  辛亥年末的中国,确乎存亡危急之秋,既预留着创建共和的机遇,也面临着分崩离析、列强干涉瓜分的危险。

  当此千钧一发之际,一批江浙沪士绅,聚会于上海南阳路10号的一座名叫"惜阴堂"的小洋楼,商讨中国的去向,而楼主是布衣赵凤昌。

  常州人赵凤昌(1856—1938),不仅是"惜阴堂"聚会的东道主,更是民国建立前后一年间一系列聚会的精神主脑。

  赵凤昌曾任湖广总督张之洞首席幕僚,昔时武昌有"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的戏语流传,足见赵氏在张之洞主持的"湖北新政"中的作用 不可小视。后因政敌攻讦,张之洞忍痛罢黜赵凤昌,赵氏自此脱离官府,却携带着张氏的关系,以一介布衣活跃沪上,赵宅不仅成为张之洞搜集内外信息的 基地,也是湖北派往海外留学者的中转站。赵凤昌更在工商经营、政治交际中,建立广泛的中外人脉,社会影响力日渐张大,在戊戌变法、东南互保、《苏 报》案中,赵氏皆起到穿针引线作用。

  由于赵氏明确了自己的清朝体制外身份,又在华洋杂处的上海不断汲纳新知,故其政治倾向日趋进步。至辛亥首义前后,他的反清立场已基本形成,不 过他决非那种呼唤高调的猛浪之士,而是实实在在地于沉潜中推助时代大潮。他与其密友庄蕴宽(1866—1932)等江苏常州系人士,在辛亥首义前 后运筹帷幄,折冲樽俎,同革命党人、立宪派、清朝汉官均有深度联系,并与英、法、日、俄的驻华使团相沟通。其在上海的寓所"惜阴堂",成为辛亥首 义后一段时间江浙沪政要、士绅与革命党聚会议事的要地。武昌起义不久,赵凤昌即拟订政见五条:

  保全全国旧有疆土,以巩固国家之地位。

  消融一切种族界限,以弭永久之竞争。

  发挥人道主义,以图国民之幸福。

  缩减战争时地,以速平和之恢复。

  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之实行。

  此确为老成谋国之金玉良言。为实现此五条,赵凤昌等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努力。

  武昌起义消息传至上海,赵氏即邀集张謇、庄蕴宽及同盟会会员黄炎培、立宪派人物雷奋、孟森等来惜阴堂会商应对之策。上海光复,赵凤昌又与张謇 居中调停,赵氏寓所惜阴堂成为南北代表幕后商议地点,并约定在上海,由江苏代表雷奋致电各省,派代表前来讨论"将来国体、政体根本计议。"

  当阳夏战争激烈展开之际,黄兴以红十字救伤队作掩护,乘英轮从上海赴武汉,时为中学生的赵凤昌的女儿赵志道,参加救伤队勇赴战火纷飞的武汉, 赵凤昌亲登轮船甲板为女儿送行,赵志道开始还担心父亲阻拦,但赵凤昌"既未责难,亦未劝阻,且慰勉有加",自此女儿始知"先君早已倾向革命矣"。

  孙中山1911年秋冬之际从美国取道欧洲、香港,于12月25日返回上海,首先与同盟会黄兴、宋教仁等商讨组建政府诸事,次日即拜会惜阴堂主 人赵凤昌。孙中山还有聘赵凤昌为民国"枢密顾问"的计划。

  赵凤昌的女儿赵志道从阳夏战争前线"乘船返沪",见到一个颇有历史意味的场景:

  先君已除辫,终日与各方人士讨论国事。座上客有章太炎、孙中山、宋教仁、戴天仇、张季直、庄思缄、汤蛰仙等。所议为电请清帝退位及劝袁世凯赞 助民国等事。南北议和时,先君常去观渡庐与伍廷芳策划和议条件。闻五色旗寓五族共和意,嘉禾国徽寓以农立国意,皆出先君倡议。

  以惜阴堂为枢纽,江浙沪士绅与孙、章及宋教仁、戴季陶(天仇)、张謇(季直)、庄蕴宽(思缄)、汤寿潜(蛰仙)等人议及民国创建的种种关键问 题,又与湖北军政府及袁世凯、冯国璋的北洋势力交相往还,并同外国使团反复沟通,竭力预防列强干涉,促成清帝退位,从而对辛亥首义以后的中国政局 走势发生影响。

  辛亥年底,革命中心已从武汉转移到沪宁,当然是全国大局演变、各方力量对比所致,然与赵凤昌等人前台幕后的纵横捭阖,有相当关系。人称赵凤昌 为"民国产婆"、"山中宰相",实不为过。此时的赵凤昌一力支持孙中山、黄兴。后来袁世凯称帝野心日益昭著,赵凤昌等又首先主张袁世凯从大总统位 下台。

  赵凤昌等常州系人士在辛亥首义—民国创立这一历史关头,心忧天下,超越党派,运筹帷幄,大处着眼,实处着手,且始终与历史前进的大方向相切 合,诚古今中外罕见之布衣谋略大师,称之为"民国诸葛"颇为恰当。

  从历史的纵深处考察,赵凤昌等常州系人士对民国创立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归之于他们的政治智慧,更与其厚重的经济—文化含量大有干系。

  就经济言之,自明清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江浙即为中国首富之区,故治理天下所赖不出二者:"西北甲兵,东南财赋"。在某种意义上,惜阴堂参 议者便代表了"东南财赋",这是惜阴堂意见举足轻重,无论孙、黄还是袁世凯,乃至外国人必予重视的原因之一。

  就文化言之,自明清以来,尤其是近代以来,江浙乃学术渊薮,乾嘉以降的今文经学发达于此,庄存与、庄述祖、刘逢禄、宋翔凤开创常州学派,上承 《公羊》经说,下启道(光)咸(丰)的龚自珍、魏源,以至光绪间的康有为,成为近代变法思潮的一大源流。因之,从1911年辛亥革命往前推的晚清 新政,"中国近二十多年一切进化之动机,皆发起于东南而赞成于西兆。"是当时所有政界人物们都一致公认的事实。清民之际的赵凤昌、张謇、吴殿英、 庄蕴宽等承袭"通经致用"、改革求变的家训祖脉,在新时代召唤下,一路走来,顺应并敦促辛亥首义、民国创立这一伟大历史转机,此诚旷世之伟观也。

  赵氏等常州系人士,其功在民,其绩当垂之于史。然而,在此前大半个世纪,由于国民党修民国史有意无意排除本系统之外人士的历史作用,后来诸学 者的辛亥革命史又重在表述革命党的活动,加之文献材料尚未披露,赵凤昌等常州英杰在民国创立间的卓异劳绩,基本上湮没未彰。近年正式面世的《赵凤 昌藏札》及相关文献,披露了赵氏等常州英杰在民国创立间的实绩,而吴欢君所撰《民国诸葛赵凤昌与常州英杰》更使封尘的人物、封尘的史实得以灵动的 昭显。

  吴欢,祖籍常州,高祖吴殿英协助张之洞组建湖北新军,祖父吴瀛乃故宫博物院创始人之一,父吴祖光、母新凤霞为现代艺坛双璧。吴欢承袭常州文 脉,怀着崇仰先哲、恢复历史本真的激情,锲而不舍地追查新鲜史料,挥舞潇洒之笔,写出这部亦文亦史的书,丰富了我们观察辛亥革命史的视域。

  恩格斯(1821—1895)晚年提出"历史合力"论,认为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一种力量推动的单向、直线式进程,他指出——

  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 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2]

  辛亥革命、民国创立,作为划时代的历史事变,正是由"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相互博弈造成的"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赵凤昌及常州系人士, 正是构成这"合力"的一种要素。而案头的这部书,有助于我们走出单线历史观的窠臼,加深对"历史合力"的认识。

  [1]见《赵凤昌藏札》第一百零七册电稿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7页。

  作者简介:冯天瑜,中国近代史专家,教授


辛亥革命中的常州人 The Changzhou People i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http://www.wjstar.net/webfiles/2014/czr/%E3%80%8A%E8%BE%9B%E4%BA%A5%E9%9D%A9%E5%91%BD%E4%B8%AD%E7%9A%84%E5%B8%B8%E5%B7%9E%E4%BA%BA%E3%80%8B.pdf

"民国产婆"赵凤昌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南阳路10号"惜阴堂"住着一
位老人,他深居简出,但与当时的政要人物袁世凯、唐
绍仪等多有往来,与立宪派张謇、程德全等关系密切,
与革命党人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炳麟等过从甚
密。"惜阴堂"成为各派人物聚会之所,许多左右时局
的大事都在这里谋定,特别是南北议和等多项重要议题
讨论常在这里举行。"惜阴堂"主人从中积极斡旋,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位在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中被
誉为"民国产婆"的"惜阴堂"主人,就是常州人赵凤昌。

赵凤昌,字竹君,1856年出生在常州一个没落的望族家庭。赵凤
昌早年科考不成,便在朱氏钱庄当学徒。钱庄经理觉得他是个人才,
将来能成大器,为他捐了一个县丞官衔,被派到了广州,很快得到两
广总督张之洞的赏识,当了张之洞的机要文案,后又随
张之洞到湖广总督任上。
由于赵凤昌长期跟随在张之洞身边,对张的一言一
行了如指掌,揣测心理十不离八,摹仿张之洞笔迹代拟
公函几可乱真,时间一长便遭同仁忌妒。后来有人弹劾
张之洞,朝廷以赵凤昌"揽权"为由,把他革职永不叙
用,使张之洞逃过一劫。张之洞知道赵凤昌是因自己而
丢官,因此对他格外关照,不仅替他向盛宣怀讨了一个
武昌电报局的挂名差使,而且还派他驻上海办理通讯运
输业务,实为张的驻沪办事处。由此,赵凤昌便带着一
家老小来到了上海。赵宅不仅是张之洞搜集内外信息的
基地,也是湖北省派往海外留学生的中转站。
冒险抗旨策东南互保
赵凤昌到上海后,深知腐朽的清王朝气数已尽。因
此,他便尽一己之力为社会进步四处奔走。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京师形成高潮,赵凤昌预见
到义和团与八国联军的战火会破坏中国南方经济的发
展,为中国将来的前途考虑,他把清廷与各国宣战的诏
令视作"矫伪",以湖广总督张之洞代表的身份与盛宣
怀、何嗣焜(两江总督刘坤一代表)、恽祖翼(浙江布
政使、浙江巡抚代表)等几个常州同乡一起,联合东南
各省督抚与各国在沪领事签订互保条约,积极策划推行
东南互保,使长江流域经济中心免受了战火的蹂躏。后
来,他还试图与张謇一起将慈禧与光绪从北方迎至南京
或汉口,然后强迫慈禧交出政权。但是,由于张之洞、
刘坤一二督与西太后之间并无根本矛盾,加之西太后很
快向列强投降,使他们之间的矛盾缓解,赵凤昌等人的
计划遂成泡影。之后他又和孟森、孟昭常等常州人联合
张謇等积极宣传更张政体实行立宪。当看到清廷只是把
立宪作为一个幌子之后,赵凤昌开始明白,要想救中国
必须另谋出路,这正是他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联合的思
想基础。
总揽全局聚各方精英
辛亥革命爆发时,孙中山正在海外募集革命基金,
国内的革命党人各自为战,革命缺乏一个统一的领导。
宣布独立的省份,政权纷纷落入了军阀、官僚、政客、
立宪党人的手中。袁世凯凭借他的地位和武力成为封建
王朝和外国列强进攻革命的新工具。革命形势风云变
幻、错综复杂。政见上超越南北党见的赵凤昌,思路开
阔、智谋超群,对南北形势判断精确,常出奇策,成为
掌控各派政治力量博弈、妥协、合作的核心人物。
武昌起义不久,赵凤昌即拟订政见五条:保全全国
旧有疆土,以巩固国家之地位;消融一切种族界限,以
弭永久之竞争;发挥人道主义,以图国民之幸福;缩减
战争时地,以速平和之恢复;联络全国军民,以促共和
之实行。此确为老成谋国之金玉良言。为实现此五条,
赵凤昌等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努力。
武昌起义消息传至上海,赵凤昌即邀集张謇、庄蕴
宽及同盟会会员黄炎培、立宪派人物雷奋、孟森等到
"惜阴堂"会商应对之策。上海光复,赵凤昌又与张謇
居中调停,"惜阴堂"成为南北方代表幕后商议的地
点,并约定在上海,由江苏代表雷奋致电各省派代表前
来讨论"将来国体、政体根本计议"。
1911年秋冬之际,孙中山从美国取道欧洲、香港回


