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2年1月7日星期六

120106-RFA-中国狼爸引发争议(上)

奴才教奴才,进奴才大学成奴才。

http://www.rfa.org/mandarin/zhuanlan/fuyouluntan/m0106women-01062012163815.html
中国狼爸引发争议(上)
2012-01-06

继美国虎妈之后,最近又出现了中国狼爸,这位狼爸就是广州47岁的父亲萧百佑。萧百佑早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曾经过商下过海,目前在一 家公司作办公室主任。中国"狼爸"萧百佑管教孩子的杀手锏就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他所倡导的棍棒政策、军事化管理、不许与同学在校外 接触等等严苛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引发广泛争议。他的4个子女,3个年长的孩子现在全部考上了北大,最小的女儿萧冰正在读高三,学习古筝的萧冰,目 标是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萧百佑认为, 在中国,不打不成材,因为我们的竞争太激烈了。同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又比外国复杂,小孩没有分辨能力,不管的话,很容易沾染那些坏习气。萧百佑这样说,"在 我的家里,孩子最大的成功就是考北大。"还有不少亲戚朋友请萧百佑帮助管教自己的孩子。萧百佑的观点是,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 性。他认为在12岁之前,孩子身上的动物性的特征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在萧百佑看来,错了为什么不打呢?棍棒 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个打是有科学性的。打不是糟粕,打不好才是糟粕。 在今天"妇幼论坛"的节目里,我们要谈谈时下中国狼爸萧百佑的家教方式所引发的争议。 请听上集



艾未未被法国《世界报》选为年度人物


selects as Personality of the Year!




http://www.lemonde.fr/m/article/2011/12/23/ai-weiwei-artiste-de-la-revolte_1621975_1575563.html
Ai Weiwei dans son atelier, à Pékin, en décembre 2011. | "M Le magazine du Monde"

Ai Weiwei, artiste de la révolte

Artiste, architecte, cybermilitant trublion inclassable, Ai Weiwei réussit surtout l'exploit de donner un visage à la dissidence chinoise. Ce qui lui vaut d'avoir été choisi par la rédaction du "Monde" comme la personnalité de l'année.
Par Brice Pedroletti

ARCHITECTE, PLASTICIEN de renommée internationale, photographe, blogueur mais aussi fantasque empêcheur de tourner en rond, Ai Weiwei est sans doute la meilleure incarnation de cette Chine qui, aujourd'hui, fait plus que s'éveiller et, grâce à son développement inouï, participe désormais, tant économiquement que politiquement, au grand concert des nations. Les dernières réunions du G8 sur fond de crise financière en ont été la preuve, ainsi que la nouvelle volonté des Etats-Unis de se tourner vers l'Asie au détriment de l'Europe... Mais Ai Weiwei n'est pas simplement le pape de la bohème artistique pékinoise et une vedette, à l'instar de Damien Hirst, Jeff Koons ou Maurizio Cattelan, de l'art contemporain.

Par ses prises de position en faveur de la liberté d'expression, ses provocations, sa dérision et ses pieds de nez, il est devenu le poil à gratter de la société chinoise et le héraut d'une nouvelle dissidence s'exprimant surtout sur Internet. Les autorités ne s'y sont pas trompées en l'arrêtant le 3 avril dernier et en le gardant emprisonné plusieurs semaines pour "crimes économiques". Comme les anonymes de Tunis ou du Caire, les "indignés" de Madrid ou de Wall Street, Ai Weiwei représente à sa façon, joueuse et frondeuse, ce sursaut qui pousse un homme sans qualité à devenir le sujet de sa propre histoire. C'est pourquoi la rédaction du Monde a désigné ce trublion, cet artiste engagé, comme la personnalité de l'année 2011...

Depuis sa libération le 22 juin, Ai Weiwei passe ses matinées à répondre aux mails. Ce fut d'abord une routine de convalescent, de rescapé revenu du monde des morts. C'est désormais un rythme de croisière, même si tout change souvent à la dernière seconde. Il gère également les détails liés aux expositions de ses oeuvres qui tournent dans le monde – une dizaine figurent dans des expositions, toutes programmées avant son arrestation, dont les Têtes du zodiac, actuellement à Los Angeles, ou encore une grande rétrospective à Taipei, et une rétrospective de ses photographies programmée du 21 février au 29 avril 2012 au Jeu de paume à Paris.

A intervalle régulier, il fait des pauses devant l'un des ordinateurs de son atelier de Caochangdi, au milieu de la jeune troupe qui travaille pour lui. Les tweets défilent sur l'écran. On fait remarquer qu'il s'exprime moins qu'avant sur les événements qui embrasent la Toile chinoise. "Je me retiens. Sinon, j'en dirais trop, je ne pourrais pas m'arrêter", dit-il, avec sa voix douce de grand timide.

Toujours banni des médias chinois, le plus célèbre des opposants au régime fait surface de temps en temps là où on ne l'attend pas : le site d'information Caixin, connu pour ses audaces, a ainsi mis en ligne il y a quelques jours une photo de l'artiste à New York, où il vécut de 1981 à 1993. Plusieurs librairies pékinoises vendent son recueil de blogs et d'entretiens sorti en 2010. Une galerie du 798 Qi Jiu Ba, le site industriel converti en espace artistique de Pékin, montre l'une de ses installations sur les écoliers du Sichuan. Comme si de rien n'était, ou presque.

L'ARTISTE, QUI A PASSÉ QUATRE-VINGT-UN JOURS DANS LES GEÔLES secrètes du dragon chinois, d'avril à juin dernier, est toujours sous une forme de liberté conditionnelle. Il ne peut quitter Pékin sans autorisation. Des voitures de police sont stationnées en permanence près de son domicile. On teste la résistance de ceux qui l'entourent : son épouse, Lu Qing, responsable légale de Fake Design, l'agence d'Ai Weiwei, convoquée et interrogée fin novembre par la police, comme plusieurs de ses employés. Ou encore son avocat, Pu Zhiqiang, un grand gaillard à la voix de stentor, dont les policiers cherchent le point faible. La tactique de la victime collatérale est redoutable : les quatre personnes "disparues" en même temps qu'Ai Weiwei en avril – son comptable, son chauffeur, un associé et un partenaire – furent maltraitées en détention. L'un d'entre eux, l'architecte Liu Zhenggang, victime d'une crise cardiaque, faillit même y passer.

Ses après-midi, Ai Weiwei les consacre au fils, âgé de 2 ans, qu'il a eu avec son actuelle compagne. Il l'emmène au supermarché, puis au parc. En soirée, il s'attelle à la signature des "reçus" confectionnés à l'attention de chacun des 30 000 internautes qui l'ont aidé à payer la caution exigée par le fisc. Il reste à en signer les deux tiers.

Les reçus et les timbres qui servent à remercier les milliers de contributeurs qui ont permis de réunir le montant de la caution pour faire sortir l'artiste de prison. "M Le magazine du Monde"

Dans la salle de réunion, le jour de notre passage, quatre bénévoles calligraphient au pinceau le nom des contributeurs, avec le message suivant : "Merci à ceux qui ont la bienveillance de m'aider à traverser cette période sombre, et luttent à mes côtés au nom de la justice. Je promets de rendre tout l'argent emprunté. Ce reçu en est la preuve." Certains des timbres indiquant le montant prêté sont ornés de graines de tournesol ou portent le dessin de la mascotte anticensure des internautes chinois, le lama Caonima (en mandarin, suivant les tons utilisés cao ni ma peut signifier "cheval de l'herbe et de la boue" ou... "nique ta mère").

Ai Weiwei dans son atelier. L'artiste est assisté par de nombreux bénévoles. "M Le magazine du Monde"

Belle revanche sur l'irascible dragon du petit lama en peluche et des Sunflower Seeds : l'oeuvre constituée de millions de graines en porcelaine, faites à la main, présentée lors de la grande exposition de la Tate Modern de Londres, ne symbolise-elle pas, entre autres, les masses chinoises piétinées et désunies ? L'exposition était toujours en cours lors de l'arrestation de son auteur en avril 2011.

Après sa libération, Ai Weiwei a rouvert discrètement un compte sur Weibo, le site de microblogging chinois, sous le nom d'Aihuzi, ou "Ai le Tigre" – ses blogs et ses comptes sur le Net chinois ont tous été fermés au printemps 2009. Les abonnés à Aihuzi, qui se sont vite comptés par dizaines de milliers-, lui ont commandé des graines de tournesol. A eux de payer le port, et il leur en enverrait deux par personnes.

Quand est tombée début novembre la notification d'une amende fiscale à l'encontre de Fake Design, la Toile s'est mise à crépiter. Ai Weiwei et ses avocats ont dénoncé les vices de procédure, l'absence de preuves et l'hypocrisie d'une attaque avant tout politique. Des internautes ont proposé leur aide. Un numéro du compte en banque a été mis en ligne. Et en moins de dix jours, près de 30 000 internautes font parvenir à Fake Design, en leur nom personnel, l'équivalent de 1 million d'euros. La plupart des donations sont accompagnées de messages sur Weibo : "Quand un caonima ne peut ni voter avec sa main ni voter avec ses pieds [en émigrant], il lui reste à voter avec quelques renminbi ! [la monnaie chinoise]", dit l'un de ces 30 000 pieds de nez à l'Etat censeur.

WEIWEI, L'ANCIEN JOUEUR DE BLACK-JACK qui sévissait à Atlantic City, s'amusait à monter des gags avec Allen Ginsberg à Greenwich Village, ou faisait rougir ses compatriotes chinois de passage à New York en les mettant au défi d'être photographié nus, parfois en pleine rue, s'étonne lui-même de ces enchaînements improbables, souvent burlesques. Il n'avait pas prévu, ou calculé, que ses actions auraient un tel impact. "Avec Ai Weiwei, c'est devenu une mode pour les jeunes Chinois de s'intéresser aux affaires publiques. Tout à coup, avec lui, les défenseurs des droits sont devenus des stars. Avant, on les associait à des choses dangereuses, violentes", explique He Peirong, une jeune professeure d'anglais de Nankin convertie l'an dernier en pasionaria de la cause de Chen Guangcheng, un militant aveugle persécuté dans le Shandong. "La défense des droits est devenue une performance artistique", poursuit-elle.

En détention, ses interrogateurs ont notamment reproché à l'artiste plusieurs des photos mises en ligne sur son blog en 2009 et très largement diffusées sur la Toile chinoise. Dans l'une, il apparaît en suspension, dans le plus simple appareil, le sexe dissimulé derrière un caonima en peluche. Un autre cliché, baptisé "Le tigre et les huit seins" par les internautes, montre le quinquagénaire ventripotent et barbu, assis sur une chaise traditionnelle chinoise, en compagnie de quatre femmes, poussées à des degrés variés de fou rire, sur le modèle des portraits de famille. Tout le monde est dévêtu, mais les parties génitales ne sont jamais visibles.

On l'accuse lors des interrogatoires d'avoir fait circuler de la pornographie – la sanction est fonction, lui dit-on, du nombre de gens qui ont vu les photos. Mais on lui reproche surtout leur contenu politique : des jeux de mots sur la position du lama Caonima devant ses "parties centrales" – le comité central du Parti – avaient déclenché l'hilarité sur le Web. Les internautes n'avaient cessé également de débattre des sens cachés du " Tigre et des huit seins ", voyant dans Ai Weiwei un symbole de l'écartèlement du comité central, et dans l'une des odalisques la bourgeoisie fière et installée, dans l'autre les médias serviles, dans la troisième les intellectuels dubitatifs et, enfin, les ouvriers migrants dans la plus timide d'entre elles.

Ai Weiwei dans son atelier, à Pékin, en décembre 2011. "M Le magazine du Monde"

AI WEIWEI S'ÉTAIT POURTANT LANCÉ PAR HASARD dans cette série de nus : en mai 2009, un officiel d'assez haut rang l'a appelé pour lui demander ce qu'il prévoyait pour les vingt ans de Tiananmen. L'artiste a répondu qu'il n'avait pas l'intention de faire quoi que ce soit, mais n'avait pas de promesse à faire. Dans les jours qui ont suivi, ses blogs sur les portails chinois (Sina et Sohu), qui totalisaient 13 millions de visiteurs et avaient servi de support à l'enquête citoyenne qu'il a lancée fin 2008 sur les écoliers disparus du Sichuan, sont supprimés. Le blogueur s'inscrit alors sur un serveur à l'étranger, et s'y montre nu afin de l'authentifier aux yeux des internautes - non sans faire au passage un bras d'honneur à la censure.

Quant aux quatre jeunes femmes, elles voulaient absolument lui rendre visite, et il avait cru, dit-il, les décourager en leur proposant de poser nues. L'expérience fut naturelle, sans aucune perversité, nous a raconté plus tard Ye Haiyan, l'une des participantes. En détention, l'interrogateur d'Ai Weiwei, qui ne cessait de dire "Le sein et les huit tigres" au lieu du "Tigre et les huit seins", voulait lui faire reconnaître sa responsabilité dans les interprétations des photos qui ont tant passionné le Net chinois.