位于上海南阳路10号的"民国产房"惜阴堂

国,12月25日到上海。他首先与同盟会黄兴、宋教仁等
商讨组建政府诸事,次日即拜会赵凤昌。
赵凤昌的女儿赵志道从阳夏战争前线"乘船返
沪",见到一个颇有历史意味的场景:"先君已除辫,
终日与各方人士讨论国事。座上客有章太炎、孙中山、
宋教仁、戴天仇、张季直、庄思缄、汤蛰仙等。所议为
电请清帝退位及劝袁世凯赞助民国等事。南北议和时,
先君常去观渡庐与伍廷芳策划和议条件。闻五色旗寓五
族共和意,嘉禾国徽寓以农立国意,皆出先君倡议。"
赵凤昌是桥梁是纽带,他聚集起江浙沪士绅与孙
中山、章太炎、宋教仁、戴季陶(天仇)、张謇(季
直)、庄蕴宽(思缄)、汤寿潜(蛰仙)等人商议创建
民国的大政方针,又与湖北军政府及袁世凯、冯国璋的
北洋势力交相往还,并同外国使团反复沟通,竭力预防
列强干涉,促成清帝退位,从而对辛亥首义后中国政局
的走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纵横捭阖促南北议和
南北议和在英租界市政厅举行,但双方讨论和争议
的有关停战、国体和召开国民会议等问题,却都是安
排在"惜阴堂"里进行的。就连1912年1月中旬,南北
双方协议清帝退位后由袁世凯任大总统的密约也是在
这里议定的,这一切赵凤昌都积极参与其中,并不时地
提出一些两全之策来化解双方的矛盾。比如,南北议和
到了最后关头,双方在讨论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后第
一任内阁问题时,同盟会坚持内阁总理必须由同盟会员
担任,总理通过之后,再由总理提出阁员全体名单,请
参议员投票,袁世凯拒不接受这样的安排。双方互不
让步,僵持多日。赵凤昌是幕僚出身,最能揣摩各人心
理,他觉得唐绍仪对此问题十分为难,便插言道:"我
是以地主的资格列席旁听的人,不应有什么主张。但现
在对内阁问题,我有一个意见,可以贡献诸君以备参
考。我认为新总统的第一任内阁,是新旧总统交替的一
个桥梁,所以这国务总理必须是孙、袁两位新旧总统共


"南北议和"场所——上海英租界市政厅

同信任的人物。我以为只有少川(唐绍仪字)先生最为
合适,只要孙、黄两先生不反对,我很想劝少川先生加
入同盟会为会员,这就是双方兼顾的办法。"赵凤昌话
音刚落,孙中山、黄兴同时鼓掌,表示欢迎唐绍仪加入
同盟会,同时即决定请唐绍仪出任国务总理,这个问题
就这样圆满解决了。后来,双方在讨论陆军总长人选时
又发生争论,黄兴和段祺瑞都争当此职。最后,还是赵
凤昌提出了一个调和方案:即让段祺瑞任陆军总长,而
黄兴当陆军参谋总长。如此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南北议和结束后,赵凤昌因调停有方,南北双方均
感到他是一位难得的人才。1912年2月9日,孙中山专函
聘请他为枢密顾问。不久,袁世凯又专电邀请他赴京担
任顾问。但此刻的赵凤昌已无意在仕途履险,对双方的
盛情邀请都辞而不就。他不谋官职甘当布衣,直至1938
年在上海去世。
《赵凤昌藏札》共109册,原藏在国家图书馆,近
年来正式面世。对南北要人的大量机密函电进行仔细梳
理,可以发现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足见赵凤昌在南北
议和与建立民国过程中所起的决策作用。然而赵凤昌为
人低调,处事谨慎,对机密讳而不谈。加上国民党修民
国史有意无意排除本系统之外人士的历史作用,后来诸
学者的辛亥革命史又重在表述革命党的活动,文献材料
尚未披露等原因,知道这些秘密的人并不多。当代历史
学家冯天瑜教授研究后认为,赵凤昌等常州系人士在武
昌首义——民国创立这一历史关头,心忧天下,超越党
派,运筹帷幄,大处着眼,实处着手,且始终与历史前
进的大方向相切合,诚古今中外罕见之布衣谋略大师,
称之为"民国诸葛"颇为恰当。


赵凤昌藏札

鲁迅、许寿裳、钱稻孙设计的中华民国国徽

采用嘉禾作为中心图案是赵凤昌提议。参考 [1][2]。

1. 杨小佛:武昌起义后外祖父赵凤昌既忙国事又忙家事 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5210/node5226/u1a48897.html
2. 冯天瑜:《民国诸葛赵凤昌与常州英杰》序言一 http://wuhuan.artron.net/news_detail_132985

赵凤昌的女儿赵志道:闻五色旗寓五族共和意,嘉禾国徽寓以农立国意,皆出先君倡议。


http://www.douban.com/note/122173887/
鲁迅设计的民国国徽
2010-12-22 20:39:09



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发空信给 lihl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童言无忌》邮件组 发空信给 jrzl+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今日知录邮件组》。

2014年7月11日星期五

高福利养懒人导致欧洲经济危机?欧盟27国2007年平均每周工作小时数、失业率、人均GDP

欧盟27国2007年按NUTS-2地区统计
1 在主业职位平均每周工作小时数
2 失业率
3 人均GDP


由三图对比可见,富裕地区工作时间更短,反而是贫穷地区工作时间长。相对穷国被说成"高福利懒人",实则是经济差导致失业率高的后果。福利制度弱 而有工作的人则工作更辛苦。

数据来源:http://bikingborders.wordpress.com/2011/10/24/mapping-the- contemporary-iron-curtain/
1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statistics_explained/index.php?title=File:Average_number_of_usual_weekly_hours_of_work_in_main_job,_by_NUTS_2_regions,_2007_Hours.PNG&filetimestamp=20090923134445
2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statistics_explained/index.php?title=File:Unemployment_rate,_by_NUTS_2_regions,_2007_Percentage.PNG&filetimestamp=20090923134041
3 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statistics_explained/images/1/1e/GDP_per_inhabitant_by_NUTS_2_region_2007.png

人云网分布式索引资料库 https://wuala.com/renyun.net btsync:RIMYQFGSPZPQKQZRLXMQMTAWIVUJRJK2B http://lihlii.blogspot.nl/2013/06/renyunnet-btsync-index.html http://wp.me/pqLs-bWfFy

【木马病毒钓鱼欺诈邮件警告】当心假冒(Fwd: 我的维吾尔“民族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 Original Message --------
Subject: 当心假冒(Fwd: 我的维吾尔"民族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Date: Fri, 11 Jul 2014 20:14:16 +1000
From: Xiaogang Zhang (G) <xiaogangz@acm.org>
Reply-To: lihlii@googlegroups.com

又有中共网特冒充朋友发病毒。这次是冒充盛雪,邮址 shegnxue@gmail.com 中字母n和g倒了个。

附件"我的维吾尔"民族主义"是怎样形成的.7z"不要打开。

一般来说,任何邮件中的附件都不要轻易打开,不管表面上是从谁那里发来的,除非与其本直接核实过。

小刚

-------- Original Message --------
Subject: 我的维吾尔"民族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Date: Fri, 11 Jul 2014 17:47:47 +0800
From: Shengxue <shegnxue@gmail.com>
To: xiaogangz@acm.org <xiaogangz@acm.org>

转发好文章。

2014年7月9日星期三

张雪忠: 自由/法治先于民主?

http://weiboscope.jmsc.hku.hk/wsr/list.py?id=3730018297339061
Original user id: 李宇晖_Huey
Date: 2014-07-08 11:12:05
Censored time:: 2014-07-08 11:40:32.094573

Content:
张雪忠学理探讨的文章被秒删,为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自由/法治先于民主?》@我爱伊拉斯


http://note.youdao.com/share/?id=32e7b04078fdedaa7aecf375f5efde43&type=not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张雪忠: 自由/法治先于民主?

创 建时间:2014-7-8 3:40
修 改时间:2014-7-8 3:56


自由/法治先于民主?

张雪忠

最 近,萧瀚老师再次重申他的所谓"自由和法治先于民主"的观点,我想就此谈些不同看法。我写这篇小文章,不是为了引发 与萧老师的个人意气之争,甚至也不指望 自己能说服他。我只是觉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待政治转型的国家,自由、法治与民主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而和萧老师持相同观点(我个人认为这一 观点是错误的)的人并不少,因此,我想提出我的不同看法,以供大家参考、比较和鉴别。

萧老师说,"自由先于民主,自由是民主的基石,无自 由则无民主,尽可能多的个体追求自由才可能有人群的民主和共和"。在这句话中,萧老师似乎混淆了个人自由和个人对自 由的渴望或追求。个体对自由的渴望再强 烈,对自由的追求再执着,也不等于得到了现实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至于文学意义上的良心自由则是另一回事,但这不是我 想在这里讨论的问题)。

政 治意义上的自由,是一定的政治制度的产物,在这种政治制度下,政府权力受到了制衡和约束,从而使人们普遍享有免受政 府权力侵犯的私人财产和活动空间。在一 个政府权力被少数人完全垄断,并且无法得到有效约束的国家,这种意义上的自由,并不是单凭个人对自由的渴望或追求, 就自然可以实现的。在这样的国家,人们 必须首先打破少数人对政府权力的垄断,并在政党竞争的基础上(这显然就是政治民主化),使政府权力得以分立和制衡, 否则,个人自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萧 老师又说,"法治也先于民主,追求自由者应自觉自律地在心中常怀对良法的敬畏,不存在无边界的自由,民主是结果而非 原因"。在这句话中,萧老师的错误似乎 更加明显和严重。法治是一种包括司法独立在内的制度安排,其重点在于使政府权力受到法律的严格约束,以免个人遭受权 力专断和任意的侵犯。但萧老师却把法治 和个体的守法意识混为一谈。

在一个社会,若是已经建立了体现法治原则的政治及司法制度,那么,人们如果普遍具有较高的守法意识,法治当然 会更加稳定和完善。但是,如果这个社会不存在作为政治和司法制度的法治,那么,个体的守法意识并不能代表法治,也不 能产生法治。个体的主观的守法意识和作 为客观制度的法治毕竟是两回事。否则,犯罪率就可以成为衡量有无法治的首要指标了。

"法治先于民主",这一观点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无法回答一个根本性的现实问题:在一个国家,当少数人垄断了全部政治 权力,并用权力对司法进行严密控制时,如果不打破这种权力垄断(政治民主化),人们怎么可能单靠对法律的信守,就能 现行实现法治?

如 果萧老师只是在个人的价值序列中,把自由和法治排在民主之前,那当然无可厚非,因为个人的价值取向本身就是个人化的 东西,并无任何公共讨论的必要。但在一 党专政的国家,当专政者一方面垄断着全部政治权力(即普遍剥夺人们参与和决定公共事务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又利用 对权力的垄断,极力剥夺人们的个人自由 并严密控制司法时,如果萧老师仍把自由和法治的实现,视为建立民主政治的前提,而不是恰恰相反,那么萧老师显然有必 要论证:在这样一种权力垄断的政治结构 下,自由和法治怎么可能率先得到实现?

在中国,确实有不少人和萧老师一样认为,只要人们对自由的渴望越来越热烈,对他人的财产及其它个人 权利越来越尊重,并且信守法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那么,自由、法治和民主自然就可以水到渠成。尽管我非常怀疑,在一 个政府整天毁弃法律并肆意践踏个人权利 的国家,这样一种喜人的局面是否能够形成,但我必须承认,如果这种喜人的局面真的形成了,对于自由、法治和民主的实 现确实是更为有利的。

不 过,我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即使这种喜人的局面真的在专政条件下形成了,自由、法治和民主也不可能会"自然"实现。那 些认为它们可以水到渠成地自然实现的人 (以文学化的语言抒发这种诱人情调的现象,似乎并不少见),犯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认识错误,即把一个国家的政治转型, 这种高度公共性的和高度政治化的社会进 程,偷换为一种纯属个人化的事情。

一个非民主、非法治和不自由的专政国家,转型为一个民主、自由和法治的宪政国家,这绝不可能单靠人们自 发的、个体化的意识或行动,就能够得以实现的。在结束专政制度的同时建立宪政制度,这是一种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的严 格意义上的政治行动。这种公共的政治行 动对于任何国家的政治转型,都是不可回避和无法绕开的,并且总是需要一支本身具备一定组织化的政治力量,来对公众进 行动员、组织和领导。

那 些努力凝聚和组建这支政治力量的人,必须对自己的使命具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对国家的未来也具有较为清晰的规划;他们 并不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所谓"自然的" 历史进程的不自觉的顺从者,而是一种新的历史进程自觉开启者、推动者和塑造者。这些自觉肩负历史使命的人,必须具有 高度的现实感和责任感,他们绝不能把自 己个人的价值偏好,当作确定现实政策优先次序的标准,而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性质,来看待民主、自由和法治的关系,并 据此设定政治行动的议程。

2014年7月8日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0192095&boardid=1
中庸之道胡医 于 2014/7/8 14:05:4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胡医生关于张雪忠与萧瀚争论的二个看法

1、自由和法治先于民主?

萧瀚观点:
"自由先于民主,自由是民主的基石,无自由则无民主,尽可能多的个体追求自由才可能有人群的民主和共和"。"法治也先于民主,追求自由者应自觉自 律地在心中常怀对良法的敬畏,不存在无边界的自由,民主是结果而非原因"。"

张雪忠的观点:
在一个政府权力被少数人完全垄断,并且无法得到有效约束的国家,这种意义上的自由,并不是单凭个人对自由的渴望或追求,就自然可以实现的。在这样 的国家,人们必须首先打破少数人对政府权力的垄断,并在政党竞争的基础上(这显然就是政治民主化),使政府权力得以分立和制衡,否则,个人自由不 可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我的观点: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类的自由包括自由贸易、自由通讯、居住自由、财产自由、信仰自由、学术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新闻自由这9种自 由的。
而法治的目的是为保护和拓展人类的自由而存在的。自由与法治互为依存,互相促进:法治会随着自由多样性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而更完善的法治又会提高 自由多样性的价值,由此使人类合作秩序的扩展变得无限广阔。没有自由的秩序与没有秩序的自由具有同样的破坏性。
法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三权分立、地方自治、多党制、宪政、定期民主选举等。民主只是法治的一个分系统而已。
其实专制下的人们在争这种9种自由的同时,也是在不断自我觉醒、不断瓦解人治之墙、不断在为法治打地基、不断建立并完善法治的过程!人治社会的瓦 解和法治社会的建立其实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这和传统的专制推倒重来的轮回方式不一样。

2、个人法治意识的培养和集体推动法治的建设没有矛盾!