"Avez-vous dit que vous n'aviez pas l'intention de donner une telle interprétation ?", lui demande-t-il.

- Non, répond l'intéressé.

- Alors, cela revient à en avoir l'intention ", a poursuivi le policier..."

L'arrestation d'Ai Weiwei, le 3 avril, alors qu'il est à l'aéroport de Pékin pour se rendre à Taipei via Hong-kong, a surpris tout le monde, lui le premier. Le climat est alors particulièrement délétère en Chine. Depuis fin février, des appels à une "révolution du jasmin" circulent et des dizaines de militants, d'internautes, d'avocats sont mis au secret - une vague de répression comme la Chine n'en avait plus connu ces dernières années.

Mais Ai Weiwei bénéficie d'une protection non dite : internationalement connu, célèbre en Chine même si son nom est censuré depuis 2009, il est le fils du grand poète Ai Qing (1910-1996), dont les oeuvres sont connues de tous les Chinois et célébrées par le Parti. Ai Qing fut désigné comme " droitiste " et envoyé en exil dès 1957, l'année où naît Ai Weiwei, puis traité comme un paria pendant la Révolution culturelle - une expérience qui a fortement marqué le jeune Weiwei – "C'était le règne de l'inhumanité la plus complète", se souvient-il aujourd'hui. Le grand poète fut finalement réhabilité à la mort de Mao.

En faisant "disparaître" Ai Weiwei à l'aéroport, la police politique rend l'arrestation officieuse. Aucune notification ne sera jamais fournie à la famille. Des policiers perquisitionnent le jour même son studio. La presse officielle évoque quelques jours plus tard des "crimes économiques", tout en accusant l'individu de s'être "approché trop près de la ligne rouge". Le prisonnier restera tout le temps de sa détention dans un lieu secret, sous la surveillance constante de deux soldats postés dans sa cellule. L'arrestation ne l'a pas surpris. Les trois films documentaires qu'il a réalisés sur le harcèlement policier subi par des militants chinois (Blissful Harmony, A Beautiful Life et The Police Hit People), un travail de documentation sur la répression policière quasiment unique en Chine, ne lui ont laissé "aucune illusion" sur les méthodes employées.

C'EST APRÈS QUE ÇA S'EST GÂTÉ. "Quand on vous dit qu'il n'y a pas de loi pendant six mois, que vous ne pouvez pas prévenir votre famille, la situation est grave. On vous martèle que vous tombez sous le coup d'une autre forme de loi", raconte-t-il un matin de décembre. Le suspect subit une cinquantaine d'interrogatoires. "D'un côté, ça semble ridicule. Mais c'est comme un verdict. Ils vous disent que vous prendrez dix ans pour subversion, que vous ne reverrez jamais votre mère, ni grandir votre enfant. Jour après jour, ils vous le répètent et vous y croyez", explique-t-il. Une dizaine de billets de son blog écrits en 2007 et 2008 sont sélectionnés par ses interrogateurs.

"Mon degré de critique, selon leurs critères, équivalait à de la subversion", raconte-t-il. De même, six écrits de Liu Xiaobo avaient motivé la sentence "d'incitation à la subversion de l'Etat", prononcée le 25 décembre 2009 et qui lui valut onze ans de prison. Ai Weiwei sera questionné sur ses interviews à la presse étrangère, sur une conférence donnée dans une université à Hong-kong, sur le fait qu'il partage sa vie avec une femme autre que son épouse actuelle. Il doit livrer chaque jour des autocritiques, devant la caméra et sous forme écrite : "Vous devez admettre des crimes, sans savoir par rapport à quelle loi. Vous n'avez pas d'avocat. J'avouais, en disant, s'il est prouvé que ce soit un crime...", confie-t-il.

Certes, ce trublion de la Toile chinoise, qui avait appelé au boycott des Jeux olympiques en 2008 alors même qu'il avait participé à la conception du fameux stade Nid d'oiseau, n'y allait pas avec le dos de la cuillère dans ses attaques. "Vous disparaîtrez de notre vue dès que vous nous aurez rendu le droit de vote, et on n'entendra plus jamais parlez de vous. Toi le régime totalitaire sans vergogne, on aura même plus besoin de t'insulter – tu sombreras dans l'oubli", écrit-il en 2009 sur Twitter. Il est connu pour ses photos et ses sculptures du majeur de la main dressé bien droit, dans un perpétuel défi au pouvoir communiste.

Est-ce parce qu'il n'était pas en Chine durant la décennie qui mena aux événements de Tiananmen en 1989 qu'il se permet une telle liberté ? "Il va trop loin. Il cherche la publicité", s'agacent souvent des artistes de sa génération. La plupart ont enterré la hache de guerre. Ils profitent de tous les avantages de cette Chine ouverte à (presque) toutes les libertés et dans laquelle il importe bien moins de n'avoir pas de droits tant qu'on a beaucoup d'argent.

Quand en 2009 tout un groupe d'artistes expulsés de leurs ateliers,l'invite à rejoindre ses activités de protestation, certains l'accuseront de tirer la couverture à lui dans les médias étrangers. Ou le trouvent trop extrémiste. Quand il embarque quelques têtes brûlées pour défiler avenue de la Paix-Céleste, lui marche à l'écart, pour les filmer ; les autres artistes, intimidés par la police, s'en tiendront à des jeux de colonie de vacances dans un gymnase...

Son histoire d'amour avec Internet - après que le portail Sina lui propose de tenir un blog en 2007 - est loin de se résumer aux milliers de coups de gueule, sous forme de commentaires ou de tweets, qu'il a pu y publier à propos de telle ou telle affaire. C'est le travail sur le film Fairy Tale (2007) qui lui fait compren-dre pour la première fois le potentiel de ce nouveau média : il lance sur son blog un appel afin de recruter 1 001 candidats désirant voyager pour la première fois en dehors de Chine, à l'occasion de la foire Documenta de Kassel en Allemagne. La sélection de cet " échantillon vivant" de Chine fera l'objet d'un documentaire passionnant. En 2008, l'affaire Yang Jia, un jeune meurtrier que les internautes baptiseront "le tueur de flics", révélera quelques-unes des dysfonctionnements aberrants du système judiciaire chinois et le malaise d'une partie de la jeunesse. Ai Weiwei en fera une enquête filmée sur les jours qui ont précédé le massacre.

Le scandale des écoles du Sichuan qui, mal construites, s'écroulent en quelques secondes lors du séisme de mai 2008, amènera l'architecte qu'il est aussi à lancer en décembre 2008 une enquête citoyenne : près de 200 bénévoles vont dans les régions sinistrées retrouver les noms des enfants disparus. Le sujet est devenu tabou. Les parents des enfants et les bénévoles sont harcelés. La progression de l'enquête est racontée sur un blog. Toute une série d'installations, de films et de performances déclineront ce déni de mémoire, comme Nian ("le manque", en français), 4 851 noms prononcés par autant d'internautes qui lui ont chacun envoyé un fichier sonore. Forcées de réagir, les autorités publieront enfin un bilan des enfants victimes. Une victoire, même si l'enquête officielle sur les responsabilités des constructions défaillantes n'aboutira jamais.

Ai Weiwei en train de pianoter sur son smartphone. L'artiste passe beaucoup de temps à communiquer sur la Toile. "M Le magazine du Monde"

En parallèle à l'initiative d'Ai Weiwei, Tan Zuoren, un militant de Chengdu qui avait lui aussi entrepris de créer un mémorial pour les enfants, se fait arrêter (mars 2009), puis condamné en août à la prison pour " incitation à la subversion". Ai Weiwei est indigné. Il se rend à Chengdu avec les avocats de Tan Zuoren et plusieurs supporters pour témoigner à son procès en appel. Mais la petite troupe est séquestrée à l'hôtel par la police, Ai Weiwei recevant même un coup sur la tête – il découvrira ensuite qu'il en a gardé de graves séquelles lors d'un examen médical en Allemagne.

L'une des assistantes d'Ai Weiwei est kidnappée. Son mari accourt de Pékin, et l'équipée se lance à sa recherche dans les commissariats de la ville. Cela deviendra un film désopilant, intitulé Lao Ma Ti Hua, qui révèle au grand jour l'inanité du concept de justice dans la Chine d'aujourd'hui. "On prenait quelques images pour nos archives. Et puis j'avais enregistré le son quand les policiers sont entrés dans ma chambre et m'ont frappé. J'étais tellement en colère qu'on a décidé d'en faire un film", se souvient-il. Lao Ma Ti Hua et la dizaine d'autres documentaires de Fake Design, produits en 2009-2010, sont la partie émergée de l'iceberg d'impertinence qu'est le plus engagé des artistes chinois. Près de 100 000 DVD ont été distribués en Chine par le studio. Au moins autant ont été téléchargés sur le Net.

Lui en a-t-on parlé, lors des interrogatoires ? "Il y a des choses qu'ils ne me demandaient jamais. C'est comme s'ils évitaient. Par contre, ils voulaient savoir qui j'avais rencontré à New York vingt ans auparavant !" Allez savoir ce qui trotte dans la tête du dragon ?...

Sur Ai Weiwei, lire aussi...

"L'architecture comme dissidence", par Frédéric Edelmann

"Un goût pour la provocation acquis en Occident", par Philippe Dagen


Google translate:
M >  The Magazine >  People
Ai Weiwei, an artist of the revolt

Artist, architect, troublemaker cybermilitant unclassifiable, Ai Weiwei managed primarily the feat of putting a face to dissent in China. What it is to be chosen by the editor of "World" as the Person of the Year.
Pedroletti By Brice

   
ARCHITECT, visual artist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photographer, blogger and also fantastic fly in the round, Ai Weiwei is perhaps the best embodiment of that China today does more than wake up and, thanks to its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now involved, both economically and politically, to the great family of nations. The recent G8 meetings on a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crisi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and the new willingn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turn to Asia at the expense of Europe ... But Ai Weiwei is not just the Pope of the bohemian artistic Beijing and a star, like Damien Hirst, Jeff Koons and Maurizio Cattelan, of contemporary art.

For his stand for freedom of expression, its provocations, its mockery of nose and feet, he became the thorn i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herald of a new dissident speaking especially on the Internet . The authorities there are not deceived by stopping it on April 3 and keeping imprisoned several weeks for "economic crimes". As the anonymous Tunis and Cairo, the "outrage" of Madrid or Wall Street, Ai Weiwei is in its own way, playful and irreverent, this burst that pushes a man without qualities to become the subject of his own history. Therefore the preparation of the World has appointed the troublemaker, the committed artist, like the personality of the year 2011 ...

Since his release on June 22, Ai Weiwei spends his mornings to respond to emails. First it was a routine convalescent, survivor of income from the dead. It is now a stride, even though everything changes often at the last second. It also manages the details related to the exhibitions of his works that run the world - are in a dozen exhibitions, all programmed before his arrest, including the heads of the zodiac , in Los Angeles, or a major retrospective in Taipei, and a retrospective of his photographs scheduled from February 21 to April 29, 2012 at Jeu de Paume in Paris.

At regular intervals, he breaks one of the computers in front of his studio in Caochangdi, among the young troupe that works for him. Tweets scroll across the screen. It was noted that expresses less than before the events that inflame the Internet in China. "I remember. Otherwise, I would say too, I could not stop," he said, with his large soft-spoken shy.

Still banned from Chinese media, the most famous opponents surfaced from time to time where we least expect it: the information site Caixin, known for his daring, has posted a few days ago photo of the artist in New York, where he lived from 1981 to 1993. Many bookstores sell his collection of Beijing's blogs and interviews released in 2010. A gallery of 798 Jiu Qi Ba, the industrial site converted into art space in Beijing, shows one of its facilities on school children in Sichuan. As if nothing had happened, or almost.

The artist, who spent four-twenty-one days in jail secret of the Chinese dragon, from April to June, is still a form of parole. He can not leave Beijing without permission. Police cars are stationed permanently near his home. We test the resistance of those around him: his wife, Lu Qing, head of legal Fake Design, Ai Weiwei agency, called and questioned by police in late November, as many of its employees. Or his lawyer, Pu Zhiqiang, a tall fellow with a stentorian voice, which the police seek the weak point. The tactics of collateral damage is formidable: the four "disappeared" at the same time Ai Weiwei in April - his accountant, his driver, a partner and a partner - were abused in custody. One of them, the architect Liu Zhenggang, suffered a heart attack, almost the same spend.

His afternoon dedicated to Ai Weiwei's son, aged 2 years, he had with his current girlfriend. He takes her to the supermarket and the park. In the evening, he tackled the signing of the "received" made to the attention of each of the 30 000 users who helped him pay the deposit required by the IRS. It remains to be signed by two thirds.