张雪忠认为萧瀚的观点是:
"只要人们对自由的渴望越来越热烈,对他人的财产及其它个人权利越来越尊重,并且信守法律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那么,自由、法治和民主自然就可以水 到渠成。"

而张雪忠自已的观点是:
"一个非民主、非法治和不自由的专政国家,转型为一个民主、自由和法治的宪政国家,总是需要一支本身具备一定组织化的政治力量,来对公众进行动 员、组织和领导。"。

而我的观点是:
个人法治意识的培养和集体推动法治的建设没有矛盾,它们互为因果!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仅要有完善的法治程序,也要有较高信守法律意识的民众。因此公民运动不仅要求公民们共同去追求、去建立、去不断完善法治程序, 也要求公民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基本公民意识和道德水准的理想公民。这和孔子所提倡慎独自修 一致!《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 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转 张雪忠: 自由/法治先于民主?http://note.youdao.com/share /?id=32e7b04078fdedaa7aecf375f5efde43&type=not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回帖人:
沈括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7/8 14:18:09    跟帖回复:
凯迪云情报——发现信息价值   沙发
这和孔子所提倡慎独自修一致!
打赏 | 赞 | 踩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中庸之道胡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7/8 14:40:29    引用回复:
   第 3 楼 凯迪客户端下载——主流声音 触之泰然
转至第2楼第 2 楼 沈括 2014/7/8 14:18:09  的原帖:这和孔子所提倡慎独自修一致!是这样!公民自身的学习很重要!公民社会是人类智慧的结果!
打赏 | 赞 | 踩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BizetCarmen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7/8 14:54:43    跟帖回复:
行走者——邀你展示,行走的力量   第 4 楼
一帮不长记性的愚民呀~!

49年前喊民主的,带来民主了吗?! 萧翰说得对,没有对自由、法治的信念,民主只能是幌子。
打赏 | 赞 | 踩 | 回复 | 引用 | 举报
回帖人:
中庸之道胡医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 2014/7/8 19:32:43    引用回复:
思想者——给思想一个市场   第 5 楼
转至第4楼第 4 楼 BizetCarmen 2014/7/8 14:54:43  的原帖:一帮不长记性的愚民呀~!

49年前喊民主的,带来民主了吗?! 萧翰说得对,没有对自由、法治的信念,民主只能是幌子。    不仅要有对自由、法治的信念,也要有行动!

2014年7月8日星期二

辛亥革命旗帜谈 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http://bbs.obj.cc/thread-92689-1-1.html
【贴图】百年前,天安门的历史性的瞬间
zhaohq
发表于 2013-10-15 13:59:50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10-15 14:06 编辑

【贴图】百年前,天安门的历史性的瞬间
第1图,疑似1913年拍摄。
图内,近景处千步廊御路两侧是两行小树。
图内,远景处可见天安门城楼处悬挂着四面旗帜。

本帖最后由 zhaohq 于 2013-10-15 14:14 编辑

【转帖】
赫晓夫的关于辛亥革命旗帜的介绍文章链接:http://blog.sina.com.cn/s /blog_658087420100xmjj.html

辛亥革命旗帜谈
赫晓夫

按:本文分两次刊载于《总统府》杂志(内刊,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主办)2011年第二期、第三期。新华网南京9月10日电(记者顾烨)称: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最直观的就是易帜。据考证,革命前后曾经出现的旗帜有12种之多,相对晚出的五色旗在1912年最后胜出,代替黄龙 旗成为当时中国的国旗。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展览研究部部长刘刚说,据考证,辛亥革命前后,各地出现了白旗、九星旗、八卦太极旗、井字旗等 12种旗帜……。"些微研究成果,既蒙媒体关注,笔者索性将原文在新浪博客发表(错漏之处未作订正,比如旗帜的数量实际上就远不止12种),权当 引玉之砖,希冀对处于初始阶段的辛亥旗帜研究有所推动。

辛亥革命旗帜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映衬下精彩纷呈,是中国近代旗帜史上极具研究价值的一个篇章。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尚 处于初始阶段。
于是乎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民国旗之历史》便成为多数论者的蓝本。对辛亥革命时期的旗帜冯氏如是说:
"清季革命党所用国旗之方式有数种:最初为兴中会所用之青天白日旗,次为中国同盟会所修订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迄辛亥武昌举义,更有共进会所用之 十八星旗、上海光复所用之五色旗、惠州陈炯明所用之井字旗。……武昌起义之后,各省革命军所用旗章计有四种:(一)为共进会焦达峰、孙武之十八黄 星旗,即武汉义师所用。(二)为上海江苏军政府之五色旗,乃宋教仁、陈其美所提议。(三)为广东军政府之青天白日三色旗,此为革命军历次所常 用。……(四)为陈炯明在惠州举兵之井字旗,此旗式原为丙午年廖仲恺在东京所提议……民元南京政府建立后,鄂、湘、赣三省用十八星旗。粤、桂、 闽、滇数省用青天白日三色旗,江、浙、皖及各省多用五色旗。"
亲历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冯自由费时十余年完成《革命逸史》,自视"所载均属最有根据及最有价值之正史材料"。孙科赞其"取材精审,考证确切"。 冯氏对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说法因此被一再征引而几成定论。然而睽诸史实,且不说若干旗帜被冯氏遗漏,即便是提及的几种旗帜,在其性质及应用时空的 认定上亦颇多可商榷之处。
本文拟将所知辛亥革命旗帜一一列出略加考证。限于资料、学识,言之未必成理,然拂去时光尘埃,与历史本来面目有所接近是笔者的企望。