In the meeting room, the day of our visit, four volunteers calligraphient brush the names of contributors, with the following message: "Thank you to those who have the kindness to help me through this dark period, and fight by my side the name of justice. I promise to make all the money borrowed. This receipt is proof. " Some of the stamps showing the amount paid are adorned with sunflower seeds or bear the design of the mascot anti-censorship of Chinese Internet users, the Caonima Lama (in Mandarin, according to the tone used cad or my can mean "horse grass and mud" or ... "fuck your mother").


Sweet revenge on the irascible dragon from the small stuffed llama and Sunflower Seeds : the work consists of millions of grains of porcelain, hand-made, presented to the major exhibition at the Tate Modern in London, it does not symbolize not, among other things, the Chinese masses trampled and broken homes? The exhibition was ongoing during the arrest of its author in April 2011.

After his release, Ai Weiwei has quietly opened an account on Weibo, the Chinese microblogging site, under the name of Aihuzi or "Did the Tiger" - his blogs and accounts on the Internet in China have all been closed in spring 2009 . Subscribers to Aihuzi, which were quickly counted by tens-of thousands, he ordered sunflower seeds. To them to pay shipping, and send them by two people.

Fell in early November when the notification of a fine against Fake Design, the Web began to crackle. Ai Weiwei and his lawyers denounced the procedural flaws, the lack of evidence and attack the hypocrisy of a primarily political. Of Internet users have offered to help. A number of the bank account has been posted. And in less than ten days, nearly 30,000 Internet users are reaching Fake Design, on their own behalf, the equivalent of 1 million euros. Most donations are accompanied by messages of Weibo: "When a caonima can not vote or vote with his hand with his feet [emigrating] , it still has to vote with a few renminbi! [Chinese currency] , " says the One of these 30 000 feet from nose to the state censor.

Weiwei, former player of blackjack that raged in Atlantic City, amused himself by climbing gags with Allen Ginsberg in Greenwich Village, or was ashamed of his Chinese compatriots visiting New York in challenging them to be photographed nude, sometimes in the street, surprised himself of these unlikely sequences, often comical. He had not planned or calculated, that his actions would have such an impact. "With Ai Weiwei, it became fashionable for young Chinese interest in public affairs. Suddenly, with him, the defenders rights have become stars. Before, they were associated with things dangerous, violent, " says He Peirong, a young English teacher in Nanjing last year converted pasionaria the cause of Chen Guangcheng, a blind activist persecuted in Shandong. "Advocacy has become an artistic performance," she says.

In detention, his interrogators were particularly criticized the artist more photos posted on his blog in 2009 and widely disseminated on the Internet in China. In one, it is suspended in the nude, sex hidden behind a caonima stuffed. Another shot, called "The Tiger and the eight breasts" by users, shows the fifties bellied, bearded, seated on a chair Traditional Chinese, with four women, driven to varying degrees of laughter, on the model of family portraits. Everyone is naked, but the genitals are never visible.

He was accused during interrogation to have circulated of pornography - the penalty is based, he said,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have seen the pictures. But he criticized especially their political content: puns on the position of Caonima Lama before his "central parts" -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 sparked hilarity on the Web. The Internet had also ceased to discuss the hidden meanings of "Tiger and eight breasts," Ai Weiwei in seeing a symbol of the quartering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one of the bourgeoisie odalisques proud and installed in other servile media, in the third dubious intellectuals and, finally, the migrant workers in the most timid of them.


Ai Weiwei ACTUALLY LAUNCHED BY CHANCE in this series of nudes: In May 2009, a fairly senior official called him to ask him what he planned for the twentieth anniversary of Tiananmen. The artist said he did not intend to do anything, but did not promise to do. In the days that followed, his blogs on Chinese portals (Sina and Sohu), totaling 13 million visitors and had served as a support for the citizens' survey that was launched in late 2008 on the missing students from Sichuan are deleted. The blogger then falls on a server abroad, and shows himself naked to authenticate the eyes of users - not without passing the finger to censorship.

The four young women, they were determined to visit him, and he thought, he said, discouraged by offering to pose nude. The experience was natural, with no evil, told us later Ye Haiyan, one of the participants. In detention, the interrogator Ai Weiwei, who kept saying "The breast and eight tigers" instead of "Tiger and eight breasts," wanted him to acknowledge its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ictures which are so passionate the Net in China.

"Did you say that you did not intend to give such an interpretation?" asked he.

- No, the person responds.

- So, this means having the intent, " continued the officer ... "

The arrest of Ai Weiwei, April 3, when he was at the Beijing airport to travel to Taipei via Hong Kong, has surprised everyone, himself first. The climate is then particularly deleterious in China. Since late February, calls for a "jasmine revolution" and move dozens of activists, surfers, lawyers are held in solitary confinement - a wave of repression as China did better known in recent years.

But Ai Weiwei is protected unspoken: internationally known, famous in China even if his name has been censored since 2009, he was the son of the poet Ai Qing (1910-1996), whose works are known to all Chinese and celebrated by the Party. Ai Qing was designated as "rightist" and sent into exile in 1957, the year when Ai Weiwei was born, and then treated as a pariah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 an experience that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young Weiwei - "It was the reign of the most complete inhumanity, " he recalls today. The great poet was finally restored to the death of Mao.

By "disappear" Ai Weiwei at the airport, the political police make arrest informally. No notification will never be provided to the family. Police officers searched the same day his studio. The official press mentions a few days of "economic crimes", while accusing the individual of having "too close to the red line." The prisoner will remain all the time of his detention in a secret location under the constant monitoring of two soldiers stationed in his cell. The arrest has not surprised. The three documentary films he has directed the police harassment suffered by Chinese activists ( Blissful Harmony, A Beautiful Life and The Police Hit People ), a work of literature on police almost unique in China, have left him " no illusions " about the methods employed.

IT AFTER IT HAS SPOILED . "When you are told there is no law for six months, you can not tell your family, the situation is serious. You insists that you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another form of law, " he says one morning in December. The suspect suffered some fifty interviews. "On the one hand, it seems ridiculous. But it's like a verdict. They tell you that you will take ten years for subversion, you will never see your mother or your child grow . Day after day, they will repeat it and you believe it, " he says. A dozen notes written in his blog in 2007 and 2008 are selected by his interrogators.

"My level of criticism, according to their criteria, tantamount to subversion," he says. Similarly, six writings of Liu Xiaobo had motivated the award of "inciting subversion of state", issued December 25, 2009 and for which he was eleven years in prison. Ai Weiwei will be questioned about his interviews to the foreign press, in a lecture at a university in Hong Kong, the fact that he shares his life with a woman other than his current wife. It must deliver daily self-critical, on camera and in written form: "You have to admit the crimes, not knowing from what law. You do not have a lawyer. I confessed, saying, if is evidence that it is a crime ...", he says.

Admittedly, this troublemaker of the Web Chinese, who had called for a boycott of the Olympics in 2008 even though he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design of the famous Bird's Nest stadium, did not go with the back of the spoon in his attacks. "You will disappear from sight as soon as you have made ​​the right to vote, and we never heard of you. You, the totalitarian regime without shame, we will even need to insult you - you will sink into oblivion, " he wrote in 2009 on Twitter. He is known for his photographs and sculptures of the middle finger of the hand drawn straight, in a perpetual challenge to Communist rule.

Is it because he was not in China during the decade that led to the events in Tiananmen in 1989 that he allows such freedom? "It goes too far. It seeks publicity," s'agacent often artists of his generation. Most have buried the hatchet. They enjoy all the benefits of China open to (almost) all the freedoms in which he is far less important to have no rights as we have a lot of money.

When in 2009 a group of artists evicted from their workshops, invited him to join his protest activities, some accuse him of pulling the blanket to him in foreign media. Or are too extreme. When he embarks few hotheads to scroll Avenue de la Paix, Celeste, her walk away, to film, other artists, intimidated by the police, will stick to games summer camp in a gym. ..

His love affair with the Internet - after portal Sina asked him to keep a blog in 2007 - is far more than the thousands of rants, as comments or tweets, he was able to publish about a particular case. This is the work on the film Fairy Tale (2007) which makes under-stan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otential of this new medium: it runs on his blog a call to recruit 1001 candidates wishing to travel for the first time in outside of China, on the occasion of the fair Documenta in Kassel, Germany. Selecting this "live sample" of China will be a fascinating documentary. In 2008, Yang Jia case, a young murderer that people baptize "the cop killer," reveal some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judiciary aberrant Chinese and discomfort of a part of youth. Ai Weiwei will do a survey on the filmed days before the massacre.

The scandal of the schools in Sichuan that poorly constructed, collapsed within seconds during the earthquake of May 2008, it will bring the architect is to be launched in December 2008 a citizen survey with nearly 200 volunteers are in the regions affected find the names of missing children. The subject has become taboo. Parents of children and volunteers have been harassed. The progress of the investigation is told in a blog. A series of installations, film and performance will decline this denial of memory, as Nian ("lack" in French), 4851 names spoken by many users that have each sent a sound file. Forced to respond, the authorities finally publish a report of child victims. A victory, even if the official inquiry into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faulty construction will never succeed.


In parallel with the initiative of Ai Weiwei, Tan Zuoren, an activist in Chengdu who had also set out to create a memorial for the children, is arrested (March 2009), in August and sentenced to prison for "inciting subversion ". Ai Weiwei is outraged. He went to Chengdu with counsel for Tan Zuoren, and several supporters to testify at his trial on appeal. But the little group is sequestered at the hotel by the police, Ai Weiwei even receiving a blow to the head - then he discovers that he has kept serious consequences during a medical examination in Germany.

One of the assistants of Ai Weiwei is kidnapped. Her husband ran in Beijing, and equipped starts looking for him in the police of the city. This will become a hilarious film, entitled Lao Ma Ti Hua, who openly revealed the futility of the concept of justice in China today. "We took some pictures for our archives. And then I recorded the sound when the police came to my room and hit me. I was so angry that we decided to make a movie, " he recalls. Lao Ma Ti Hua and dozens of other documentaries Fake Design, produced in 2009-2010, are the tip of the iceberg of what impertinence the most committed of Chinese artists. Nearly 100,000 DVDs have been distributed in China by the studio. At least as many were downloaded from the Net.

Him have we talked about during interrogation? "There are things they never asked me. It's like they were avoiding. For cons, they wanted to know who I met in New York twenty years ago " Who knows what is running through the dragon's head? ...



010413-断桥:想念毛主席?从撞机处理卖国论说开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rfql.html
伊璐卡卡
http://blog.sina.com.cn/yilukaka
想念毛主席?从撞机处理卖国论说开去
(2011-03-31 12:37:18)
   
10年前的原文,为当时特殊情境写的,收藏一下。当时年轻,水平低,有很多错误,为保证原貌还是原封不动放在这里。

 ◆想念毛主席?从撞机处理卖国论说开去◆
  
  断桥
  
  建国后的对苏外交
  
  人民日报研究:想念毛主席?从撞机处理卖国论说开去
  
  中美撞机事件,已告一段落,网上有许多人对政府的处理不满,称之为
  卖国。一些网友开始想念毛泽东的强硬外交。拿当今政府和毛泽东执政时期
  做比较,谴责政府"软弱"。我认为这样说是不适当的。因为这些网友口中
  的那个毛泽东,只能他们想象中的毛泽东,而不是真实的毛泽东。政府的行
  为我不作评论,仅谈谈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政府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反美反到了极
  致,许多网友认为毛泽东外交"强硬",多半是从这里得来的印象。但既然
  是一边倒,那么我们看待事情,就不能只看美国那一边,而要看看对待苏联
  那一边。
  
  
  那么让我们首先来看看当时的毛政府怎样对待苏联领导人?
  
  列宁、斯大林在当时不仅仅是苏联,而且是整个共产主义世界的精神导
  师。每逢诞辰或逝世周年,必然进行大规模的铺张纪念活动。举例而言:
  
  在一九五零年一月二十一日的《人民日报》上,头版头条是苏联刊物
  《新时代》的文章《列宁的思想正在胜利》,并在头版的中央配发了列宁的
  照片(20cmx14cm)。四版是建国以后奉命自发成立的中苏友好协会会长郭
  沫若等文人骚客的各类怀念作品,无论见过还是没有见过列宁的人都在
  上面舞文弄墨,抒发崇敬之情。郭沫若的作品是诗歌《光荣归于列宁》,第
  一句便是"列宁,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父亲!"第五版则配发了整版的列宁照
  片,有少年时期的,有青年时期的,还有波兰火车站上的演讲,宣布苏维埃
  政权成立等等。第六版则是列宁语录。这一个整天的人民日报,便被列宁一
  个占去了。在我的印象之中,似乎没有哪一个美国已故领导人受到当今中国
  政府的如此礼遇。
  
  当然,这个例子绝对不是孤立的。《人民日报》在给列宁做包装的时候
  是完全不遗余力的。比如在同月二十七日,还全文刊载了苏联《儿童之友》
  杂志的文章《考第一的学生——列宁少年时代的故事》。而美国的领导人,
  还没有一个被我们现在的政府美化到如此地步吧。
  
  已故领导人当然比不上当时手握苏联最高权力的斯大林。在一九五零年,
  人民日报刊登的斯大林作品便有《论自我批评》、《积累之正当利用,节约
  制度》、《报纸是集体的组织者》等十八部,其他评论文章更是不计其数。
  但这一切都在四九年十二月中旬斯大林七十大寿时的全国性狂欢之前相形见
  拙。在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五日的《人民日报》上,配发了一幅油画的斯大
  林像,这幅油画占了四分之一个版面(30cmx20cm)。与此同时,毛泽东到
  苏联访问,这个日子挑选得很有意思,他在苏联为斯大林祝寿,国内的报纸
  也行动起来,人民日报于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发表了社论《向伟大斯大林祝
  寿的献礼》。留苏归来的陈伯达教授,也在当时发表了他的得意之作《斯大
  林与中国革命》,在这篇文章里,陈伯达引用了毛泽东一九三九年延安讲话:
  
   "斯大林是世界革命的领导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全人类之
  间出了这位斯大林,这是一件大事,有了他,事情就好办了。你们知道,马
  克思是死了,恩格斯是死了,列宁也死了,如果没有一个斯大林,那一个来
  发号施令呢?这真是幸事,现在世界上有了一个苏联,有了一个共产党,又
  有了一个斯大林,这世界的事情就好办了。"
   ——人民日报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头版
  
  而在几位崇拜毛泽东的网友口中的那个"卖国"的中国现政府,似乎也
  没有对美国的领导人有过如此肉麻的吹捧。
  
  我始终很奇怪的一点是,为什么有些网友会认为,"不吃美国救济粮"
  的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而吃着苏联救济粮的中国人却成了民族英雄。
  
  当然有些人会认为这不过是面子问题,不算出让实质的利益。那么就让
  各位民族主义者看看蒙古独立的问题吧。当然,在网上有很多人认为,毛承
  认蒙古独立,是由于既成事实和当时的国际环境,忍气吞声接受的,并不是
  毛想卖掉蒙古。那么,既然是忍气吞声,既然是不情愿的,那么对这一事实,
  任何一个爱国政府或爱国者都应该感到羞耻,并卧薪尝胆,而不是引以为荣。
  但当时的政府显然相反。
  
  由于当时,许多人对于《中苏友好条约》的领土问题不满,人民日报正
  式发表了一些文章,让我择其一二,给大家赏析。
  
  在一九五零年二月二十四日的《人民日报》上,胡华发表了一篇大作
   ——《关于承认和保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这篇文章太长,我不
  得不摘录一些章节来让各位网友窥豹一斑,相信没有曲解原意之处。
  
  章节三:一九四五年中苏关于承认蒙古独立的换文(现俗称《中苏密
  约》)的意义
   "……
   "但是,在一九二七年叛卖革命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却一直坚持着
  大汉族主义,以'宗主国'自居,不肯承认蒙古独立。而蒙古从革命以来,
  在苏联的友谊帮助下,内部已建设得很强盛。……
   "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应该正式承认蒙古的独立地位,这是
  义不容辞的。"
  
  章节五:中苏重申承认和保持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地位换文的意义
   "有人问:'我们既然承认蒙古独立,是否将来也承认内蒙、西藏……
  的独立?'我们说,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各民族自治与自决权,
  从各方面帮助少数民族的解放与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宣布的
  一贯正确始终不渝的民族政策,也是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中明白规定了的。但
  是,各民族的联合与分立,要依据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对该民族的根本
  利益更有利,蒙古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独立的,即中国境内的各民族还都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远没有的得到解放,而蒙古人民却找到了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侠义帮助,经过自己的艰苦斗争,因而首先获得了解放
  与独立。对于这种解放与独立,中国人民应该向他们表示欢呼、向他们致敬、
  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而不是反对他们早解放早独立,要他们来和我们
  一起受罪。"
  
  看看毛泽东,再看看现在的中国领导人,哪一个更"寸土必争"?为了
  南海的几个归属不定的小岛在网上吵的不可开交的网友们,为什么独独原谅
  了毛泽东的外蒙,而谴责当今的政府,这岂不是很不公平?
  
  在一九五零年二月所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被毛泽东政府
  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平等条约。在当年二月十五号的《人民日报》上,头版
  配发了毛泽东主席和斯大林大元帅的巨照,各为40cmx20cm,签约人中共政
  府总理周恩来和苏联外交部部长维辛斯基的照片在两旁作陪,各为15cmx
   10cm,两国的群众性场所,莫斯科红场和北京天安门也上了报,一上一下,
  都使用了 8cmx15cm的图案。除了毛泽东的头像略微仰拍了一点以外,这一
  切的一切,都在暗示这个条约是"公平"的。但在条约的宣传中,出现了很
  大困难,许多年轻学生出现了极强的抵触情绪。除了领土问题外,苏联还获
  得了东北和新疆的开矿权。学生的愤怒是有理由的,原因之一:俄国历来对
  中国东北、新疆的领土虎视耽耽;原因之二:矿产是中国的,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的重要手法就是夺取矿山的开采权,不免让人产生联想。(而且,后来
  苏联的所作所为印证了这批学生的天才预见)
  
  这几个条约是《关于在新疆创办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协定》、《关于在
  新疆创办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的协定》等,摘要部分刊载于《人民
  日报》一九五零年三月二十七日。以一句话概括其内容:就是苏联方面提供
  机器与技术,开采我国的矿山,出售矿石所得利润平分。
  
  为了对付这种反弹,《人民日报》在当年四月五日发表了社论《欢迎有
  利于中国经济建设的中苏经济合作》。那批持反对意见的学生,不得不纷纷
  检讨,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翻查《人民日报》五零年四月十一日,北大学生
  吴杨圃的自我检讨,也可以看看四月十四日,方卿的《我误解了中苏经济合
  作协定》等等。
  
   因此请那些认为加入WTO 属于出卖经济权益,并要求向毛泽东看齐的各
  位网友,如果与全世界进行经济合作的政府是卖国政府,那么与苏联进行这
  种合作的政府怎么就成了爱国政府呢?
  
  结语:毛泽东对美国的强硬不是无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向苏联出卖了
  太多的利益。是"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衬托出了毛的强硬,而当中国无所依
  靠的时候,这种强硬就显得有些像阿Q 的自我满足,在物质贫乏、外交孤立
  的七十年代高喊着解放全人类的中国政府,不但不能让人感到尊敬,反而让
  人感到可笑和可悲。
  
  对撞机事件中政府表现"软弱"而痛骂政府"卖国",去毛泽东那里寻
  找依靠的网友,请注意,你们想念中的毛主席,也许只存在于你们的想象中,
  在真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
  
  最后感谢大家在周末的不眠之夜读我这篇乏味的文章。谢谢关心我的
  《人民日报研究》进展的朋友。谢谢。谨以此文献给未名时代论坛开版。
  
  断桥
   01.04.13
   --
   sigh...



中共承认蒙古独立 人民日报1950年就外蒙古问题答复读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r697.html
伊璐卡卡
http://blog.sina.com.cn/yilukaka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蒙古独立
(2011-03-25 00:48:39)

这是本人2000年所发表的一篇较长文章的其中一部分。由于网上摘录转录较多,可能失真,所以我保存在这里。请大家照实抄录。原文是我从人民日报 上摘抄下来并校对的,保证正确性。

人民日报1950年就外蒙古问题答复读者
来源:人民日报1950.02.24 作者:胡华

由于当时,许多人对于《中苏友好条约》的领土问题不满,人民日报正式发表了一些文章,现转供大家赏析。

在一九五零年二月二十四日的《人民日报》上,胡华发表了一篇大作--《关于承认和保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摘部分文字以窥豹一斑。

章节三:一九四五年中苏关于承认蒙古独立的换文(现俗称《中苏密约》)的意义"…… "但是,在一九二七年叛卖革命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却一直坚持着大汉族主义,以宗主国'自居,不肯承认蒙古独立。而蒙古从革命以来,在苏联的友谊帮助 下,内部已建设得很强盛。……" 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应该正式承认蒙古的独立地位,这是义不容辞的。

章节五:中苏重申承认和保持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地位换文的意义"有人问:'我们既然承认蒙古独立,是否将来也承认内蒙、西藏……的独立?'我们 说,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各民族自治与自决权,从各方面帮助少数民族的解放与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宣布的一贯正确始终不渝的 民族政策,也是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中明白规定了的。但是,各民族的联合与分立,要依据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对该民族的根本利益更有利,蒙古是在这 样的历史条件下独立的,即中国境内的各民族还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远没有的得到解放,而蒙古人民却找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侠义帮 助,经过自己的艰苦斗争,因而首先获得了解放与独立。对于这种解放与独立,中国人民应该向他们表示欢呼、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而不是反对他们 早解放早独立,要他们来和我们一起受罪。"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注:胡华为我国著名中共党史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中共党史系名誉系主任。

全文:

关于承认和保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
 胡华  《人民日报》  1950.02.24