一、白旗
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即以白旗为标识。如1905年5月,秋瑾制定光复军军制,规定光复军"旗用白色,中书黑色汉字"。1906年12月,萍浏 醴起义爆发,起义军"皆用白布裹头,白衣白旗,旗书革命军字样。"
《易经》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武王伐纣,妇孺皆知。"武王左执黃钺,右秉白旄以麾。……以黃钺斩纣头,悬太白之旗;斩(纣之 二嬖妾)以玄钺,悬其头小白之旗。""百夫荷素质之旗(即白旗)于王前。"正义之师,白旗如林。这正是革命党人寄情于白旗的主要原由。且看湖北军 政府的檄文:"本政府痛彼酋之无状,哀汉胄之式微,特举义旗,振此困厄。白麾指去,群丑倒戈;黄钺挥来,罪魁远窜。"加之,白色在传统中同 "凶"、"丧"联系在一起,这更赋予白旗报仇雪耻、光复山河,义无反顾、愿为鬼雄的悲壮色彩。
辛亥革命期间,尤其是各地光复之初,白旗无疑是全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旗帜:
湖北武汉,"革命党既占武昌,周围城楼盖悬白旗"。湖南长沙,"全城已落入革命军手中……到处飘扬着白旗"。江西南昌,"内外响应,枪声不绝,全 城尽挂白旗"。上海,"警局及各军营已皆易帜反清,……于是白旗飘扬城内外。"浙江杭州,"各处均光复,悬白旗"。江苏苏州,"各门城楼均已高悬 白旗。如观前街阊门街……类皆白旗招展,有书新汉、大汉字样,或书光复"。福建福州,"城内商民一时白旗遍悬户外"。安徽安庆,"安庆咨议局宣布 独立,所有省城一律悬挂白旗"。广东广州,"通告全省水路部队一律改树白旗"。江苏南京,"狮子山炮台上悬挂着白旗,……到处是许多白旗"。
从主动方面说,白旗是革命、光复的象征;而从被动方面来说,白旗则是响应、归顺的表示。挂不挂白旗兹事体大,是对革命的态度问题。上海光复后,军 政府发出传单:"本军政府现认定,三日以内,凡商家铺户上悬白旗者,即为吾民欢迎光复之证据。"杭州光复后,军政府也致电省内各地,要求"已经归 顺各属,所有城寨、炮台、商埠,一律悬挂白旗"。白旗成了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鲁迅印象里,光复的绍兴县城"满眼是白旗"。沈从文则记住了他十岁 时湘西凤凰"各处悬上白旗,写个'汉'字"的景象。
二、青天白日旗
青天白日旗是兴中会制定"国旗",由被孙中山称为"吾共和第一烈士"的陆皓东于1895年设计。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次年秋冬间,制定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在讨论国旗时发生严重分歧,孙中山坚持沿用青天白日旗,黄兴则诟其与日本旗相类而主张井字旗。尽管孙中山在青天白日旗上 增加红色,将其改造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三色旗),同盟会的国旗案仍未形成决议(同盟会自始至终没有经正常程序确定的国旗),青天白日旗也因此未 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而得以保留。由于孙中山"共主"地位,两种旗帜后来都在实际中得以应用。然孙中山新推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名分既难确定,青 天白日旗的地位未免更为尴尬。《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确定的"军事用票"图样上端仅印"国旗"(无旗式)一面,既证明了"国旗"的暂付阙如,也证 明了"国旗"外别无其他名目的旗帜。
辛亥革命时期青天白日旗现身较少。武昌起义有一例。率先起义的炮八标赵楚屏"将准备的白布袖章和蓝布旗子交给孟,孟华臣扯起蓝布旗子,并将白布袖 章分给正副目佩戴"。此处的"蓝布旗子"当为青天白日旗。
1912年11月7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公布《海军旗章条例》,青天白日旗在兴中会后第一次有了明确的身份——中华民国海军上将旗。这显然沾了海 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光。同时公布的中将、少将、代将、先任等4面旗帜,或镶红边、或剪燕尾,皆以青天白日旗为基础。
赘语:1914年7月,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明确青天白日旗为党旗、军旗。1924年9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 告:以青天白日旗为党旗及军旗(陆军旗)。1929年12月,国民政府明定青天白日旗为海军舰首旗(原舰首旗为五色旗)。海军将官旗相应调整,仍 以青天白日旗为基础。
三、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辛亥革命时期,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各省较多应用的革命军旗。由于同盟会党人历次起义使用及秘密渠道传布,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爆发,广州、广西、福建(似不包括云南),甚至十八星铁血旗的产地两湖、五色旗的产地江浙,光复之初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都曾被作为革命军旗 使用,并非如冯氏所言为广东军政府独家垄断。如:
湖北武汉,"京师闻革党占据武昌后即于城上树三色旗";"汉口华界已被革军占领,悬挂红蓝白色旗";"革命军所用之旗帜为红白蓝三色旗。"上海, "有革党二百余人,均袖扎白巾,一人持白旗,一人持红旗白角并白令箭跳跃率领……";"(总商会)扯下了清朝龙旗,升起了同盟会制定的青天白日旗 (民国成立后的海军旗样式)。"浙江杭州,"税务司拒绝悬挂白色旗帜或共和旗帜……共和旗或'光复'旗是红色的,右上角有一块白色方块,其中嵌入 一个用蓝色勾画的太阳"。福建省城,"遂告光复……改悬青天白日旗"。广西南宁,"恒益、公益两商行挂起青天白日的旗帜,第二天全城各处才纷纷仿 制悬挂起来"。
要说明的是,上述武汉的"三色旗"、"红蓝白色旗"、"红白蓝三色旗"都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上海的"红旗白角"和杭州"红色的,右上角有一块白 色方块,其中嵌入一个用蓝色勾画的太阳"也是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细节不同的是青天白日变成了白天青日。历史照片"上海革命军开设兵站招募新兵"清 晰地展示了这面异版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对照杭州旗帜的描叙,二者竟完全吻合。至于照片上"用蓝色勾画的太阳"光叉的数目是8个而不是12个,这与 青白色对换皆属特定历史环境里的图像差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有一幅"辛亥革命上海起义时的吴淞光复军旗",其实正是这面异版青天白日满地红 旗。光复军旗为秋瑾设计,"白色,中书黑色汉字"。在上海光复过程中,光复会"散布光复军白旗于军警,……送光复军白旗于吴淞";"巡警总局白旗 已挂起,上有光复二字……占领制造局后,传令升悬白旗,大书光复"。光复会用白旗史实甚明,不可能另有与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如出一辙的旗帜。不过光 复会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却大有可能,起码光复会的主要骨干几乎都参加过同盟会。
1911年12月4日各省留沪代表会国旗方案(以五色旗为国旗,十八星铁血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提出后,全国旗帜开始趋向统 一。到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坚持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打到底的只剩下广东在唱独角戏。直到5月,"广东此时尚用天日旗,于全国国旗未能统一"。民国元 年广东军政府发行"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通用银票",新鈔正面上端便赫然印着青天白日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冯氏"民元南京政府建立后……粤、桂、 闽、滇数省用青天白日三色旗"之说与史实不符。
孙中山对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一往情深。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归国途中抵伦敦,"当地华侨请制国旗,遂手绘青天白日满地红之旗,并附尺寸,成五十幅, 悬城东唐人街。"然而,到达上海,迎接他的却是满眼的五色旗。1912年1月9日,南京各省代表会(代行参议院)议决五色旗为国旗(军商各旗暂仍 其旧)。10日,孙中山在复函中列举以五色旗为国旗不当之点,以为从旗之历史、旗之取义、旗之美观而论,则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宜,提出"俟满虏既 亡,民选国会成立之后,付之国民公决",否决了各省代表会的国旗案。但据1912年1月7日《申报》:"孙大总统现将国旗标本暨陆军旗帜军服图样 颁发各省。"可见,尽管国旗案被否决,既成事实已经让孙中山无力回天。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虽有过海军旗的提议,海军方面却并未实际应用(另有其 旗),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它实际上是一面"留作纪念"之旗。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次日,孙中山践诺请辞,荐袁世凯继任。3月10日,袁世凯如愿在北京宣誓就任。5月4日,北京临时参议院在第一 次会议上即提出"国旗统一案"。后经数次讨论,直到6月8日,袁世凯颁布《临时大总统令》,公布临时参议院决议:"以五色旗为国旗,商旗适用国 旗,以十九星旗为陆军旗,以青天白日旗(指三色旗)为海军旗。"纷纷扰扰的国旗之争终于尘埃落定。
在临时参议院讨论"国旗统一案"的过程中,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遭遇两次危机。
一是海军部的特派员提出以五色旗为海军旗。理由是:"考世界共和国国旗即为海军旗,如法美等国皆然。至于君主国体则国旗与海军旗不同。我中华民国 既为共和国,则国旗即应与海军旗一律。"所幸参议员们认为"国旗为军旗乃各国历史之不同","海军部以青天白日旗有妨共和,实不成为理由",未予 支持。
二是临时参议院议决:"五色旗左方上角缀以青天白日,其大小亦居于全旗四分之一,即定为海军旗主旗"(陆军旗亦如此处置)。袁世凯接到参议院的咨 文,要求临时参议院复议。袁大总统认为参议院搞出来的海陆军旗难以识别、破损国旗,而军旗继国旗之后"自然联贯,本不必以同缀一幅之上始相关 连","兹拟仍以星旗为陆军旗,天日旗为海军旗,不必加入国旗之内。两旗通用已久,既可免于更张,取义各殊,亦无嫌于并重形式,得归于纯一,采色 亦足壮观瞻"。后临时参议院采纳袁世凯的意见。对于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完整保留袁世凯可谓功莫大焉。
赘语:1914年7月,孙中山建立中华革命党,《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明确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1924年9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 告: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1928年11月,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国徽国旗法》,以青天白日为国徽,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1929年 12月,国民政府明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与国旗同式)。
四、九星旗
九星旗或为华兴会制定的革命军旗,与黄兴有关。辛亥革命期间为武汉、上海等地采用。据亲历者回忆,"有同志携带革命九星红旗,此旗是黄兴同志在华 兴会时期所制出,武汉军政府就挂此旗"。偶尔能在画册上看到这面革命军旗的设计图,它或被称为"起义前设计的革命军旗之一",或被称为"革命军起 义时的军旗",惜乎语焉不详。其实,在最早报道武昌起义消息的报纸上就能看到这面革命军旗:
"黎元洪为大统领,……并告以不用大清旗号,换太极图旗";"旗帜皆变为众星向日形式";"革党改换七星旗,布置周密,举黎元洪为大统领";"是 时九星旗、白布巾弥望皆是"。
与前面的军旗设计图样对照,笔者认为"太极图旗"、"众星向日"旗及"九星旗"正好拼合出一面白色九星旗:白地、太极图外九星环绕(所谓"七星 旗"显然是九星旗的误读)。在美国摄影家施塔福拍摄的辛亥时期上海老照片中,笔者意外发现了白色九星旗。它不仅证明了九星旗的存在,还证明了九星 旗不止为武汉一地采用。
白色九星旗在武汉的存在时间很短,仅有五六日。"革命军先用太极图之旗号,刻已废用,一切旗帜悉有'新汉'字样";"湖北革命军现在旗帜均换红 色,……其红色旗上,载有'兴汉灭□(满)'字样"。笔者推测就在此时,白色九星旗完成了向红色九星旗的转化。10月19日《时报》刊登"革命军 旗"图样,注明"红地、黄日、黄星"。红色九星旗以红色为地,太极图被简化为黄色圆,周围环绕九颗黄色五角星。日本印制的明信片及画片上,红色九 星旗十分清晰。
1911年11月11日,上海军政、民政各行政署"一律改悬红色九星国旗"。这里的"红色九星国旗"极有可能即红色九星旗。上海光复当日已打出 "上列十八星"的铁血旗,如此时仅为沿用自不必称"改悬",又岂有将明明白白的"十八星"改称"九星"之理?笔者认为正是上海方面在五色旗产生之 前为彰显其独特态势,才摈弃十八星铁血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悬"红色九星旗(此时湖北已不用)。辛亥革命时期旗帜先后改易、数种并存的情况 武汉、上海最为突出。《申报》为我们记录了"今日旗式未定之时"上海的有趣景观:"甲用甲式,乙用乙式,或且用亡国朝鲜之八卦旗等,五花八门,各 式其式。"笔者推断,所谓"亡国朝鲜之八卦旗"可能即指白色九星旗或异版白色九星旗,因为两者的主要特征"白地"、"太极图"皆相吻合。
笔者还在"江苏都督府"的徽章上发现了类似红色九星旗的九星向日图案,毗邻上海的苏州街头或许也曾红色九星旗飘扬。
五、十八星铁血旗
辛亥革命时期,十八星铁血旗是影响最大的革命军旗之一。湖北军政府一度被光复各省尊为中央军政府,它称之为国旗的铁血十八星旗一段时间内无疑可视 为代国旗。至于十八星铁血旗的使用时空,冯氏之误与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类似。一是武昌起义之后,并非"武汉义师"独家使用该旗;二是南京临时政府建 立后五色旗成为国旗的大势已定,"鄂、湘、赣三省"以及其他省份虽继续使用该旗,却是作为代陆军旗使用的。
1907年,鉴于孙中山策划的南方起义收效甚微,同盟会东京本部纠纷不断日趋涣散,一些长江中下游省份的同盟会员倡议结纳会党另组革命团体,谋求 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8月,共进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十八星铁血旗即产生于此时。十八星铁血旗"用大红色为底布,由中间辐射出来九个黑色锐角,每个 锐角内外两端,各有一黄色圆星,内外各九个共十八个,以表示十八省人民团结和铁血的革命精神"。1908年冬,共进会孙武、焦达峰等先后返国,逐 渐将活动重点转向新军。1911年,湖北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发动武昌起义,湖南共进会和会党率先以长沙起义响应,江西共进会则参加了九江和南昌起 义。光复之初,十八星铁血旗在共进会主要活动地区鄂、湘、赣等省得到应用。如:南昌军政府于11月1日建立时,即宣布"以铁血十八星旗代替国 旗"。
十八星铁血旗是武昌首义所揭旗帜,其影响自然会超出共进会活动地区。如:上海。11月4日,"晚八点钟又有民国军一队……苛枪列队入城,持红色、 白色军旗各一面(上列十八星与前报刊印者一式)"。浙江。11月7日,杭州"都督分府高悬红质白星之新旗";11月10日,嘉防"全军鼓噪倒戈, 一律改悬星旗"。
现在要讨论的是十八星铁血旗何时取得独尊地位,成为湖北军政府的"国旗"?10月26日《时报》:"革命军所用之旗虽种类颇多,类为红地。革命军 之长官旗为红地白星,周环九星,每星上又有小点,十八点以示十八省,由天默佑之意。"而10月28日《申报》第一次刊登"中华民国国旗"图样,并 注明:"红地,由中心外射之线九、色蓝,线之两端各缀一小星,其数十八,或云以表十八省焉。"迟至武昌起义半个月后,十八星旗方见诸报端。笔者推 测此前十八星旗尚不能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不足以引起人们重视。但这一来与武昌起义自始至终只用十八星旗的传统说法就有了分歧,姑存疑待考。
12月4日,留沪各省代表提议十八星铁血旗为陆军旗,因为新的代国旗——五色旗已经出现,十八星铁血旗的使命遂由代国旗转换为代陆军旗。1912 年6月8日,十八星铁血旗寿终正寝,由它衍生出的十九星旗被公布为陆军旗,
尚有一面被人忽略的异版十八星铁血旗:白底,上端内侧占旗面四分之一的红色块内嵌黄色十八星(一面小十八星旗)。它是辛亥革命时期海军实际使用的 海军旗,"上海未制定以前海军人员已自行制定","上海制定后(指留沪各省代表提出国旗案),海军军舰以此旗为未合,特因国家尚未决定何种旗式, 仍用自行制定之旗式"。直至法定海军旗公布,海军部选定1912年8月1日"为正式悬挂海军旗之期",这面代海军旗才正式下岗。
六、十九星旗
1912年5月,北京临时参议院审议"国旗统一案",十八星铁血旗引发了议员们的激烈争论。理由是铁血旗的十八星系指关内十八省,全然不能代表南 北统一后的全国版图。东三省籍议员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起义因不仅止十八省,自去年九月以后,东三省志士奔走呼号亦曾非常戮力,虽不敢云与十八省 同时做到,究亦有功于革命,蒙藏诸地亦五族一家同归平等",要求将十八星改为二十六星。
更有议员提出"十八星"有碍国土完整:"现在若仍用十八星,则是否有抛弃土地之虞?况某国野心甚著,设因此旗未能表示完全而遽施其进行之手段,岂 不于民国前途大有危险。"他们大声疾呼:"断不可为此星点之故,酿成民国前途之祸患。"
最后的变通办法是:"审查会拟将十八星中加一星,其形稍大。一则可以破十八省之疑,二则众星拱绕又足表示中华民国统一国家之意。"随即又有议员修 正:"将十八星中之大星缩小与他星一律,一则免中央集权之意,一则可以表示平等之意。"最后付诸表决,议员起立鼓掌赞成。
临时参议院送交袁世凯公布的方案为"五色旗之左方上角缀以星旗,其大小居于全旗四分之一,即定为陆军旗主旗","星旗原系十八星,兹于旗之中央增 绘一星,合成十九星。其星点大小则中央与内外四周均为一律,庶众星环绕,既昭统一之规,而薄海大同,兼寓平等之义"。袁世凯同意"星旗中央增绘一 星合成十九星",反对"五色旗之左方上角缀以星旗"。经过复议,临时参议院一致赞成十九星旗为陆军旗,"不必加入五色旗之内"。1912年6月8 日,临时大总统公布十九星旗为陆军旗。
赘语: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十九星陆军旗在全国范围内被青天白日旗取代,与五色旗同时退出历史舞台。
七、八卦太极旗
八卦太极旗为辛亥革命时期山西省独家使用。1911年10月29日,军政府组成,"年号仿武昌用黄帝纪年为四千六百零九年,门前悬八卦太极图 旗。"武昌起义后不及二旬太原光复,山西军政府既"仿武昌用黄帝纪年",所用旗帜样式仿照武昌亦有可能。由于具体旗式不详,笔者推测"八卦太极图 旗"有可能是异版九星太极旗,或者就是九星太极旗。
八、黄旗
黄旗为辛亥革命期间各省偶尓使用,或为白旗的补充。实例如下:
湖北当阳,"甫入其境,丁妇旄倪,欢呼雷动,黄旗轰天,爆竹豗地"。云南个旧,"各界遂于5日也遍插'汉'字黄旗表示反正";"厅议事会在十五日 全市遍插汉字黄旗的当天,即自动地成立革命军三营"。广西桂林,"饬人缮写独立黄旗数百面,大书'大汉广西全省革命军恭请沈都督宣布独立广西前途 万岁'二十四字"。奉天省城,"咨议局门前悬挂黄色旗,中书奉天国民保安会字样"。
九、十八星汉字旗
十八星汉字旗为辛亥革命时期四川省独家使用。1911年11月27日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打出的"国旗"是十八星汉字旗。 "民家皆树白旗,中署汉字,周以圆规十八,盖取十八行省之义。"李劼人在其历史小说《大波》中写到大汉四川军政府在成都皇城的成立大会,"至公堂 高高的前轩檐口外,撑出两面写有红汉字,画有十八个墨圈的大旗,是白大绸缝制的,在太阳光下闪出缕缕射眼毫光。"目击成都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大会 的美籍教师路得·那爱德,则为我们留下了十八星汉字旗高悬的老照片。
十八星汉字旗应该与共进会对四川的影响有关(共进会首任总理张百祥便是四川人)。尽管它与十八星铁血旗在形式上差距很大,但表达的意思却基本一 致。《大汉四川独立军政府宣言》称"大汉四川独立军政府之宗旨,基于世界之公理,人道之主义,组织共和宪法,以巩固我大汉联邦之帝国而与世罔 极。"这个"大汉联邦之帝国"即由关内十八行省构成。英国驻成都总领事对该旗作如下评判:"宣布成立军政府之后,接着升起了新的旗帜。那面旗帜 (我想目前中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是白色的,上面有红字(汉),周围有十八颗星绕成的一个黑圈,形状象是太阳,但颜色是黑的。……旗帜上'星'的 数目是十八颗,而不是二十一颗或二十三颗,这个情况表明把东三省、蒙古和新疆(喀什噶尔)排斥在联邦之外。"
十、五色旗
1911年12月4日留沪各省代表、社会名流及江浙沪三督会议,首先提出以五色旗为国旗,尽管程序的合法性曾受赴鄂各省代表会的质疑,却具有极为 重要的意义。其时关内各省大都光复,国旗是与筹组临时政府同时被提上议事日程的。五色旗是政治智慧的物化,它的出现成为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由纷乱走 向有序的开端。五色旗被广泛接受,意味着"五族共和"思想逐步占了上风。至1912年1月9日南京各省代表会议决五色旗为国旗,说明五色旗成为国 旗的大势已无法逆转。
五色旗是相对晚出的旗帜,不宜与其他旗帜相提并论。冯文称五色旗为"上海光复所用",就象孙中山说五色旗是"苏、浙之旗,以之克复南京"同样与史 不符。上海1911年11月4日光复,五色旗12月4日问世,时间上两者相差一个月。南京为江浙联军攻克在12月2日,亦在五色旗产生之前。上 海、江苏军政府成立之初自无缘使用五色旗。五色旗为各省代表会提出,渐次为各省所承认。既未独享专利,冯文称"上海、江苏军政府之五色旗"显然不 确。冯氏称,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以后"江、浙、皖及各省多用五色旗",孤立的看似乎不错,但结合"鄂、湘、赣三省用十八星旗。粤、桂、闽、滇数省用 青天白日三色旗"则不能成立。南京各省代表会通电全国,确定1911年12月29日选举临时大总统,"凡我国国民应于是日悬挂国旗以誌庆典"。各 省代表会已视悬挂五色旗(国旗)为理所当然。到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各省基本上都已承认五色旗为国旗,不用说广西、福建、云南,就是铁血十八星旗诞 生地的湖北亦随了大流,1912年1月9日,黎元洪致电南京临时参议院:"正朔已定,国旗及军商各旗式应即划归一律,请速颁发定式,以便遵行。" 参议院复电:"沿江各省现在皆以五色旗为国旗,经本院议决,请大总统通告各省,国旗即用五色旗……"此时,南京各省代表会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的理 由正是"各省几乎一致,故从多数"。1912年2月12日,清帝刚宣布退位,北京即遍悬五色旗。这也充分显示了国内对五色旗的普遍认同。
尽管五色旗不专属于产地上海,但对于五色旗的推广应用上海确实身体力行。1911年12月18日,沪军都督府通告规范国旗式样,"先行用五色布制 就二万方"。12月31日,沪军都督通告:"自明日起各界一律悬挂国旗,以昭庆贺而光大典。""沪军都督府派员运送国旗五百面往宁,分给各团体悬 挂,以申庆贺。"
孙中山始终对五色旗持反对态度。但既在就职临时大总统时宣言"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他对五色旗 的反对必定苍白无力。孙中山在否决南京各省代表会国旗案时,批评五色旗:"一、清国旧例,海军以五色为一二品大官之旂,今黜满清之国旗而用其官 旗,未免失体。二、其用意为五大民族,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之类。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首先,五色旗与清朝海军 "一二品大官之旗"并不相同。清海军全军统领旗五色自上而下排列为黄白黑绿红(上角钉单锚),而五色旗自上而下排列为红黄蓝白黑。其次,某颜色自 不必与某民族具体对应,"五色固含五族同等之意,究非以何色分配何族"。再次,颜色既不与民族具体对应,"上下排列仍有阶级"自无从说起。数年 后,孙中山对五色旗的否定更为彻底:"更有无知妄作者,于革命成功之初,创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说,而官僚从而附和之;且以清廷之一品 武官之五色旗,为我民国之国旗,以为五色者,代表汉、满、蒙、回、藏也;而革命党人亦多不察,而舍去吾共和第一烈士陆皓东先生所定之民国之青天白 日国旗,而采用此四分五裂之官僚旗。予争之不已,而参议院乃以青天白日之旗为海军旗。呜呼!此民国成立以来,所以长在四分五裂之中,而海军所以有 常常主持正义也。此民国之不幸,皆由不吉之五色旗有以致之也。夫清廷之黄龙帝旗,我已不用,而乃反用其武员之五色旗,此无怪清帝之专制可以推覆, 而清廷武人之专制难以灭绝也。"这绝对是篇"国旗决定论"的妙文。
1912年5月,北京临时参议院在审议国旗统一案的过程中,五色旗首先获得一致通过,"议长用五色旗为国旗之意询众议员,众议员全体起立表决,拍 掌欢呼民国万岁"。提请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的咨文对五色旗推崇备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就道德上、历史上、习惯上、政治上种种方面观察, 非惟足以代表全国精神,且为中华民国永久不磨之特色。现友邦公使、外域华侨,函电所通均已共晓。而外人并有目次旗为虹旗,谓中国驱除专制、建设共 和正如彩虹亘天,阴霾尽扫者。此尤可见此旗荣誉中外欢迎,应即定为中华民国国旗。"
"我中华,民主国;黄龙旗,变五色"。五色旗是古老中国结束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第一面国旗。"千秋汉业同天水,五色雄旗映日殷。"朱德 1916年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赘语: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五色旗在全国范围内被青天白日旗取代,退出历史舞台。日本侵华战争中,五色旗一度成为几个日本傀儡政权的 "国旗"。
十一、循军井字旗
井字旗为广东惠州革命军独家使用。1911年11月1日,陈炯明得清军管带洪兆麟为内应,进占惠州,将所属革命军改编为七旅,号称循军(惠州古称 循州)。11月29日,广州光复,循军进入广州。循军以井字旗为军旗,旗帜红黄蓝三色,红底,旗面上端内侧正方形黄色块内有蓝色"井"字。"此旗 式原为丙午年(1907)廖仲恺在东京所提议,廖陈同隶惠州籍,陈闻同盟会本部尝有此提议,遂采为己军之标识,嗣会师广州,始废置不用。"
赘语:中国致公党于1925年10月10日在美国旧金山成立,陈炯明为首任总理,井字旗成为致公党党旗。
十二、大元帅、副元帅井字旗
1911年12月4日,留沪各省代表会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井字旗作为元帅旗再次亮相。7日,在鄂各省代表指责上海方面越权。8 日,黎元洪致电各省都督称:"如确有其事,请设法声明取消,以免淆乱耳目。"17日,黄兴力辞大元帅,推荐黎元洪担任。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 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并决定"由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组织临时政府"。黄兴获悉孙中山即将归国,未往南京筹组临时政府。27日,南京各省代表会 代表会见甫到上海的孙中山。代表表示拟推举孙中山为临时政府大元帅。孙中山表示:"要选举就选举大总统,不必选举大元帅。因为大元帅的名称在国外 并非国家之元首。"双方就选举大总统达成一致意见,大元帅"组织临时政府"的职能历时20日无疾而终。
大元帅、副元帅旗用井字旗,或多或少与黄兴同盟会时与孙中山的国旗争论有关。既选举黄兴为大元帅,借用黄兴当年提议的井字旗为元帅旗也是顺理成章 的事。据当时报纸刊登的"中华民国旗式图样",大元帅旗:红底,上端内侧占旗面四分之一的蓝色块内嵌白色"井"字;副元帅旗:红底,上端内侧占旗 面四分之一的白色块内嵌蓝色"井"字。(2010年11月)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463309&boardid=1
[转帖]辛亥革命: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万里如虎 于 2013/8/26 22:29:09
张永