  关于承认和保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
  胡华
在签订新的中苏条约与协定的同时,中苏两国外长又互换了照会,双方政府确认蒙古人民共和国之独立地位,已因其一九四五年的公民投票及中华人民共和 国业已与其建立外交关系而获得了充分的保证。
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它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一九四五年的公民投票"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这次中苏两国又重申承认和保证蒙古人民 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呢?
蒙古简史
蒙古——这原是中国北面的一个古国。一望无际的草原,终年积雪不化的阿尔泰山,迤逦数千公里的大沙漠,……构成了富有画意的牧畜者的天地。但是, 它却长期的呻吟在本族的和异族的统治者的残酷的剥削与劫掠之下,是一个贫穷、落后与苦痛的地方。
在中国历史上,大家知道,蒙古统治者曾经侵入过中国本部,建立过元朝。汉人朱元璋灭亡了元朝建立明朝,蒙古归明朝统治。满族统治者占据中国本部 后,蒙古又被满清占领统治。
一九一一年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满清被推翻了。但蒙古仍没有获得解放,相反的它更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争夺的对象。当辛亥年十月中国武昌起义时,蒙 古的统治者——王公、大喇嘛,便利用这个机会,以"独立"的名义,投入帝俄的怀抱。
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日本帝国主义却利用了白俄反动将军谢米诺夫,窃据蒙古,向苏联进犯,和苏联红军作战,到一九一九年才被苏联红军击 溃。
谢米诺夫失败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又利用中国北洋军阀安福系反动将军徐树铮侵入蒙古,在那里建立亲日的军事独裁。
安福系在中国北方失势后,日寇复扶植谢米诺夫的一个助手——温根男爵,盘据蒙古。
蒙古人民受这样长期的侵略掠夺,他们的痛苦和血泪是描述不尽的。以牧畜为生的蒙古人,自己却没有或很少有牲畜,他们放牧的牲口绝大部分都是外国资 本家、蒙古封建地主和喇嘛庙所有的。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蒙古人民起来革命了。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劫掠,为了解放蒙古,蒙古贫苦破产的牧人和广大的下层职员、喇嘛,便在却尔巴桑等蒙古革命者领导下,在一九二○年组织了一个秘 密的革命团体,发动人民游击战争。
侵略者统治者虽然用各种野蛮的屠杀、死刑和迫害来对待蒙古革命者,但蒙古的革命团体和革命游击队却日益壮大,到一九二一年的三月便举行了一个游击 队和恰克图附近各盟族的代表大会,选出临时的革命政府,会上并以大多数议决,请求苏联的帮助。
在三月十七日到十八日夜间,蒙古革命游击队便攻占了恰克图,不久,又先后击溃了中国北洋军阀侵略军万余人、及日寇扶植的白俄温根男爵反动骑兵一万 一千人,在战争过程中,苏联红军曾出兵援助蒙古革命游击队,使革命取得了胜利。
在一九二四年(民国十三年),蒙古已宣告了独立,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当时,在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的国民党合作下的广东革命政府,对蒙古独立是 承认的,中国共产党人帮助孙中山起草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也明确规定了"民族自决"的原则。
自从一九二一年蒙古人民革命胜利后,蒙古人民开始了新的生活。他们变成了他们国家、土地和牲畜的主人。沙漠、草原和山岳里出现了崭新的人——医 生、教师、兽医和牧畜专家。在蒙古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为人民的健康、福利与文化而服务的政府,开始改造旧的落后的生活方式。
一九四五年中苏关于承认蒙古独立的换文的意义
但是,在一九二七年叛卖革命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政府,却一直坚持着大汉族主义,以"宗主国"自居,不肯承认蒙古独立。而蒙古从革命以来,在苏联的友 谊帮助下,内部已建设得很强盛;对牵制打击日寇保卫远东和平,也有很大的贡献,如一九三五年和三六年,蒙古革命军曾两次击退了日寇在蒙古国境东部 的挑衅行为;一九三九年在诺门坎,苏军蒙军并肩作战,给进犯的日寇以严重的打击。在中国八年抗战中,苏联远东红军和蒙古革命军对百多万日本精锐关 东军的牵制,对中国抗战是极大的帮助。而在一九四五年的八月十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又对日宣战,配合苏军,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出兵夹击日寇,在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间,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应该正式承认蒙古的独立地位,这是义不容辞的。
所以,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同时,双方又交换了"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之独立的问题"的文书。在文书中,中国国民党政府 曾不得不声明:
"………由于外蒙古人民屡次所表示出的对于独立的热望,中国政府声明:在日本失败以后,若是外蒙古人民的投票公决证实此种热望时,那么,中国政府 将承认具有其现时境界的外蒙古之独立。……"
"投票公决"的结果如何呢?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日举行的蒙古人民公民投票的结果,有百分之九十七·八的人,投票赞成独立,连国民党政府派去监票的 内政部次长雷法章,也对投票手续表示满意。(见塔斯社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二日库伦电)
中苏两大国正式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地位的意义,就是赞助一个新国家在世界各国面前获得正式的独立地位,给世界的和平民主阵营增加一分力量。承 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对每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值得欢呼的事。只有国民党反动派才痛恨蒙古人民共和国有独立地位,他 们在当时被迫承认了蒙古独立,事后又大肆造谣,侮蔑人民的蒙古,侮蔑苏联,说:"蒙古独立是中国领土的丧失"。我国人民中有的人不明事实真情居然 也被染上了这种"宗主国"的情绪,似乎蒙古也非得划在中国"版图"上不可似的,这正是中了反动派散播的大汉族主义的毒。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
蒙古人民共和国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它是一个"摧毁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压迫,并确保国家之非资本主义发展以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劳动人民的独立国家。"(蒙古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九四 ○年通过)
蒙古社会目前在本质上说是由两个友好的阶级——工人与农民所构成。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国民经济是按照计划发展的。一九四七年年底通过的发展国民经济 与文化的五年计划(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二年),保证着蒙古人民共和国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高涨。由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大公无私的友谊帮助,蒙古国内 已产生了以工业、农业、运输业与交通事业中的国营与合作社企业为代表的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封建地主阶级早已被清算了,资本主义成份则被限制与排 除。……这一切,使蒙古社会有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条件。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机构是民主集中制。全国最高权力机关是大呼拉尔(最高人民议会)。处理政府经常政务的是部长会议。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总理是 却尔巴桑元帅。
蒙古人民的领导政党是"蒙古人民革命党",以及在它领导下的"蒙古革命青年团"。它们的领导者是蒙古革命领袖苏西、巴托尔和却尔巴桑。
蒙古人民共和国在苏联的帮助下,由一个东方最落后的民族之一,而稳步地走向兴盛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证实了列宁、斯大林主义的一个辉煌理论:落 后国家在胜利的无产阶级国家帮助之下,能够跳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而向社会主义迈进。
中苏重申承认和保证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地位之换文的意义
为什么这次中苏订立新条约时,两国外长要换文重申承认和保证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呢?
我们知道,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位于中苏两大国之间的。一九四五年十月蒙古人民公民投票表示了要求承认和保证蒙古独立地位的热望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曾 被迫不得不承认蒙古的独立;现在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了,代表中国全体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联政府,再来重新申明一次承认和保证蒙古的独 立地位,这正是中苏两大国尊重蒙古人民的真正的自由意志的表示。同时,自一九四九年十月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蒙两国就很快的建立了外交关 系,也已使承认蒙古独立地位问题获得了充分的保证。而且,在今天,美帝国主义和中国残匪还在那里白昼见鬼喊什么:"苏联吞并蒙古""中共同意将满 洲、蒙古、新疆划归苏联"的时候,这种申明也是有必要的。
有人问:"我们既然承认蒙古独立,是否将来也应承认内蒙、西藏………的独立?"
我们说,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承认各民族自治与自决权,从各方面帮助少数民族的解放与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宣布了的一贯正确始终 不渝的民族政策。也是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中明白规定了的。但是,各民族的联合与分立,要依据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对该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有利。蒙 古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独立的:即中国境内各民族还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远没有得到解放,而蒙古人民却找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侠义 帮助,经过自己的艰苦斗争,因而首先获得了解放与独立。对于这种解放与独立,中国人民应该向他们表示欢呼、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而不是反对他 们早解放早独立,要他们来和我们一起受罪。现在,他们已经解放了二十八年,我们全国才解放,他们已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了,我们则新民主主义建设 还百端待举,因此,我们的态度是继续重申承认与保证他们独立,而不需要他们再和我们合成一国,拉着他们再来跟我们一道走。
至于内蒙、西藏以及目前中国境内的其他各民族呢?那末,我们差不多都是在同一时期内获得解放的。当前的问题,是大家戮力同心,来共同建设强大的新 民主主义新中国的问题,而不是各自分立、各自独立的问题。正象人民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只有中国境内各民族实行团结互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 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才能有效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只有这样,才完全符合于目前中国境内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要忘记特定的 历史条件,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应是我们看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索马里到卢旺达,看国际维和的艰难处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r04p.html
伊璐卡卡
http://blog.sina.com.cn/yilukaka
从索马里到卢旺达
(2011-03-21 13:14:15)
   
『国际观察』 [时事聚焦]从索马里到卢旺达,看国际维和的艰难处境(转载)
点击:712  回复:6
作者:另一个声音lf  发表日期:2010-2-10 12:09:00
   
    在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纪念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90年代卢旺达和南联盟所发生的大屠杀是整个人类的耻辱。1998年克林顿总统曾专门飞抵索马里向受 害者家属道歉并宣布援助款项。
  
  从1994年4月7日开始的100天的大屠杀里有近100万卢旺达人死在弯刀,锄头,棍棒和火器之下,一半多的图西族人口被灭绝,其杀人的速 度数倍于当年纳粹用毒气残杀犹太人的速度。当时联合国驻卢旺达维和部队的指挥官达赖尔将军后来说:只要联合国愿意介入,只要给他5000名精兵就 可以阻止这场人类大灾难。
  
  然而,事实上,只要冷静地思考就可以知道,1994年的那场卢旺达大屠杀不可能被制止。
  
  首先进行武力干涉的联合国决议不可能及时出台,当时策划和执行屠杀任务的卢旺达军人独裁政府本身就是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其支持者法国和吉布提 等也是安理会成员,他们压根就否认有大屠杀的事情;中俄两国向来无原则的对联合国使用武力介入别国内政持反对态度;美英两国则由于索马里维和行动 的惨败而无力再陷"泥潭"。所以,等联合国总部的外交家们辩论结束,艰难地达成一致后,大屠杀也就基本结束了,该杀的都杀了,没杀的也逃走了。在 大屠杀后期的6月22日,安理会以10票对零票(5票弃权)通过决议授权法国组建维和部队进入卢旺达时,卢旺达爱国阵线宣布外国军队为干涉卢内政 的侵略者,只要在战区内出现就给予坚决的打击。事实上,法国维和部队客观上又给予了大屠杀的组织实施者头目逃脱的机会。
  
  联合国现有的干涉机制阻止不了卢旺达那样全民性的大屠杀。联合国派维和部队的本意是对都有和平意愿的冲突双方进行隔离和监督,维和士兵没有首 先使用武力的权力。所以达赖尔将军所等来的联合国命令是:"我们不能同意你所计划的收缴武器行动,因为它明显超越了第872号决议所授予的权 限"。联合国部队,西方军队在第三世界国家不能首先开枪,只能自卫。那些手持弯刀,棍棒和AK47的卢旺达人在手中的凶器落下前是平民,在凶器落 下后也还是平民,维和士兵若要阻止这样的暴行就会造成这样的"平民"纳送觯庋?nbsp;平民伤亡就会遭到某些国家舆论的谴责。这样的维和机 制导致了1995年在前南联盟斯雷布雷尼察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内,派驻的荷兰士兵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塞尔维亚军队将数万受联合国决议保护的平民 押上卡车带走,以至6天内有7000伊斯兰教徒遭到集体屠杀;这样的维和机制导致了2003年500名维和士兵在塞拉里昂被集体缴械并被扣为人 质。所以,联合国拖沓,繁杂的"程序正义"无法面对突发的人道灾难。
  
  第三,从美国在索马里维和失败的经历来看,卢旺达的大屠杀在当时情况下无法被阻止。索马里一直是个军阀混战,连年饥荒的国家。当只剩下2个多 月生命的晚期癌症患者,著名电影演员奥黛丽.赫本在索马里面对镜头呼吁:为什么我们不采取一点行动去挽救濒于死亡的百姓呢?于是,美国老百姓大受 震动,美国政府也在备受压力后向索马里紧急运送粮食和药品,但发现大多数的救援物质被军阀头子给截留倒卖了。1992年12月,联合国决定组织一 项名为"恢复希望行动"的维持和平行动。索马里各派军阀对联合国的干涉不满,他们无一列外地扛起了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主义大旗。"索马里联合大 会"领导人法拉赫.艾迪德还对对维和部队采取伏击行动,造成数十人伤亡。1993年8月,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维和部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抓捕这次暴 力事件的幕后策划者艾迪德。当时负责索马里事务的联合国特使请求美国增派特种部队帮助抓捕。从这里看到,以美国人为首的由20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合 国部队既代表了良知和正义,也有了动用武力的合法性。但在索马里军阀们看来,他们更具有反抗外国武装干涉内政的天然权力。
  
  美军"游骑兵"特遣队在索马里先后6次单独执行抓捕任务,都很顺利。但在1993年10月3日下午3时,突降的特遣队员在10分钟内就将正在 开会的几十名艾迪德武装分子抓获。就在准备撤离的时候,艾迪德利用清真寺的广播鼓动:"出来为你的家园战斗吧!走上街头去打击侵略者吧!"。由 此,索马里穆斯林武装分子从四面八方赶来,虽然他们手持AK47步枪和弯刀,还着开车或奔跑着与美国士兵抢占控制点,美国大兵却不能拿他们怎样, 他们在扣动扳机前都是平民。更多的索马里人则兴奋地跟随着美国大兵,就象观看拍电影一样,而武装分子则利用人群向美军射击,一名枪手甚至利用3名 妇女作掩护,趴在地上从妇女的胯下向美军开火。打死了美国人是索马里人的勇敢,被美国人打死了,那是美国屠杀平民,就这样,暴露的美军就成了活生 生的靶子。最后两架直升飞机被击落,18名美军特种队员被打死,其尸体被索马里人拖着游街的镜头赢来了电视机前的看客们的一阵阵的欢呼,至今不 熄。
  
  
  
  现在,我们再看看《人民日报》是怎样说的。《人民日报》就此刊登文章说:"美国舆论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同时,国际上的批 评也不绝于耳:埃及外长穆萨表示,目前索马里发生的一切,将会给索马里民族和解进程增加新的障碍;法国国防部长莱澳塔尔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超出了 "人道主义使命"的范畴,变成了"不能容忍的对抗";德国报刊称,美国正在索马里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奉联合国之命并应联合国特别之请求,代 表了"良知"和"正义"的美军的可怜下场令人心悸。
  
  刚刚上台还不到一年的克林顿灰头灰脸,只得下令撤出索马里援助计划。他感叹道:美国人给索马里送去了成千上万吨的粮食和药品,索马里人则送给 了美国十几俱士兵的棺木。
  
  有20多个国家参与,耗资20多亿美元,历时27个月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彻底地失败了。当时,在索马里的不是5千名精兵,而是3.7万强兵,其 中美国就派出了2.7万。这7倍于达赖尔将军所要求的军队也没能阻止接下来的更为惨烈的,使得数万索马里人丧身的战争灾难,还白白断送了100多 名和索马里人无亲无故,无怨无仇的维和士兵的性命。
  
  现在,可能会有人说,美国应该不惜再牺牲18人,不惜杀掉3000索马里人,或许就可以挽救后来丧身的数万的索马里人了。可是,索马里人会答 应吗?世界舆论会答应吗?我们中国的《人民日报》会支持吗?凭什么要求美国人出钱出命讨挨骂呢?
  
  黑鹰堕落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美国人的威风扫地了,美国人彻底地滚了出去,可是仅仅一个月后,一场被称为人类的大灾难开始上演 了,那就是卢旺达百万大屠杀。18俱美国大兵棺木的后面是数万索马里人的尸体,数万索马里人尸体的后面又是百万卢旺达人的头颅,密密密麻麻地排列 在纪念馆里,这不是偶然的,这是一种古老的"宿命"。一些学者认为,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卢旺达的屠杀可以避免。那就是,在索马里,国际社会消除意 识形态上的歧见,团结一致地放开手脚地打击各种军阀,赢得维和行动的成功。在这样威震力量的协助下,达赖尔将军的5千精兵才可能有所作为,否则手 里的尖端武器就成了拨火棍,维和士兵就成为活靶子。
  
  历史不能改写,事后只能假设。
  
  在卢旺达,美国人当时明智地选择了"不作为",所以100万的死难者中没有一个是美国大兵杀的,但美国还得为此道歉并用纳税人的钱去洗刷"罪 责"。如果联合国真的通过决议介入,如果美国真的派了5千或5万精兵去了卢旺达了又会怎么样呢?一年前,美国人应联合国决议的要求去了索马里,被 媒体说成是贪图中非宝石去侵略人家,美国人被暴尸街头的场面不少人至今还在津津乐道,更多的人心里惦记着的是美国大兵杀了更多的索马里平民。如果 一年后,美国真的选择"作为"去了卢旺达的话,在那种野蛮屠杀的情形下,肯定会用手里的尖端武器杀一些卢旺达人,不然如何平暴?但无论所杀的是真 暴徒还是假平民,人们会永远记着被美国大兵所杀的100个卢旺达人,定然不会想到美国大兵可能因此挽救了100万个卢旺达人的生命。如果"美国大 兵杀100人"和"卢旺达人杀100万人"可以放在世人面前自由选择的话,那么除了那些极端反美人士外,无疑都会选择前者。
  
  但问题是,事先谁也无法料到会有100万人被杀,即使有明显迹象显示会发生,那么是联合国或美国否就可以据此"先发制人"呢?
  
  1994年的卢旺达与现在的伊拉克也有极其相似的一面。那些极端分子所控制的报纸电台等媒体不但鼓吹暴力还煽动仇恨外国人。当卢国总统的座机 被击落时,这些媒体渲染是图西族人串通西方人干的。
  
  当驻在卢国的比利时军队奉联合国之命保护卢国总理时,被宣传成帮助图西族人策划屠杀胡图族人,并残忍地杀害了被他们称为侵略军的比利时士兵。 现在知道,这是胡图族武装迫使联合国撤出维和部队的阴谋,其目的是为了不受限制地屠杀,驱赶图西族人,以达到阻止图西族分享政府权力的目的。
  
  
  
  现在的伊拉克,象萨德尔这样的宗教军阀一直在广收门徒,组建私军,甚至成立自己的政府。就象在卢旺达胡图族武装所做的那样,他们利用自己控制 的媒体制造谣言,散布仇恨。比如把阿里清真寺汽车爆炸(炸死着名什叶派宗教领袖哈吉姆等129名什叶派信徒)说成是美国人策划的,把炸死56名接 受训练的伊拉克新警察的爆炸说成是美国阿帕奇直升机发射的导弹造成的等等。
  
  在卢旺达,胡图族极端分子的报纸《KANGURA》煽动说:"让胸中继续的愤懑都爆发出来吧……。在这样一个时刻,鲜血将滚滚成河",在伊拉 克,萨德尔德报纸《阿尔-哈瓦兹包》也充斥着同样的煽动。随着6月30日移交权力的临近,掌权无望的萨德尔利用清真寺布告鼓动武装围攻本已屈服于 311恐怖爆炸压力而决定撤军的西班牙营地从而导致冲突升级,因为他们已经等不及了。逊尼派聚居区的费卢杰也重演了11年前的索马里暴尸的一幕。
  
  但这次美国人没有吓破了胆,反而誓言缉拿凶手,平定暴乱,恢复秩序。然而,随着伤亡的增加,目前据媒体报道共有700人之多,虽然联军表示绝 大多数为武装暴乱分子,但许多媒体则称被打死的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这样,不但各国民众,宗教人士坐不住了,就连被公认最亲美的伊拉克临管 会成员阿德南.帕查奇也对美军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他说:美军的行动是对费卢杰人民的集体惩罚,是不能接受,是非法的。阿拉伯联盟代表会议后,其秘 书长穆萨也谴责了美军的行动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称是"无法接受和危险的行为"并表示阿拉伯国家不应对此置之不理。
  
  按照国际法,美军作为占领当局具有维护当地秩序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在萨德尔私家武装全面暴乱,费芊送较击救援组织车队的情况下,美军选择"不 作为"的话,那么又会继续遭到"不尽责任和义务"的谴责。批评和谴责都是没错的,但以此来束 炕复秩序的行动,为暴力活动打保护伞,则反而会令更多的无辜伊拉克平民的伤亡。如果任凭萨德尔武装占领警察局和市政大楼的话,那实力更强大的西斯塔尼什叶 派也不会答应。如果美国真的受不了人命的损失,扛不住舆论的打击而滚出伊拉克的话,那么伊拉克就会群雄并起,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就会互相讨 伐,欠有30万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命的原统治者逊尼派就很有可能象在原先也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卢旺达图西族一样被要求血债血还。支持什叶派的伊朗,支 持逊尼派的沙特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以及境内有大量库尔德人的土耳其就很难置身之外。
  
  那样的伊拉克很可能就是三分的伊拉克,那时候的伊拉克很可能就是中东全面大战的策源地。当然,再残酷的报复战争也会平息的,该杀的人杀光了, 杀人的人也杀累了,就像索马里和卢旺达一样暂时和平了。如果那样,10年后,联合国很可能又会定个伊拉克大屠杀反思日,在那一天,人们又会谴责美 国的自私和冷血:你美国600人的生命就重于200万个中东人吗?美国总统当然也肯定会飞抵伊拉克向受害者家属道歉并称诺给予援助补偿。当然,后 来的事情谁也无法料到。
  
  在卢旺达大屠杀发生后,那些一贯高喊非洲的事务由非洲人解决的政治家们的责难无一例外地指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卢旺达大屠杀10周年的纪念会 上,现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落泪了,他当时正好是专门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给予维和部队不干涉的命令也正好是他下的,作为非洲人的他应该落泪, 但落泪何用之有?
  
  卢旺达大屠杀刚刚落幕,位于欧盟眼皮地下的前南斯拉夫地区正在互相残杀,作为具有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联合国又再次轮番开会,各抒己见。声明 发了一个又一个,决议出了一拨又一拨,但杀红了眼的各方互不相让。这场出现在欧洲的战乱,着急的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积极努力寻求联合国 武装介入的也是这些欧洲国家,但压力却压向了失意于索马里而无意插手的美国。当时,在美国白宫前,穆斯林民众和人权团体打出了美国是屠杀纵容犯的 条幅,甚至高呼克林顿是侩子手的"帮凶",就和2003年非洲的利比里亚群众在美国使馆前高呼"布什是杀人犯"如出一辙。但当美国终于决定介入 时,已经有近20万人死亡。在北约飞机轰炸的逼迫下,冲突各方于1995年在美国的主导下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科索沃的阿族穆斯林又和塞族军队互相残杀起来。联合国还是那个联合国,同为斯拉夫人的俄罗斯和米洛舍维奇老朋友的中国都 是具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边是辩论,争吵一直没个结果,一边是处于弱势的阿族穆斯林的村庄被夷为平地。最后当越过联合国的北约用 导弹将塞族军队炸出科索沃时,被安南所称的大屠杀已经酿成。
  
  为了清算和惩罚反人道罪行,就象对卢旺达一样,联合国也成立了前南国际刑事法庭。随着一批又一批的战争嫌疑犯被送上审判台,前南地区渐渐地回 复常态。2002年9月,新华社转载光明日报文章说:"从代顿协议签署至今的7年中,前南各民族间的和解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整个巴尔干地区处 于十几年来最稳定的时期"。强大武力会带来杀戕,但也能带来和平与稳定。虽然人们的记忆中存留的是78天史无前例的"野蛮"轰炸,眼前浮现的是美 国巡航导弹下的残墙断壁,耳边想起的是空袭警报和儿童的啼哭声。固然,死于北约导弹下的2000余人(约500多为塞族正规军军人,其余为民兵警 察和无辜平民)的命是宝贵的,但也应该看到死于种族仇杀的20多万平民的血也是热的,更应该看到北约的导弹熄灭了有名的巴尔干火药桶,维护了欧洲 的和平和稳定。
  
  在今年召开的防止种族屠杀国际会议上,许多国际领导人都表达了阻止悲剧重演的决心,并给出了5项建议,比如将灾难扼杀于萌芽状态;干涉散布仇 恨鼓动暴力的"民族主义" 媒体;切断外界支持和禁运武器并进行必要的武装干涉。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联合国安理会的成员国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坐以论道还行,一旦涉及出钱出力的时候就难达一致。假如在 1994年的卢旺达维和需要100亿美元和5000精兵的话,如果英美能出75亿和3000精兵,那么中法俄能出25亿美元外加2000精兵吗? 再说,情报毕竟是情报,虽然一直有大量的情报指向朝鲜的核设施,但谁又能保证不会出现象伊拉克WMD那样的滑铁卢呢?如果不是卡扎非主动配合,利 比亚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怎么会大白天下呢?即使确有情报显示某国有大屠杀的迹象,是否就可据此"先发制人" ?在事发前,再好的情报也只是表明一种可能,就像本拉登的炸楼和萨达姆的违禁武器一样,虽然都有一些情报的支持。即使在屠杀发生后,也还有一个定性和程度 问题,就像在卢旺达和前南联盟一样,联合国内部一直在为"是否出现了种族屠杀"而争论不休。
  
  在联合国的主导下,组建维和干涉部队"以暴制暴"基本上得到了多数国家的认同。但怎样实施武力又成了问题的焦点。当卢旺达大屠杀开始时,已有 数千联合国的维和部队驻扎当地,但主持维和工作的副秘书长安南依据安理会的决议下达给达赖尔将军的命令则强调:"务必避免可能导致使用武力的举 动"。
  
  中国社科院西非研究所的张郇在中央电视台卢旺达大屠杀专题节目中说:"恰恰是因为索马里的行动,他们(指美军)特别讲究交战规则,你所面对的 持枪的人没有朝你开枪的话,你就无法开枪,就无法保护大批说救救我们的卢旺达人,没法保护他们,因为你无法首先开枪,怎么能阻止那些拿着枪,拿着 刀去杀人的人呢? "。事实上,在南联盟也是这样,塞族军队平时对待维和士兵客客气气,相当友好,但一旦他们认为有必要时,就当靶子来打。
  
  在当今的社会舆论和现有的国际法的框架下,外国部队处于天然的道德劣势,稍有差错就会被指控为"公然违反国际法"。更由于文化和宗教的差异, 即使没有差错,一个看似高傲的姿势,或是一个看似鄙视的眼神也会被媒体渲染,更会被借以煽动仇恨。那些与维和士兵对立的当地武装分子不但占据了 "反骨致院占领"的道德制高点,还掌控了战场上的何时打怎么打的主动权。国际社会出于对武力的恐惧和警惕,给予了强势一方格外的关注和限制。但由 此来束缚强者的手脚封住他们的嘴巴来获得所谓的均势,则会在事实上纵容弱势一方的为所欲为,在客观上造成更多的平民的伤亡。在伊拉克我们也看到了 类似的情况,伊拉克妇女小孩围着美军看打战热闹,血气方刚的青年不时地扔几块石头,武装分子则躲在后边放冷枪。新闻晨报几天前发表了这样一篇文 章,叫着"并不可怕的美军",那么这样一支" 不可怕"的军队怎么能履行职责, 头1 徒,恢复秩序和保护平民呢?
  