日本人绘的辛亥革命图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十八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 地,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因而产生离心倾向,这使得国家在辛亥革命过 程中面临领土分裂和由此引发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巨大危机。但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大多能够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为重,终于使江浙一带象征五族共 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十八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标志着五族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被确立为国策,这是使 国家转危为安的重大决策。南北议和以清帝退位,将其主权及相应的疆域完整移交民国政府而完成,保持了主权和领土的连续性,使得五族共和真正得以实 现,避免了国家分裂和大规模民族仇杀的灾难,因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要在十八行省范围恢复建立汉族国家,而视满、蒙、回、藏等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尽人皆知的中国同盟会誓词,但对这八个字的解释却历来并不清晰。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1906年在日本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 方略"中有这样的解释:"一、驱除鞑虏: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 奴隶,……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这个阐释的含糊之处在于没有说清其中的地域概念,历来人们往往把誓词理解为推翻满清政府,在旧政府原有的全部领土范围内建立新国家,但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 准确。"驱除"并不等于"推翻",当然也不是"灭绝","驱除鞑虏"自然是要把"鞑虏"驱赶到某个地方去,按照明朝开国的旧例,是把异族赶回其祖 居之地,就是要把满族赶回满洲,如当年朱元璋把蒙族赶回蒙古草原,这里就含有分裂的意味;"恢复"自然是回到原来的情形,汉族被满清灭国前的情 况,也就是明朝末年的汉族居住地区,大致相当于十八行省的范围,因此"恢复中华"主要是在这汉族聚居的十八行省范围恢复建立汉族国家(这个范围没 有包括东三省、内外蒙古、新疆和西藏,只相当于当时中国领土的不到一半),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

    "在十八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思想的第一个来源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孙中山一向以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事业自勉,在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孙 中山说到:"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这便是民族的国家、国民的国家、社会的国家皆得完全无缺的治理,这是我汉族四万万人 最大的幸福了。"1912年2月12日南北议和成功,清帝刚刚退位,孙中山就决定于15日在南京举行民国统一大典,亲率民国政府各部部长及右都尉 以上将校参谒明孝陵,异常隆重地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祭文中有:"从此中华民国完全统一,邦人诸友,享自由之幸福,永永无已,实维我高皇帝光复大 义,有以牖启后人,成兹鸿业。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以共和国总统的身份,率领整个共和国政府,以如此规格祭祀一位封 建王朝皇帝,其追怀崇敬之情可以想见,实际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来源于朱元璋讨元檄文中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关于恢复建立汉族国家的土地范围,虽然也有不同的说法,但还是以"十八行省"最为普遍接受。孙中山认为这就是汉族的传统疆域:"且支那国土统一已数千年 矣,中间虽有离析分崩之变,然为时不久复合为一。近世五六百年,十八省之地几如金瓯之固,从无分裂之虞。"1905年秋与汪精卫谈到军政府时孙中 山说:"洎乎成功,则十八省之议会,盾乎其后,军政府即欲专擅,其道无繇。"当时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邹容《革命军》也称:"昔之禹贡九州,今之 十八省,是非我皇汉民族,嫡亲同胞,生于斯,长于斯,聚国族于斯之地乎?"武昌起义后,军政府以象征十八省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为国旗,对全国 发出的文告也都以"十八省"为号召,详见后文。

    偶而也有"十九省"的提法,不过影响不大,比如章太炎也是主张要收复汉族故土,不过可能是追溯到了汉代班超、班勇在西域的事迹,把新疆也算进来成为十九 省,似乎忘记了新疆到晚清才成为行省:"自渝关而外,东三省者,为满洲之分地;自渝关而内,十九行省者,为汉人之分地。满洲尝盗吾汉土以为己有, 而吾汉人于满洲之土未尝有所侵攘焉。今日逐满,亦犹田园居宅为他人所割据,而据旧时之契约界碑,以收复吾所故有而已。"实际上"满洲之土"已经有 大量的汉族迁入"侵攘",但章太炎作为一个南方人似乎并不太清楚。

    要之,革命派中流行的思想,是并不把满蒙等少数民族区域当作中国固有的领土,所以在革命后建立新国家时可有可无。1908年《民报》文章"仇一姓不仇一族 论"中批判满清政府时称:"甲午之役,括吾民之膏血以赎其长白山之故巢,亦既无赖极矣。"这等于否认辽东半岛是需要保全的中国领土。1908年 《民报》章太炎"排满平议"中有:"若满洲政府自知不直,退守旧封,以复靺鞨金源之迹,凡我汉族,当与满洲何怨?以神州之奥博,地邑民居,殷繁至 矣,益之东方三省,愈泯棼不可理。若以汉人治汉,满人治满,地稍迫削,而政治易以精严",认为从中国版图把少数民族区域分割出去,更加利于建立良 好的政治秩序上,对双方都有好处。

    "在十八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思想的另一个来源是欧洲从十九世纪开始日益发达的所谓"民族建国主义"理论,即认为民族独立建国至为正大,在民族国家竞争 的世界里,惟有单一民族的国家才能强固有力,否则必然分崩离析,这种思想在《江苏》、《浙江潮》、《民报》等当时著名的革命派刊物上广为宣扬,影 响很大。1903年《江苏》"新政府之建设"一文中有:"试一翻近世史,二三百年来此等惊天动地之大风潮,龙拏虎掷之大活剧,连篇累牍纷陈眼帘, 何一非民族主义所激荡所演出者耶!盖自'两民族必不能并立于一政府统治下'之精理既发明,欧洲之政局乃大变动,而所谓民族建国主义者磅礴膨胀不可 消磨。"

    当时革命派中甚至有非民族的国家不算国家的论断,1903年《浙江潮》"民族主义论"一文阐发颇为透辟,严厉批判合众多民族为一大帝国的思想:"非民族的 国家,不得谓之国。……集多数人民,以公同之力之志意,向公同之目的,发公同之行为者,则曰国。而置一国于此,其内容则键结无数之异族焉,其思想 不同,其语言不同,其风俗习惯不同。因此四者,而利害乃相驰焉,而感情乃相背焉,而欲键而结之,而出于公同,无已则以政府之威压力。虽然,自古及 今,有不亡之国者矣,未有不亡之政府者也。及政府之能力衰,而民族的反拨性起。吾证之于远,则罗马是也。彼虽能键无数民族于一国下,然一时而已, 不转瞬而亡也。吾证之于近,则蒙古是也。彼能并欧亚二大族而统一之,然泡影焉。"清王朝的广阔疆域是在康熙、乾隆之世,由"十全武功"的征伐奠 定,由上面的思想推论,大清国当然也不得谓之国,自然也难免解体的命运,革命创建的新国家当然也不可能完整继承清帝国的版图。

    明确提出在"十八省""建民族的国家"的,是1903年《江苏》"政体进化论"一文:"如吾前所举民主政体成立之四因,吾国实有其三焉:(一)十八省得天 然之地势,远胜美之十三州,以地理论可独立而民主也;……(三)同胞四亿万,同文同风同利害,群策群力何事不成,以民族论尤可独立而为民主 也。……二十世纪中,必现出一完全无缺之民族的共和国耳!……以我民族建我新国,全权在我……呜呼!建民族之国家,立共和之宪章,凡我同胞,其矢 斯志。"