  联合国是什么?目前的联合国不是国家的上级组织,只是众多国际性组织中的一个,她的合法性是来自于成员国的认可,她的现有权威是来自几个大国 的意志和实力。十年过去了,卢旺达大屠杀纪念馆理令人惊骇的累累白骨并没有阻止仍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种种非人道行为,国际社会显然应该存在意志 强有力的干涉力量,这支力量显然不应该仅由美国等少数强势国家来充任,但如果强势的美国撒手不管,联合国是否能够担此重任?如果她能,那么萨达姆 也就不能与她玩耍12年的猫鼠游戏,延续至今的伊拉克战争也就不会发生了。
  
  安南在种族屠杀纪念会上警示国际社会:苏丹是最有可能出现种族大屠杀的下一个国家。苏丹就是那个和乌干达、塞拉里昂等一起努力将美国踢出联合 国人权委员会的国家,苏丹还是我们中国在非洲的主要盟友和贸易伙伴,也是我们主要的经援和军援的对象,但愿安南的警告不会成为现实。
  
  
  ********推荐一部活着就该看的电影<<卢旺达饭店>>********

作者:西域胡商 回复日期:2010-02-11 12:25:54 
 
  
  
  米帝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作者:西域胡商 回复日期:2010-02-11 12:28:46 
 
  
  
  无论什么事
  做吧,有人骂
  老子撂担子拉,不做行拉吧?————不行,照样有人骂
  
  
  
  

作者:chenqink 回复日期:2010-02-11 12:43:28 
 
  新八国联军

作者:coolkeair 回复日期:2010-02-11 15:23:49 
 
  那些人乱七八糟,根本没法拯救

作者:涛歌就是不打 回复日期:2010-02-11 15:57:36 
 
  作者:西域胡商 回复日期:2010-02-11 12:28:46 
    
    
    无论什么事
    做吧,有人骂
    老子撂担子拉,不做行拉吧?————不行,照样有人骂
  
  =======================
  美帝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无论美帝怎么做,在FF眼中,永远是有阴毛的。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单位里,越是干活多的人,越容易出错,越容易挨批评,反倒是整天指手画脚的家伙,得到的实惠最多。

作者:涛歌就是不打 回复日期:2010-02-12 13:53:37 



李承鹏:锤子、镰刀、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kmk7.html
伊璐卡卡
http://blog.sina.com.cn/yilukaka
[转载]锤子、镰刀、布
(2010-09-04 10:17:09)

原文地址:锤子、镰刀、布作者:李承鹏

下面这则消息本来很多网站凌晨是有的,到上午忽然大部份又没有了。我还以为是假消息得到及时制止,后来才知道其实是真的,只不过忽如一夜删帖来。 所以先把全过程帖在这里,当小说看好了:

据新京报 8月19日,55岁的谢朝平被陕西渭南警方从北京家中带走。带走时,警察口头留下一句"涉嫌非法经营"。8月30日,谢朝平的律师周泽从警方获悉,"非法 经营"是因为谢朝平自费出版了1万本纪实文学《大迁徙》,那是谢朝平三年的采访成果,记录了三门峡遗民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渭南地区的移民是作品 主角。写书为何成为"非法经营"?8月30日,渭南市临渭区公安分局法制科负责人在电话里称"不便多说"。

今年6月辞去记者工作的谢朝平,租住在石景山区鲁谷东里社区。8月29日,其妻李琼说,8月19日下午5时许,有人敲门,自称是"人口普查的", 开门后她发现有7个穿便衣的人,确定租住者是谢朝平后,"他们冲上去擒住谢朝平,并戴上手铐。"李琼说,他们还念叨"找的就是谢朝平。"四人是陕 西渭南警方的,还有三个陪同的北京警察。随后的两小时,警方对该住所进行搜查,带走了谢朝平的书稿、笔记本电脑、录音笔和U盘。在谢朝平的要求 下,警察列了一个查抄清单,但清单并未留下。当晚8时许,谢朝平被带走。

据了解,谢朝平"涉嫌非法经营",具体所指就是谢朝平今年5月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大迁徙》。该书稿以上世纪50年代三门峡黄河大移民为背景,记 录了那段历史。谢朝平当过老师,后来通过考试到达县监察局工作,再后来调进达州市检察院,一直搞文字工作,曾写过多篇报告文学并获奖。2005 年,谢朝平办理提前离岗手续,应聘到《检察日报》下属《方圆》杂志社当记者。2006年,谢朝平从渭南移民局工会主席李万民处获悉了三门峡遗民的 历史遗留问题,此后三年,谢朝平一有空就去陕西采访移民。采访的素材多了,谢朝平决定写书。

今年年初,谢朝平写成了10万字的报告文学《移民》,后改名《大迁徙》,最终与《火花》杂志社下月刊编辑部谈妥,以该杂志2010年增刊的方式出 版。书出版后,渭南市文化稽查队以"杂志属非法出版物"为由,将其全部没收。与此同时,库区各县市政府还派出公安、乡镇干部和文化稽查队员从移民 家里搜走《大迁徙》增刊。渭南下辖华阴市的移民代表董生鑫称,其运回的4600多本《大迁徙》亦被华阴市文体局扣押。

据称,按照新闻出版相关规定,出版单位无权擅自出版增刊,出增刊需逐级上报审批,但北京编辑部没有这么做。《火花》杂志北京编辑部的执行社长魏丕 植对此表示,"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没走审批程序。"主管的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已通知《火花》杂志社,停止出版杂志的下半月刊,此事还在调查中。

——————————

看到七大便衣奋勇围剿的过程,一开始我还以为是抓捕地下党的《挺进报》,后来发现,哦,是抓《大迁徙》。我查了一下,8月19日那天北京阴雨有微 风,空气闷热,可以想像一群便衣为了不打草惊蛇,隐藏行迹于消防通道,暗中侦察反动份子家中动静,为避免群众误以为是来小区顺东西的,还尽量掩饰 渭南口音,假装谈天气、抽烟,有尿也不敢轻易尿……多不易,警方是值得心疼的。

以"人口普查"名义赚开房门,这个点子反映出人民警察是关注社会热点的,脑子够使,也有影视潜质。他们在谢家搜了两个多小时,搜书稿十来分钟就够 用,其实是再想搜点毛片之类方便日后定罪,这一手法在程益中案先行做过很好示范,早在六扇门中普及开了,可惜55岁的谢朝平家里只有毛选,没有毛 片,这多少让警方有些遗憾。当然,这显然不会影响最后定性谢朝平"非法经营",因为XIAN法说了公民不准出版,还说了不能自费出版,还说了不准 言论自由及涉及拆迁、迁徙、抗暴等低俗作品。总之,谢朝平是有罪的,你看,连王蒙跟余秋雨都没写过三门峡大迁徙,证明这在政治上是站不住脚的, 《火花》杂志没有站在政治家办刊物的立场上,现在是火花,今后说不定就想燎原,莫明其妙就出版了三门峡迁徙,下一步就该出版三峡迁徙,没门,不管 有没有门都不准出版三门峡或三峡迁徙。

我是把这件事情跟方舟子联系起来看待的,我没有专门写关于方舟子的文章,一是看到柴静司马南王小山已写得够好了,二是我不太懂科学,也较为怀疑转 基因,所以只转发南方都市报王世军的方舟子"打假一生,清贫一生,与风车作战",附评论是"在中国,与风车作战,比与警车作战还要难"。现在我正 式向警车道歉。

我向警车道歉,因为,跟警车作战还是难了很多,比如,方舟子挨了一锤子,那只是以锤子的名义,现在谢朝平,挨的是以锤子加镰刀的名义,这证明渭南 警方要上档次多了。方舟子还可以以肉身不管单双号在北京大街上跑回家,谢朝平直接被堵家里,当时估计在与其妻做饭,讨论肉价及有没有灯影牛肉干可 吃……不知为何我就想起甫志高。所以希望谢朝平在看守所里赶紧招,应该写自白书,并承诺渭南警方写一本一百万字数的《大迁徙,一个民族的升腾》, 文风可仿《文化苦旅》或《做鬼也风流》,详实事例证明三门峡居民安居乐业,活得很有尊严,三门峡水电站现在高效运行滋养着中原大地,美国人每回看 了都自卑地恨不得炸掉胡佛水坝。

可是这样写,连渭南的政府也是不相信的,因为关于三门峡是这样的,当初德国专家现场勘测后说在三门峡修大坝无异于在关中地区修建一座死库,我们觉 得这是国际反动势力的阻挠,后来同样是锤子和镰刀的苏联老大哥说这里修水库是可以的,人民简直可以乌拉。龙颜大悦,群情激昂,所以我们就修了,事 实证明……借用龙平川序言里的一句话就是:渭南移民史是一群蝼蚁一般的农民被拨弄来拨弄去的历史,面对他们的血和泪,我们中的有些人却无动于衷、 甚至加以盘剥和专政。

三门峡和三门峡迁徙居民命运的真相,其实早就摆在那里的,无论谢朝平写不写都在那里,因为黄河就在那里在流动,对不起,其实黄河都断流了……这是 敏感词,我又不懂水利,只能默默向黄万里致敬。其实黄河断流没什么,每个国家都犯过错,但别也让历史断流,当一个国家连历史都不敢正视,也就不会 有未来。这个例子你看司马迁,他一定要写历史,结果就没了小鸡鸡,留鸡鸡不留历史,留历史不留鸡鸡,这让后来想写史的人一看我的妈呀,我先不忙去 繁衍历史,还是先保证能繁衍自己,所以中国的历史到后来就成了没小鸡鸡的历史。别人两千年以上的历史都可以说得清清楚楚,我们这儿到了民国就出现 几十个版本,中国历史,就是鸡鸡偷生史。

我是把方舟子跟谢朝平联系起来看的,前者说明这个国家不需要科学,后者说明这个国家也不需要历史,不需要科学让我们修了很多YY,不需要历史让我 们矫造了更多的YY,我们从一个YY走向另一个YY,YYYY相加,重影之下实际上就是人民币的¥¥。三门峡本来是一个国家地理上的失误,可掩盖 三门峡就成为一个国家心理的错误,国家心理推差了点,谁来办份国家心理杂志。联想到最近流行封杀相声、锤击科普份子、抓记者、现在已开始抓作家 了,所以中国是出不了索尔仁尼琴的,顶多出斯琴格日勒。据说这个事情现在群情激愤,谭飞说渭南警方很难办,其实一点都不难办,可以遥祝不久的将 来,警方就查证出书中有大量不实内容,而谢朝平一抬头却见愤怒的渭南移民代表说他污蔑了现在的幸福生活,饿们可是每天大白馒头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哪……不久,警方除查出非法经营外还查出谢朝平其实是有嫖娼行为的,三秦媒体更是披露谢朝平其实是想借此事炒作的,最后在《火花》上级主管部门紧 急扑火下,以国体为重,此事慢慢消停,《大迁徙》终于也大迁徙了。

搞科学的遇上了锤子,搞历史的遇上了镰刀,警方跨省赶紧用块布把真相包住,不是锤子剪刀布,而且锤子镰刀布。所以综上所述,中国的事情到最后都没 有真相,真相是靠大家一起玩锤子、镰刀、布。是为国情。


黑眼珠2011-12-08 15:44:10 [举报]
读"剑桥世界历史"始知英国1730年就取消了新闻检查、出版审查制度————文责自负!!



110310-断桥:今天我来讲讲什么是好的政治承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qh4v.html
伊璐卡卡
http://blog.sina.com.cn/yilukaka
今天我来讲讲什么是好的政治承诺
(2011-03-10 05:54:33)

买买提有id老说,共产党《新华日报》里面一直鼓吹民主,结果夺取了政权以后就马上
变脸,那我们怎么才能防止不受你们(新的追求民主的人)的骗呢?万一你们上台了以
后又变脸怎么办?还不如安安心心过日子。看看官员公开财产,现在改良已经开始了…


我想有必要说一下什么是"好"的政治承诺,如何分辨政治团体的承诺。因为这十几年
来,我看到无数对政府怀抱良好愿望的人,最终陷入什么也不信,什么也不敢信的地步
。包括上文作者,要是他知道官员公布财产的倡议是1978年开始的,1989年"痛定思痛
"郑重社评重申的,他还会如此乐观么?

经济学上有一个说法,怎么样判断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和坏的经济学家?因为经济、政治
不像理工科,什么对什么错,做个实验验证一下就好了。这方面的学术涉及的利益太多
,甚至本身就是博弈的一部分。诺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认为,区别经济学家有一个标
准,好的经济学家,是告诉你世界上不会有免费的午餐的,坏的经济学家,则正好相反


在政治上其实也一样。有人说,你们就是不知道中国人到底要什么,所以才失败。实际
上有什么不了解的呢?大家都是人,要的东西很简单,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最好是
自己不出力,利益独得。所以历来农民起义的口号,不外乎两者,掠夺、分配。均田免
粮,闯王来了不纳粮,打土豪分田地……这也就是中国朝代历史循环的原因。

这种历史,形成了中国的"搭车"文化。平常受了欺辱,大家默不作声,出头的英雄掏
钱买单,既流血又流泪,到了压迫太深,活不下去的时候,一呼百应,抢劫掠夺,谁的
政治承诺越离谱就跟谁。夺天下的时候,不纳粮当然可能,反正东西都是抢的,真的做
了天下,你不纳粮闯王们吃什么?要改变这种循环,其关键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公共权力
如何形成、如何运作、如何监督,然后是需要大家承担公共责任,从老百姓变成一个"
公民"。

评判政治承诺是个很好的话题。每个党派都说天下为公,民主自由。那怎么选择?有人
说,不但看说的,还要看做的。这个很正确,但实际上不可行。因为要做,就得掌握政
权才能做,但这个成本很高,不说政权易手中的杀戮,哪怕和平交接,政权一易手,发
现不对劲了,收回来可是难喽。

那么怎么判断呢?怎么样判断一个好的民主政治承诺和空头的民主政治承诺?一个很简
单的标准就是,告诉你,天上掉馅饼的,让你把所有权力交出去,他帮你实现民主的,
是一个坏的承诺。告诉你,民主首先是你要承担责任,承担选择的责任,承担监督的责
任,保护私权的,是一个好的承诺。

共产主义的民主承诺,是一个全球受骗的现象,不止中国。对此,哈耶克写了《通往奴
役之路》。简述之,他认为,共产主义要求人们交出你的所有经济权力,让政府统一管
理,这最终造成了专制,奴役。这是最根深蒂固的人类弱点,总是把自身的幸福寄托在
别人身上,希望少承担责任,多获得收益。有个政府,那么多专家,帮我们看着财产,
多好啊。最终结果很悲剧,人一拿走,你还有啥好说的,要你当牛做马你一点脾气没有
。九七九八年强制下岗潮,工人们很难过啊,我们献完青春献子孙,你们这帮特权分子
,每天吃好喝好,怎么还要把我们往死路里逼呢?废话,你什么都献出去了,不逼死你
逼谁?