    综上,可以看出革命派中存在着以在汉族聚居的十八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的革命建国思想,对于满、蒙、回、藏等族聚居区,则认为在新国家中可有可无,偏激一 点的甚至认为没有更好。当然,受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影响较深的只是革命派中的一部分人,而且即使是这部分人后来在立宪派的舆论攻势之下,也不 得不把这种对于国人来说过于激烈的主张隐藏起来。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贯反对革命派的种族革命学说,以为满汉早已融合,革命必遭瓜分,特别 是杨度1907年在《中国新报》上发表的"中国新报叙"一文,论述民族革命必然引起国家分裂,至少可能分裂为汉、蒙、回、藏四国,分裂则必然遭列 强瓜分以至于亡国,颇能言之成理,迫使革命派不得不正面回答。《民报》相继发表章太炎"中华民国解"、汪东"革命今势论"等文章,加上前一年发表 的汪精卫"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算是对立宪派的回答。然而,汪精卫完全以美英"门户开放"政策立论,回避了民族分裂问题;章太炎、汪东则一相情 愿地认为蒙、回、藏各族发展程度不足以自立,畏惧列强则必然依附中国,回避了由激烈民族主义对各族的冲击而产生的离心倾向;总之,革命派的回答说 服力不强,似乎只是表面上的应付,内心深处仍是以为少数民族区域的去留是次要问题,不必在革命胜利之前重点加以考虑。

    二、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为日本黑龙会等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日本黑龙会1901年2月3日成立,其宗旨是:"回顾东亚的大局和帝国的天职,为实行兴隆东亚的经纶,挫折西力东渐之势,目前的急务是先与俄国开战,在东 亚将其击退,把满洲、蒙古、西伯利亚连成一片,建设经营大陆的基础。"黑龙会的创建者和领袖是内田良平。

    从黑龙会的宗旨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凶恶的侵华组织,其目标是先击退1900年庚子之变中出兵侵占我国东北三省的俄国势力,进而吞并东北三省、蒙古和俄国的 西伯利亚,这一地区有著名的大河黑龙江,所以定会名为"黑龙会"。黑龙会通过公开的舆论鼓吹和私下游说高级军政官员,对推动日俄战争的爆发起到了 重要作用,日俄战争的结果终于使日本侵华势力侵入我国东北。值得一提的是,黑龙会的领袖内田良平1894年就曾经建立"天佑侠"组织,深入到朝鲜 东学党起义军中,对推动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起过一定的作用,可以说是日本对外侵略的急先锋。

    然而就是这个凶恶的侵华组织黑龙会以及它的领袖内田良平,却与中国同盟会以及孙中山建立了相当密切的合作关系。内田良平1898年就通过宫崎寅藏与孙中山 相识,1900年到新加坡帮助孙中山组织广东惠州起义。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再到日本,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同盟会成立筹备会就是于7月 30日在东京内田良平家中召开的,会上内田良平正式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不久当时的黑龙会会员后来日本法西斯主义的灵魂北一辉也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内田良平在《日本之亚细亚》一书中提到孙中山1906年以来曾对日本朝野人士游说,以中国革命后在长城以南建国,满蒙让给日本,作为日本援助中国革命的报 酬。1912年2月初南北议和成功的前夕,孙中山、黄兴通过森恪与日本政界元老井上馨、山县有朋等商谈由日本提供给革命党一千万到二千万日元的援 助,换取中国以某种形式把东三省让与日本,由于2月12日南北议和成功,这一意向无形打消。实际上,由于当时国际、国内巨大的反对力量,这一意向 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孙中山、黄兴曾有这样的意图,经由日本学者久保田文次、藤井升三和中国学者俞辛焞的考证,应该是确实的。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国同盟会是伟大的爱国团体,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么何以孙中山和同盟会与日本一部分侵华势力能够形成如此密切的关系呢?有些学者难 以理解这一点,曾经竭力加以辩驳,但黑龙会是公开的政治团体,以黑龙江命名,有各种公开出版物宣扬其侵略主张,内田良平更是通过著述不遗余力地宣 传他的侵略思想,如果说孙中山和同盟会不了解内田良平与黑龙会的侵略立场,那就过分牵强了。既然了解其立场,而又过从甚密,必然要对合作的基础和 条件达成某种共识,这与同一时期康有为坚决拒绝与孙中山见面形成鲜明对比。那么,要和以并吞满蒙为根本目标的黑龙会达成合作的共识,除了出让满蒙 还可能有什么合作条件呢?

    实际上,孙中山和革命派中的一部分人,虽然是坚定的爱国者,但仍然不免有其思想和认识上的局限,正是这种局限给日本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一,革命派 中流行着狭隘"民族建国主义"及由此产生的在十八行省建立汉族国家的革命建国思想,把满蒙置于可有可无之地。其极端的表现是认为"两民族必不能并 立于一政府统治下",这一方面是受欧洲民族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认为满蒙历史上不是传统的汉族聚居区,或许也因为看到日本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 的迅速崛起;第二,不了解我国北方汉族在清代大规模扩散,因而形成广阔的民族杂居区域的国情,因此对国家和民族分裂可能给各族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缺乏认识。由于巨大的人口增长,清代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等省汉族人口向东三省、内蒙、新疆等地大规模移民,形成了广阔的民族杂居区,革命派中 大多是南方人,孙中山长期漂泊海外,对南方沿海人口移居海外的情形非常熟悉,而对北方人口分布的重大变化认识不清,因此对国家和民族分裂可能造成 的后果估计不足。第三,可能还有为整体利益牺牲局部的想法,这与列宁和德国签定代价很大的布列斯特条约有些类似。

    三、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到革命大规模爆发时,上述思想局限产生的危害就会集中表现出来,造成很大的危机。1907年孙中山在南洋忙于组织两广的起义,东京同盟会本部呈现涣散状 态,一部分来自长江流域的革命派为联络会党,推动长江流域的革命发展,在东京成立了"共进会",其中重要人物有张百祥、焦达峰、刘公、居正、孙武 等,共进会的革命旗帜定为"十八星旗":"用大红色为底布,由中间辐射出来九个黑色锐角,每个锐角内外两端,各有一黄色圆星,内外各九个共十八 个,以表示十八省人民团结和铁血的革命精神。" "十八星旗"可以说是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思想的一个具体结果。

    1908年冬,共进会孙武、焦达峰、彭汉遗等先后回国,但联络会党很不顺利,而工作重点转向新军后,进展神速。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共进会组织与新 军中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决定实行合并,发动起义的条件接近成熟了。9月24日,新军中的革命情绪已经难以抑制,意外发生了南湖炮队暴动事件,总督瑞 澂开始严密戒备。革命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0月6日(阴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发动起义,同时议决"东京共进会预拟的国旗图样和大都督印钤,更应早 日制就,以备应用。会上决议以李白贞既长美术,又懂化学,一并交他办理。 李白贞接受了这两项任务,就在党人所设的机关文艺俱乐部密室把国旗图样放大画好,购买了红黄黑三种色布,照图裁剪粘贴,交他的夫人陈氏缝就。"

    可以看出,虽然后来"十八星旗" 被定为陆军军旗,但当时是把它作为新国家的国旗的,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时也是把它当作与"五色旗"、"青天白日旗"并列的确定国旗的三种选择之一。10 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十八星旗" 高高飘扬在蛇山黄鹤楼头,成为革命的象征,激励着革命军民的斗争意志。但它同时也是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十八星旗"仅仅代表十八个行省, 黑龙江、吉林、奉天、新疆四个行省以及内外蒙古和西藏等广大范围的区域被排除在外,这使国家的领土完整受到重大威胁。

    军政府成立不久即发出《布告全国电》,转载刊布于全国各报,影响很大,其中动辄以"十八省"、"汉族"、"汉人"为号召,痛斥满人则云"我十八行省之父老 兄弟诸姑姊妹,莫不遭逢淫杀",号召革命则云"是所深望于十八省父老兄弟,戮力共进,相与同仇,还我邦基,雪我国耻……期于直抵黄龙,叙勋痛饮, 则我汉族万万世之光荣矣,我十八省父老兄弟其共勉之!"大约同一时期发出的《布告海内人士电》则称:"为十八省亲爱父老兄弟诸姑姊妹报二百六十年 之仇……我汉人四万万之生命,死活在此一举,成则与十八省亲爱父老兄弟诸姑姊妹再享万万世世之福,否则堕于地狱中永无超生之日矣……今日之举,是 合十八省诸英雄倡此义举"。可见在武昌起义初期,军政府完全被"民族建国主义"的狭隘思想所控制,以在十八省建立汉族国家为号召,还没有民族团结 和国家领土完整的考虑。

    共进会的排满立场在革命派中本来就较为偏激,加之两湖素以民气刚猛著称,故而当时武汉革命军中民族主义情绪甚为狭隘激烈,革命军中的两个流行口号是"不准 侵犯汉民"和"不准危害外人",也就是说中国汉族之外的各民族是不在保护之列的,因此武汉满人被杀者有数百人之多,虽妇孺亦有所不免,当然后来在 西安被杀的满人还要更多。

    《辛亥革命稀见史料汇编》收有以中华民国军统领黎元洪名义发布的《中华民国军第十三章檄告天下文》影印件,这篇檄文产生于武昌起义之初,虽然流布不广,但 可以生动地反映当时民族情绪偏激的程度。檄文的后半部分是以发表于1907年《民报》增刊《天讨》上章太炎撰写的"讨满洲檄"为底本,略加改动而 成的,结尾一段的改动令人震惊,竟然是把原文只是针对满人,扩大到以满蒙回藏四族为敌:"又尔蒙回藏人,受我华之卵育者二百余年,尺布粒粟,何非 资于我大国。尔自伏念,食土之毛,不怀报德,反为寇仇,而与我大兵抗……尔若忘我汉德,尔恶不悛,尔蒙人之归化于汉土者,乃蹀足謦欬,与外蒙响 应,军政府则大选将士,深入尔阻,犁尔庭,扫尔闾,绝尔种族,筑尔尸以为京观。如律令布告天下,讫于蒙古回部青海西藏之域。"这一段对1907年 章太炎原文的主要改动在于:(一)原文"又尔满洲胡人"改为"又尔蒙回藏人";(二)原文"尔胡人之归化于汉土者"改为"尔蒙人之归化于汉土 者";(三)原文"与外胡响应"改为"与外蒙响应"。)可以看出,武昌檄文的民族主义立场比章氏檄文更加狭隘激烈,简直带有与满蒙回藏四大族决裂 的气味,而且满人之外特别针对蒙古族。

    四川省也是共进会影响较大的省份,共进会在日本成立时四川会党首领张百祥曾被推选为总理,1911年11月27日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独立,大汉四川军政 府的旗帜也是"十八星旗",不过形式和湖北似乎略有不同,英国驻成都总领事是这样描述的:"那面旗帜(我想目前中国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是白色的, 上面有红字(汉),周围有十八颗星绕成的一个黑圈,形状象是太阳,但颜色是黑的。……旗帜上'星'的数目是十八颗,而不是二十一颗或二十三颗,这 个情况表明把东三省、蒙古和新疆(喀什噶尔)排斥在联邦之外。"可以看出,四川"十八星旗"颜色不同,还多了一个代表汉族的"汉"字,但无论如何 它们向外界传达的信息是明确一致的,就是要在十八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

    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扩展,越来越多的立宪派和旧官僚参加进来,加上革命党中原有的温和派力量,革命开始变得温和起来,湖北黎元洪、汤化龙、湖南谭延闿、江 苏程德全、浙江汤寿潜等相继进入革命领导层,特别是11月底汉阳失守和12月初苏浙联军攻占南京以后,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南京。江浙一带是立宪派实 力雄厚的地区,温和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渐渐取得了能够左右整个革命形势的地位。此种转变使辛亥革命难以真正进行彻底,使得保守势力大量地保存 下来,以至于后来危害民国,这是勿庸讳言的,但同时也使革命派中一部分偏激的民族主义倾向得到矫正,减少了革命的破坏性,为保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 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1月初江浙一带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由于当时江浙立宪派和旧官僚在社会上地位声望很高,因而转向革命后大量进入了领导层。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顺应革命形 势,在苏州宣布江苏省独立,一变而成为江苏都督。同日,浙江独立,汤寿潜被推举为都督。6日,沪军都督府成立,陈其美为都督。12日江苏代表雷 奋、沈恩孚、浙江代表姚桐豫、高尔登通电全国,请各省派代表来上海,会商组织临时政府。20日,各省到沪代表议决,承认武昌军政府为民国中央军政 府,也就是说此时"十八星旗"是民国中央政府的旗帜。

    12月2日苏浙联军攻占南京,12月4 日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沪军都督陈其美,以及各省留沪代表沈恩孚、俞寰澄、朱葆康、林长民、马良、王照、欧阳振声、居正、陶凤集、吴景濂、刘 兴甲、赵学臣、朱福诜在上海江苏省教育总会开各省代表会,列席会议的还有章炳麟、赵凤昌、章驾时、蔡元培、王一亭、黄中央、顾忠琛、彭锡范,从与 会名单可以看出,著名的立宪派人物和与立宪派接近的革命派人物占有明显优势,大会议决"公电孙中山回国主持大政,公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 帅,国名定为中华民国。黄兴等建议规定国旗式样。经过反复研讨,取五族共和的意义,决定以五色为国旗。红、黄、蓝、白、黑,象征汉、满、蒙、回、 藏。"虽然这一决议由于当时大部分代表已去武汉而并不具有完全的效力,但"五色旗"的出现标志着在革命阵营已经开始把民族团结和国家领土完整问题 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加以考虑。

    而后"五色旗"被江浙一带的革命军采用,任鸿隽12月31日搭孙中山专车去南京时,在上海车站"看见车站中人行道两面排列了沪军士兵,军队的每一枝枪上均 插上一张五色小国旗(五色国旗是当时江、浙一带所采用的旗帜),大有目迷五色之感。孙中山先生的青天白日旗,竟一面也没有看见。"当时 ,"青天白日旗"被两广革命军采用,"十八星旗"被两湖革命军所采用,是为辛亥革命中影响最大的三种旗帜。1911年12月12日,在武汉和上海的各省代 表齐集南京,1912年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代行参议院)在南京正式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但是,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对毫无革命历史的"五色旗"并不满意,他个人在感情上当然倾向于"青天白日旗",1907年还曾经为"青天白日旗"几乎和黄兴闹 翻,同时认为"十八星旗" 的主张也很正大。孙中山1912年1月12日复函代行参议院:"贵会咨来议决用五色旗为国旗等因。本总统对于此问题,以为未可遽付颁行。盖现时民国各省已 用之旗,大别有三:武汉首义则用内外十八省之徽志,苏浙则用五色之徽志;今用其一,必废其二。……至于取义,则武汉多有极正大之主张,而青天白 日,取象宏美,……今日适得武昌来电,则主张用首义之旗,亦有理由,非经将来大会讨论,总难决定也。"

    然而"五色旗"1911年12月初产生于江浙一带并不是偶然的,当时南方革命阵营里,立宪派、旧官僚和温和革命派的主张已经占压倒优势。立宪派虽然和革命 派一样都是政治上的革新派,但其与革命派分歧的一个根本点就是立宪派主张满汉早已融合以及民族革命将导致国家分裂以至灭亡,这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 派的论战中表达的十分清楚,在立宪派对清政府绝望以至于参加革命以后,它的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的主张并未改变,而且一时极能博得舆论界的同情;温 和革命派如宋教仁等原本就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比较注意民族团结和领土问题,宋教仁还著有《间岛问题》,专门论述东北中朝边境的延吉主权问题,甚 至为清政府在对外谈判中所借重;旧官僚更是反对一切激烈的思想,认为变动越少越好。

    即使激进革命派如孙中山等,也认识到共和力量已占优势,清王朝的灭亡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开始把民族团结和避免国家分裂问题放到重要位置,因而顺应形势发 展接受了五族共和以及保持领土完整的主张,并在1912年元旦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特别加以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 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 领土之统一。"

    既然承认五族共和为立国之本,且认为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统一为当务之急,就很难否认以"五色旗"为国旗的主张,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代行参议院)决定以"五 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标志着五族共和的建国思想已经在南方革命阵营里取得决定性胜利。

    四、论南北议和对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重大作用

    然而,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代行参议院)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南方革命阵营达成以五族共和为建国之本的共识,并不能保证民族团结和国家领土完整的理 想真正实现。

    北方以袁世凯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清王朝还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如果坚持抗拒革命,南方的革命武力很难在短期内统一中国,受清末革命派民族主义运动的冲击, 满、蒙、回、藏等各族对于革命都心怀疑惧,甚至北方各省很多汉人对共和革命也很不理解,加之日本、俄国、英国等帝国主义势力的阴谋,假如南北战事 延绵,长年不决,国家分裂和民族仇杀的巨大灾难将难以避免。

    当时国家和民族分裂的危险是十分紧迫的。日本和俄国本来是为侵略我国东北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的死敌,然而一旦经1907年和1910年密约划分势力范围,双 方竟然一变而成为以瓜分中国领土为目的而密切合作的伙伴,武昌起义爆发不久的1911年10月23日,日本驻俄大使本野一郎就与俄国总理大臣商议 瓜分中国满蒙,谈话纪要中有:"根据一九O七年及一九一O年两次秘密协约,日、俄两国关于分割满洲和蒙古的问题已经预有设想。只要时机一到,两国 即可根据一九O七年协约中规定的分界线分割满洲;并可进一步商谈如何分割蒙古的问题。"10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议:"确立帝国在满洲的地位, 以求满洲问题的根本解决。为此,帝国政府必须经常策划,不遗余力;一旦遇到可乘之机,自应加以利用,采取果断手段,实现上述目的。"10月28日 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彦吉致密电给内田康哉外务大臣:"帝国政府亟须当机立断,下定决心……趁此绝好时机,亟应在华中、华南建立两个独立国家,而使 满清朝廷偏安华北……维持满清朝廷于华北一隅,而使其与南方汉人长期对峙,乃属对帝国有利之上策。"1912年1月13日,日本驻俄大使本野一郎 致电内田康哉外务大臣:"关于清国时局问题,俄国总理大臣态度相当激越,锋芒所示,颇有一欲时机既由日、俄两国协商,一举分割满洲、蒙古之势。" 可见日、俄两国趁火打劫的决心是很大的,中国国内动荡时间越长,它们实现阴谋的机会越大。

    鞑靼长期以来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因此"驱除鞑虏"的口号给蒙古族的心理冲击不亚于满族,蒙古王公对武廷芳的质问最足以反映这种疑惧心理:"共和国 将仅以十八行省组织之乎?抑将合满蒙藏回共组织之乎?如诸君子欲合全国共谋组织,则满蒙藏回土宇辽阔,几占全国之大半。其人民习惯,只知有君主, 不知何谓共和,更深惧诸君子少数专制之共和。……即使诸君子所见不远,怀挟部落思想,谓我蒙古去之不足惜……则我蒙古最后之主张,未便为诸君子宣 布。"1911年11月30日,外蒙古在俄国的策动下,以库仑活佛哲布尊丹巴的名义宣布独立,而后哲布尊丹巴在亲俄派杭达多尔济等的怂恿下登极称 帝,中国官员被驱逐,汉族商民倍受虐待。1912年1月3日,乌里雅苏台的札萨克图汉宣布独立。在外蒙几次派兵侵袭和日、俄两国的策动下,内蒙古 也渐渐呈现不稳迹象,1912年1月中旬乎伦贝尔盟在俄国策动下宣布独立,哲里木盟郡王乌泰也积极准备叛乱。1912年1月底,变乱已经蔓延到北 京附近,在日本浪人川岛浪速等的策动下,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等蒙古王公接受日本贷款,谋划发动叛乱:"关于蒙古举兵事,刻已步步准备就绪。喀喇沁 王已决心于数日脱出北京(三万发子弹已于昨日领取运出)。喀喇沁王与川岛之间所订密约以及借款合同抄本,今日寄上。此项借款,约定以卓索图盟五旗 内(注:指喀喇沁三旗,土默特二旗,在今天赤峰市附近)所有矿山为抵押,贷与日金二十万元整。因该区将成为举兵之根据地,故贷与款额较他项借款为 多。……此次所贷款项,大部分将使其用于举兵。"在川岛浪速与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订立的十条契约中, 规定独立后任川岛为总顾问,一切文武事宜都与川岛商量决定,未经日本允准,不得与俄国往来,这实际上是日本阴谋建立"伪满洲国" 的第一次尝试。

    国家民族的分裂往往要引发大规模的民族冲突和种族仇杀,这对各族人民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分裂意味着要在两个民族聚居区之间的民族杂居区域中,人为划出一 条原来并不存在的国境线,这时杂居区中的甲族必然想要驱逐乙族以使本地划归甲国,相应的乙族也想驱逐甲族以使本地划归乙国,民族仇杀就这样难以避 免地爆发,几乎每一条新划出的边境线,都是由大量的鲜血凝成。1947年8月15日,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分治,举国狂欢,但是从这一天开始,沿着 一条在36天里匆匆划定的边境线,两侧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向相反的方向面对面地奔逃,1400万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即使在英印国军队的监视 下,仍有大约50万人在相互的沿途劫杀中丧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无道理最悲惨的灾难之一,而且在双方有争议的克什米尔,战火绵延半个世纪至今未 熄,且不用说由敌意而产生的军备竞赛给两个国家带来的沉重负担了;最近南斯拉夫的国家分裂和民族仇杀引发了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等一系列大的冲 突,已经使数万人丧生,这一地区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

    辛亥革命时期在内蒙古的变乱地区,大量汉人遭到驱逐和烧杀。当动乱波及西藏时,拉萨"人心惶惶,谣言四起,番言杀汉,汉言杀番,各怀疑惧",不久冲突爆 发,藏军"不分玉石,见汉即杀",西藏各地汉人处境极惨,"参赞陆兴祺及师周自印度迭电中央及川、滇求救,情词哀切不忍闻。均以大局未定,不能顾 及,而汉商民居藏者被屠杀几尽,藏番势力遂东渐及康","中国难民避藏番屠杀,流亡于哲孟雄(注:今锡金)、印度各境者,为驻藏办事长官陆兴祺分 起资遣回国,至四年冬始毕。"如果不是全国政局很快稳定下来,灾难无疑还会蔓延更深更广。

    在这样的民族冲突中没有胜利者,冲突各方都要遭受难以愈合的重大创伤,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的严重负面作用。清代三百年,汉族人 口出现巨大增长,相对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宗教(约40%男性当喇嘛)、婚俗、性病等原因,人口依旧很稀少,汉族人口大量移居少数民族区域的压 力虽封禁亦不能阻止,特别是晚清改封禁政策为放垦政策后,移民过程大大加快,形成了大范围的民族杂居区,因此一旦国家分裂,民族仇杀很可能以非常 大的规模爆发,给各族人民带来的灾难将是不堪设想的。

    不仅仅是满、蒙等少数民族,即使是很多北方汉人,由于受共和思想影响很少,对革命极不理解,一时也是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最具危险性的是当时握有奉天军 权,能够左右东北三省去向的张作霖的态度。1912年1月26日,南北和谈已接近完成,张作霖主动访问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落合谦太郎,称:"目前东 三省兵马实权全在本人掌握之中,断不容许革命党之类南方人任意蹂躏,如北伐军之类,何足挂齿;即袁总理,如有确实迹象证实其已附和共和,本人绝不 听从其指挥……日本国如能以德相召,则东三省民众,必将人心趋向,有所依归。本人认为与其将东三省委于南方人之手,勿宁让予外人更为了当。"1月 31日张作霖再次传言落合:"袁世凯终已逐渐附和共和,皇帝退位当不可免,东三省亦将失去足以拥戴之主宰。身为北人而附和南人之共和,甘受其制, 本人宁死亦不屑为。果如此,尚不如依附日本为佳。"2月3日张作霖第三次传言落合,称:"日昨已以统领名义致电袁世凯,阐明如下立场:如果皇帝退 位,成立共和政府,本人即不听从指挥。……吾人已失去应为之效忠之皇帝,则依附同种之日本,乃属理所当然。……本人将拥戴肃亲王归依日本国。"张 作霖对日本人并没有太多的好感,但对比起来,当时似乎革命党更令他感到不安。

    那时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形势判断颇为准确:"皇帝将早日退位并由袁世凯建立临时政府。但是这个转变可能带来严重的困难;有迹象表明,蒙古人和北方各省都 不愿意心平气和地接受这项解决办法。"2月12日清帝退位后,东三省继续悬挂龙旗,不久以后张作霖在袁世凯的重金笼络之下,才逐渐改变了态度,可 见作为旧官僚的袁世凯不管其动机如何,确实为说服北方各省赞成共和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在民国初年才会被称为缔造中华民国的四大伟人之一。

    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对革命党的疑惧是由革命派长期的狭隘民族主义宣传和革命初期的暴烈行为造成的,虽然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 阐明了五族共和的国策,1月28日还特别致电劝慰正在策划叛乱的喀喇沁王贡桑诺尔布等蒙古王公,其中甚至有"汉、蒙本属同种" 的亲切表示。但是,"驱除鞑虏"载在誓词,"八月十五杀鞑子"言犹在耳,一纸宣言、几封电报怎能化解多年形成的隔阂。满、蒙、回、藏各族的取向基本上由其 上层人物所左右,南北议和成功使革命军北伐得以取消,以清王朝的总理大臣袁世凯出任民国总统,使各族上层人物多少感到获得了一定的安全保障,觉得 旧日的地位利益仍可保持不变。而袁世凯对一直蒙古问题极为重视,软硬兼施,充分玩弄其笼络手腕,任命贡桑诺尔布为民国的蒙藏事务局总裁,晋封亲 王,对其他蒙族上层人物也大量加封,使内蒙王公数量"比清朝时的数额增加了几倍",终于使内蒙王公们放弃了分裂的图谋,而且不少逃往外蒙的蒙族也 陆续返回内蒙,后来经过谈判外蒙也于1915年6月7日取消独立,承认中国宗主权,承认外蒙为中国领土。

    清帝退位意味着将清朝政府原有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地移交给民国政府,保持了主权和领土范围的连续性,所以英国和俄国虽然阴 谋策动西藏和外蒙古的分裂,但仍然不得不声明承认中国在这两个地区的主权,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主权。清代中央政府与各大少数民族的政治关系向来由清 帝在理藩院的协助下直接处理,为此清王朝特别在承德避暑山庄行宫附近修建了外八庙,以接待各族上层人物,而理藩院例来由满蒙王公大臣主持,汉族与 各族的政治联系一向很少。直到退位,清帝一直以蒙、回、藏族的保护者自居,1912年2月3日清帝"授权袁世凯与民军商酌退位条件旨"中还特别提 出:"蒙古、回、藏之待遇,均应预为筹划。"因此2月12日清帝以退位上谕中:"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 一大中华民国"的表示正式和平退位并承认中华民国,对抑制各族分裂倾向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不可低估。

    革命爆发之后,国内外各种促使国家分裂的力量都在急速地化合作用,南北统一迟一天达成,国家分裂和由此引发的民族仇杀的危险就增大一分。所幸经过全国维护 国家统一的绝大多数政治派别的共同努力,南北议和终于取得成功,使国家转危为安,顺利实现统一,当时唯一激烈反对南北议和的只有头山满、犬养毅、 内田良平、北一辉等与中国革命派关系密切,来华参与革命的日本人。以往的论著多强调南北议和的妥协性,强调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当然是一个重要 的方面。但另一方面,世事向难两全,惟其妥协,惟其不彻底,才能够容纳国内多数派别的意愿,使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得以大体维持,避免了国家分裂和 民族仇杀的巨大灾难,因此南北议和的重大历史意义是应该得到公正评价的。

    来源:作者授权新浪历史刊发,原标题为《辛亥革命时期的十八省建国思想及其后果》。

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发空信给 lihl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童言无忌》邮件组 发空信给 jrzl+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今日知录邮件组》。

火柴盒上的中华民国国旗

民国时期的火柴盒上火花里的国旗,九角十八(十九)星旗、青天白日满地红、五色旗、井字旗等。可见当时的主题是:共和、统一、爱国。









来源:[7]-[11]

参考:
  1. 钱币上的国旗 1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1.html
  2. 钱币上的国旗 2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2.html
  3. 钱币上的国旗 3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3.html
  4. 中华民国初年的多面旗帜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_7.html
  5. 从国旗演变看民国肇建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_6236.html
  6. 中华民国和辛亥革命历史资料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_4133.html
  7. 《集物志》清末至民国老火花专辑 1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1_8.html
  8. 《集物志》清末至民国老火花专辑 2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2_8.html
  9. 《集物志》清末至民国老火花专辑 3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3_8.html
  10. 《集物志》清末至民国老火花专辑 4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4.html
  11. 《集物志》清末至民国老火花专辑 5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5.html
  12.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_7071.html

世界人权宣言抄写 将留言和手抄纸张的图片用电邮发送到 udhr1948.chaoxie@blogger.com 即可张贴到 http://udhrhw.blogspot.com ,或发送到 udhr1948+chaoxie@gmail.com 由管理员转发至两个博客。建议在邮件标题中写明你想公布的网络身份(如推特、微博帐号,电邮地址等)、昵称或姓名、以便于避免重复搜集发 布。

《集物志》清末至民国老火花专辑 5

"附录"-刊物最后,我们再将未涵盖于以上专题的火花一并收录,这些火花的题材亦是五花八门。(收录火花206 张)




*后语(摘录于《集物志》出版序)
老蔡爱集物,但都是些小物、旧物。其中一类是像火花、粮票、烟画、老广告等这样的平面小藏物。它们曾经与人们一同经历了岁月的更替,无不散发 着浓厚的生活 气息,这些承载历史遗痕与凝聚文化内涵的物品,由于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几乎都已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甚至已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从昔日纯粹的日 用品变成今日 的收藏品。我爱这些小物潜藏的丰富人文气息,是那样地真实、自然,它们甚至透发出一种美,一种值得怀念的质朴美,在线条、图案、色彩中不断地 释放出来,令 我为之着迷。


愿这些生活里曾经拥有的美与大家共享。。。
购买《集物志-老火花》请点击唯一淘宝店→ 《集物志》淘宝链接
购买《手艺人-赵权·蔚县剪纸》请点击唯一淘宝店→ 《手艺人》淘宝链接
《首抄本》介绍博文,请点击链接浏览;《手艺人》介绍博文,请点击链接浏览。
老蔡、小馗感谢大家支持民间手工艺、民间美术与独立出版~



骁LIXIAOPENG
靠 这才是中国人自己的好设计
2013-7-29  00:35

C_xiao毅
扒衣见君节[-挖鼻屎]
2013-8-1  16:32

文川书坊
收到蔡兄寄来的《老火花》太精美了,这是目前我见过最好的火花书哈,感谢蔡兄所做的一切
2013-8-2  14:20

平面为墙
美书一定要分享啊!// @文川书坊 : @平面为墙 @朱晓剑 @吕浣溪 @闷雷子 @巩辰gongchen @ // @博朗狮BRANDOR : [心情-握手] 感谢专业藏家文川兄的赞许;俺们继续努力~ // @文川书坊 : 收到蔡兄寄来的《老火花》太精美了,这是目前我见过最好的火花书哈,感谢蔡兄所做的一切
2013-8-2  19:47

文川书坊
做设计的尤其要看看大师的作品[-哈哈]// @平面为墙 : 美书一定要分享啊!// @平面为墙 @闷雷子 @巩辰gongchen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 感谢专业藏家文川兄的赞许;俺们继续努力~ // @文川书坊 : 收到蔡兄寄来的《老火花》太精美了,这是目前我见过最好的火花书哈,感谢蔡兄所做的一切
2013-8-2  19:50

讲一段
收了收了,这么好的书值得收藏![-赞]期待第四本的诞生
2013-8-3  23:53

Feanpy
蔡老师!!你的头像好像有一块蜡染的布,什么时候出有关蜡染的书啊???真心求!
2013-8-4  16:52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回复 @Feanpy : 你好,那是贵州布依族的枫香染,《守艺人》的下一期就是~
2013-8-4  16:54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心情-握手] 真心感谢《汉声》的支持推介。老蔡 &amp;amp; @小馗_ 继续努力!
2013-8-5  15:00

看见民艺
火花形似邮票,方寸之间融进百年文化
2013-8-8  10:38

西安设计师俱乐部
老蔡,棒[-good]// @平面为墙 : 美书一定要分享啊!// @文川书坊 : @平面为墙 @朱晓剑 @吕浣溪 @闷雷子 @巩辰gongchen @博朗狮BRANDOR :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 感谢专业藏家文川兄的赞许;俺们继续努力 @文川书坊 : 收到蔡兄寄来的《老火花》太精美了,这是目前我见过最好的火花书哈,感谢蔡兄所做的一切
2013-8-8  11:57

郑跃鲤
真心好!执着民艺,潜心设计,担当有责的老蔡[-心]
2013-8-13  01:27

汉声
蔡仕偉老師已出版的三本書的詳細介紹。
2013-8-29  23:47

翟明磊在雾里
老蔡不容易,我最佩服靠一个人力量做事的人。
2013-9-6  11:51

西安设计师俱乐部
三本让设计师感动的书,独持视角,民艺范,自然的设计尽收眼里[-给力]
2013-9-6  14:43

成都设计中心
民間傳統工藝,集物志。蔡老師,值得推廣。// @西安设计师俱乐部 : 三本让设计师感动的书,独持视角,民艺范,自然的设计尽收眼里[-给力]
2013-9-6  14:59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回复 @l0809 : 每一本,俺们都会一集一集出版下去的~感谢。
2013-9-10  22:01

l0809
回复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和《包装与设计》合作吧!好吗?![-花心]
2013-9-10  22:02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回复 @l0809 : 是广州那老牌刊物《包装与设计》吧?俺们是独立出版,目前暂时还未有这个打算;或许未来吧~真心感谢!
2013-9-10  22:04

小馗_
回复 @l0809 :我们是独立出版。感谢你[心情-握手]
2013-9-10  22:06

l0809
回复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哈哈,是啊,就是广州的《包装与设计》。希望有合作的一天!其实我们也重视这些民间艺术设计!
2013-9-10  22:07

林象
淘寶有人抄高了價格,《守藝人》+《首抄本》兩本一套賣690元~唉!
2013-9-17  03:25

跳舞的云宝宝
还再出吗?
2013-9-17  15:36

毛永波666
這麼好的寶貝,為什麼不再印點呢?要不我們這些不獨立出版幫手印一次?
2013-9-18  23:06

郑州青年设计师俱乐部
木活字印刷[-威武]
2013-9-21  16:04

小馗_
//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 好多初次看到的朋友前来询问,其实已经发过几篇了(置顶围脖),可请朋友们移驾至博客置顶(《Curio Collectio 》01 - Match ox La el )浏览详细介绍,亦可链接唯一淘宝店(【集物志 &#9312; 】--- 老火花)。。。老蔡 &amp;amp; @小馗_ 感谢~ [心情-握手]
2013-9-22  00:51

方宏章
<木活字印刷>会再版么?木买到[-泪]
2013-9-24  09:35

兆老三
[-泪] 再版吗?刚刚凑齐了钱钱啊 ~~ 不能这样对我啊~~
2013-9-24  11:14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回复 @兆老三 : [-偷笑] 俺们不是故意的啦,谢谢你的关注、支持。其它的小馗应该在旺旺上已经跟你说了~
2013-9-24  14:11

兆老三
回复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再版吧~~ 我等着 ~~
2013-9-24  14:19

_YOU_KNOW_WHO
还会再版么?你们旺旺貌似一直没上 问了没反应
2013-9-25  23:06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回复 @_YOU_KNOW_WHO : 你好,《首抄本》木活字印刷专辑暂时是不会再版的了~谢谢支持。
2013-9-25  23:08

苏丹红之苏丹
想知道木活字这本书还会再印刷么?好想买~~
2013-9-26  00:20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回复 @苏丹红之苏丹 : 你好,暂时不会再版的了,感谢~
2013-9-26  00:22

LightThatNeverGoesOutElaine
《老火花》和《木活字印刷》都已收藏了。支持懷舊、支持傳統文化。
2013-9-26  01:29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回复 @尤丹萍 : 《首抄本》暂时不会再版了的~
2013-9-28  22:13

_阿凡提N
守艺精神的诞生,正是因为守艺人对其手艺的热爱。当自己爱上自己的工作时,便没有了工作。虽然累,但是很开心。[-呵呵]
2013-10-17  01:18

伍陆民艺
// @米亚在六楼 : 昨天收获颇多,推荐这几本蔡老师全心投入做的刊物,每本只专注一个主题、物件或一个手艺人,全程记录民艺的流程和故事,编排精良,推荐收藏。给蔡老师大大 的点赞在浮躁的今天实属难得。 @伍陆民艺 ,一起为中国民艺推广出份力。
2013-10-18  15:57

寂寥爱杜莎
守住根本
2013-10-24  12:17

Chillin嘉杰
这本书好用心的赶脚 可能价格也很用心~
2013-10-26  00:58

一个人的路途-敏华
回复 @Chillin嘉杰 :158絕對值得收藏,我準備買。
2013-10-26  00:59

康桑s密达
今天看到老师的一席,特别很感动。我们丢失了太多东西,会继续关注。
2013-11-16  19:48

_YOU_KNOW_WHO
何时再卖首抄本?不是说11月会有么
2013-11-20  23:01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回复 @_YOU_KNOW_WHO : 你好。我们的确在11月已补货上架约60本,已经全部卖完了的。
2013-11-20  23:03

露晞茶舍
在一席了解到蔡老师现在所做的事情,让人非常感动,传承民艺,也是我们的理想!只是我们做的跟蔡老师比起来,我们是微乎其微,加油!加油!为我们 自己鼓劲!
2013-11-24  12:23

5lovesolo
回复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蔡老师,我今天在TEDxNanjing现场听了你的演讲,回来就想买《首抄本》,但是发现你们的淘宝店卖完了,能问下你个人处有存货可以拿出来一本出 售给我,我定将感谢万分
2013-11-24  20:08

魔法土豆110
[-可爱]每次翻开,都是被正能量激励到了,支持蔡老师继续下去。。。认认真真做事,做人!!
2013-12-5  09:20

力铭古玩鉴赏
力铭古玩鉴赏:请看我新文章,汉蝉真假对比,看后多提意见
2013-12-9  19:47

totour2016
支持传承民艺的使者
2013-12-31  20:32

图云朵
非常喜欢这种重拾手工艺的创作题材 ,继往开来,加油!
2月10日 00:59

任知
做的很棒!//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 美。日本火柴工业始于1875年(明治八年;清光绪元年),比咱们早两年(最早是1877年成立的上海自来火局),火花则因应火柴而生,日本称磷寸[-偷 笑] 打个广告,《集物志&#9312;-老火花》就是讲咱们自己的火花故事,收录1838张清末至民国期间火花~http://t.cn /zQJGPWY
2月14日 12:45

朱博_de门灯
1875年清水诚从瑞典带来(偷来)制作火柴的技术,兴办"新燧社",是为日本"洋火"的起始。而五颜六色的广告火柴则始于1893年。日本的火 花品种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李长声 <燃一根火柴〉中介绍的很详细。
2月14日 13:35

张琴lan
看得见浮世绘的影子,也有新的发展
2月14日 14:41

Dorakey姜
日本火柴工业始于1875年,比1877年成立的上海自来火局早两年。这种英语叫Match的东西,在日本被称为磷寸,在中国被称为火柴。火花因 火柴而 生,《集物志&#9312;-老火花》收录了1838张清末至民国期间火花。(链接:http://t.cn/zQJGPWY
2月14日 15:17

stupidvivid
设计师的态度[-赞]
2月16日 22:20

Trista王依依
@闫凤玉 老師,第二張好亂啊!設計思路是什麼啊。。。
2月26日 23:58

easyhos
什么时候会有《首抄本&#9312;》?错失了一次机会··就永远没有了吗?
3月27日 16:00

半拱
蔡老师请问《手抄本》不会再版了吗?
4月19日 12:21

蔡仕伟_设计到死的人
回复 @半拱 : 你好,《首抄本&#9312;-木活字印刷》暂时不会再版了;只能请等《首抄本&#9313;》了~感谢~
4月19日 21:26

-PeiPeiLin-
求首抄本啊,当时学生党没钱啊,现在放假了想买却发现没了[-泪]
6月22日 20:55

Ralph太浪
老师,你好,我是一名想考汕大设计类研究生的学生,不过我情况比较特殊,我本科是读华农的生物科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设计工作,现在正在读广美的成 人本科(插画与书籍设计),想问问这样考汕大会不会比较不容易?特别是复试的时候?
6月30日 13:35


《集物志》清末至民国老火花专辑 1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1_8.html
《集物志》清末至民国老火花专辑 2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2_8.html
《集物志》清末至民国老火花专辑 3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3_8.html
《集物志》清末至民国老火花专辑 4 http://lihlii.blogspot.com/2014/07/4.html

以公民个人身份签署国际人权宪章 http://j.mp/udhr-ss 或发空信给 udhr1948+form@gmail.com 收到自动回信的签名表格,填写后寄回给 udhr1948@gmail.com 即可。请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