民主承诺不是说告诉你结果,而是同时告诉你过程,《新华日报》把结果说的很好,但
是一直没说的是,你要做什么,它诱骗你交出权利,我们清廉、有朝气、有最先进的思
想,你们放心我就行了。而正常民主国家的民主,是从民权开始,首先告诉你,有什么
权力,怎么自己保护这些权利,怎么限制政府、警惕政府。因为最终有动力保护你自己
权力的,只有你自己,你要好好想想怎么保护自己。

说到官员公布财产,这件事很简单,绝不会推动的,搞了也是个花瓶。公布了会怎么样
?起码一半官员判刑,对吧?这事让他们搞,不要说三十年,三百年也搞不出来。这都
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一帮读博士的高智商却永远想不清楚。不免令人叹息。很多事,
不是先什么后什么才能成功,而是你做什么,才能成功。没有人会替你赚钱,同样,没
有人会替你实现民主。如果所有人都想着"等三五十年",那么三五十年之后,你必然
会后悔的。秋天的收获是因为春天种下了种子,别的国家和平转型是因为以前的民主斗
争打下的血泪基础,而不是因为等待。

阅读(367)┊ 评论 (9)┊ 收藏(1) ┊转载(12)


日人民bao2011-03-10 10:44:05 [举报]

很冷静的文字,透彻。敬佩!
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路线图! 一步一步来,不行的话有其他的预案。我不看好文字鼓动,有路线图的暴力革命才能成功。

llzzjj1112011-03-10 11:29:14 [举报]
这就叫深入浅出。好文章。

留阵雨2011-08-25 15:23:23 [举报]
取决于导弹的方向。

来自留阵雨的评论

liushili19832011-08-25 16:19:08 [举报]
破桥,你真的很理性额。

陈乃章2011-08-25 16:27:11 [举报]
说得比较清晰,好的政治承诺就是不说自己好话的承诺,但是要让民众理解这点还有一段距离。

我已丢人2011-08-25 20:58:44 [举报]
我也有信心。我觉得还要考虑北约、美国等外部力量的态度,毕竟都是民主国家,肯定会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

来自我已丢人的评论

黑眼珠2011-12-08 15:20:24 [举报]
"公布了会怎么样?起码一半官员判刑,对吧?"------这是十几年前的话!!今天是起码一半的官员死刑!!

黑眼珠2011-12-08 15:25:39 [举报]
"公布了会怎么样?起码一半官员判刑,对吧?"--------现如今要是公布的话,按照法律:官员一半死刑,剩下的一半判刑,只怕连什么什么常 委会委员,什么什么局委员也会出死刑犯的!!!



断桥:评韩寒:素质在民主变革中的影响

推荐 长文谈韩寒文章,断桥这几年一直在进步啊,写《潜台词》还觉得有些浅,这篇已经很周到了。
@ 破破的桥:评韩寒:素质在民主变革中的影响。 http://t.cn/S6Qnua

http://www.yilubbs.com/thread-14578-1-1.html
三角地分区 › 三角地 › 评韩寒:素质在民主变革中的影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zber.html
伊璐卡卡
http://blog.sina.com.cn/yilukaka
评韩寒:素质在民主变革中的影响
 (2012-01-06 15:15:58)

    前些日子韩寒发表了《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文章,其中大量文字涉及中国人素质方面的探讨。本文由新浪@破破的桥 撰 写,对"民主素质论"一说略作拆解和讨论。由于内容很多,博客体裁篇幅无法容纳,本文多谈观点和结论,少做论证。

一、韩寒的文章为何受到重视?

    首先,韩寒人气很高,以青年意见领袖的形象出现,谈论政治;其次,文章非韩寒个人看法,而是表达目前中产阶级的主流态度——对民主改良进程并 不看好,对底层革命后果十分担忧;再次,这几年将是中国前途的十字路口,相关讨论会逐步升温。
    
    从文章内容来看,思想观念并不新奇。韩寒主要表述了目前左右翼保守端的态度,很多人对当今中国的左右分歧比较熟悉,但并不清楚保守和激进 派系的分歧,也不 了解南方系的右翼保守立场,所以会惊讶:啊,某些环球时报编辑和南方系主笔都赞成韩寒?意见和谐得能开新年派对了。韩寒文章遭遇的批评则 主要来自于激进 端。当然,因其影响力,各方也会有意对其误读来扩大己方基本盘,不冗述。

二、韩寒的文章为何受到批评?

    1.文章本身有不少逻辑、内容和概念错误。考虑到韩寒是作家而非政治学者,提出问题和表达观感即可,不值得一一辨析。值得讨论的是这些看法的 思想来源。

    2.网络平台是平等的,虽然话语权有区别,但谁也不能豁免批评,韩寒作为高帅富也一样。道理大家都明白,接受现实有点难。

    3.网民的平均智力水平在不断上网,观点碰撞的过程中提高了。

    4.韩寒文章是种对现实状况的描述和期盼,表达个人的保守观点。这种观点是否获得支持,与现状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如果发表在5,6年前,可能 很多人,包括 我,会很赞同。但这几年体制改革完全停滞甚至倒退,民间乐观情绪逐渐消退,悲观和暴戾情绪逐渐上扬,受到的批评大幅增多也就不足为怪。

三、民主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韩寒的素质论和所谓"中国人素质低所以不能民主"有所区别,他的论述集中在素质是否影响民主质量,文中主谈两类素质,第一类是"开车交会时都 能关掉远光 灯"的素质;第二类是"只要政府给他们补足了钱,他们就满意了"的素质;我再补上韩寒没说,但是大家常讲的另外两类,第三类:民众代表和民主 追求者的素 质。第四类:民众在公共政策上的决策素质。

1.需要"开车交会时关掉远光灯"的素质么?

    第一类素质指向道德领域,开车交会是否关掉远光灯(因远光灯会晃对面司机的眼),表明你能否尊重他人的私利,是否尊重他人。然而它对民主制度 影响甚小。民 主制度,是一套行使权力的模式,追求民主,则是权力模式变更的过程。即便大家都学会关远光灯,权力还是权力,不会因此而丧失一分一毫。其作用 在民主制度运 作中相当可疑。美国,球赛散场,往往一地的矿泉水瓶;公交地铁,常常见到烟蒂;开车交会那毫无疑问也有人不关远光灯。但它的民主运作,似乎并 不比公共道德 更好的欧洲日本要差。在美国的朋友都清楚,小城镇车让人,曼哈顿这类大城市则常有蛮横司机。但未见得纽约的民主就比小城镇差。而纳粹则恰恰在 欧洲个人素质 最高的德国发扬光大。

    民主是一套政治运作的制度,人们对这套制度的了解,和运作这套制度的行为,才需要作为"素质"关注。其它"素质",与民主制度是否良好运作, 关系并不明确。



配图说明:与民主制度运作无关的素质再好,也无甚用处。

2.民众具备"补足了钱就满意"的低素质怎么办?    
    
    第二类素质指向价值观念。韩寒叹道:"很多人倒霉到自己头上才想起来上访,捡起民主自由这些词汇。政府给他们补足了钱,他们就满意了"。这话 的意思是:中 国人,在反对这个制度时,往往是利益驱动。当利益和价值相符,就会表现得认同民主自由公正这些价值观念。而当利益被满足以后,便不再追求价 值。如果现行体 制能满足其利益,则会反过来维护体制本身。在这种情况下,用革命获取民主是困难的,民主即便实现,其质量也是低劣的。

    中国很多名人表述过类似观点,如胡适说,追求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龙应台则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直批台 湾人在维护价值理念时的懦弱自私。

    可很有趣的是,其它国家的知识分子,在民主化进程中也表达过非常类似的观点。华盛顿对国会抱怨说:独立战争我军休整时,因军费支出太高,刚发 行的美元三年 贬值了三倍,结果拿美元买不到粮食,各地农民都卖英军粮食。美利坚的公民们,难道除了钱就没有任何追求了么?个个都争当美奸。这素质实在太低 了吧?至于探 讨美国政治的最知名的民主理论家托克维尔对法国民众的评论,那根本不用摘录了,简直就是两百年前的韩寒。

    我们回到韩寒的问题上来。民主自由这套价值观念,对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不可或缺。只有对这套价值观念的追求,才能让权力来源由君主变为民 众,让大众参与 政治,才能找到让民众充分知情,平等投票,有效参与的制度模式。如果没有相应的价值观念,纯粹为利益斗争,并不能达到这个目标,而只能导致朝 代循环和军阀 乱战。

    但是,在各国民主化之前与民主初期,大众对民主价值观念冷感,或不愿支付成本去追求的心态,非常普遍。《独立宣言》是美国建国最重要的文本, 里头的名句人 人皆知:"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自明的: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上帝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但当今的社 会批评家若出 生在那个时代,便可以好好嘲笑这段话:你看看,妇女、黑人、印第安人、奴隶,有的没有选举权,有的甚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即便在比例已经很小 的公民里,也 只有不到一半才有投票权,无产者还不能投票。连起草《独立宣言》的某些作者都蓄奴,这一切居然被美国公民们堂而皇之的接受。在这样的条件下居 然妄想实现民 主、人人平等,岂不是既虚伪又好笑么?

    诚然,没有这些社会意识作为根基,民主制度是虚浮而不稳定的。然而基本没有国家能在民主制度建立前就根基牢固,因为专制者并不会让这一切 出现,民主意识的 根深叶茂都是在民主化之后。民主化之前,往往仅有少量的国民具备基本的民主意识,其中更是只有很小比例愿意为此支付较大的成本。所幸的 是,这并非无法逾越 的障碍,只要路径正确,依然足以动摇专制的根本。在权力结构的变动中,大部分国民是搭车者——他们并不排斥甚至向往民主,只是不愿支付成 本;甚至可能是被 裹挟者——他们对民主自由并没有追求,但他们所依存的社会在旧制度下崩溃而不得不转向新制度。

    韩寒的说法引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对专制体制下的民主追求者而言,什么样的追求路径更容易达到目标?在追求民主过程中,我们可将旧制 度下利益受损的人群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领头者,他们愿意为社会变革支付较大的成本,包括大量的财产损失或人身安全。我们可以假设其比例是千分之一。
    第二类是跟随者,他们内心接受和向往民主制度,但只愿意支付较小的成本,包括少量的财产损失或被骚扰。我们可以假设这些人占百分之五。
    第三类是观望者,他们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或者意识到了,但却不愿意为改变社会状况而支付成本。我们可以假设这是百分之九十 的大众。
    剩下的是旧制度的获利者或特权群体。
    
    合理的推断是,如果履行或追求某种民主权利,所需的成本,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能够被第二类的"跟随者"群体所负担,那么就更可能是一条 合适的路径。相 反,如果过度寄望于群体很小的"领头羊",或者国民大众,那么往往事倍功半,难以推进。例如近期很热闹的独立参选,很多宣传者抱怨道:如 果一部分在网上发 空炮的人能够站出来参选,每个中国人都认真对待自己的选票,那么哪怕在这种完全不公平的选举制度下,也能一步步实现民主。毫无疑问,这失 败原因,是大家没 有选举意识,民主素质太低了。但此时你要问一句:这条路径,实现的前提存在么?

    根据三类人群的分析方法,你就可以知道,独立参选模式导向民主的路径是艰难甚至行不通的。它需要足够大的群体,也就是那"网上放空炮"的 第二类人,来担负 第一类人的职责——当候选人,支付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制作选举海报,挨家挨户宣传,顶着官僚机构的骚扰,冒着人身安全和前途的风险。 它还需要一个比这 更大的群体,"每个中国人",也就是第三类人,来担负第二类人的职责——做有责任的选民,了解候选人信息,冒着被老板被领导骂的风险,来 投这一票。这条路 径成功所需的人数前提,是违背客观规律,永远无法保障的,因此三十年来独立参选运动原地踏步甚至后退也就不足为奇了。
  
3.民众代表和民主派的素质?

    另一观念是,作为代议者,民众代表和民主派自己素质要高,如果民主派自己都相互责骂、攻击,一点"民主的态度"也没有,那上了台就会更专 制,还不如目前的专制呢。注意最后那句很多类似论调的要点和共同点。

    此观点仅作如下拆解:

    无论民主派也好,民众代表也好,专制者也好,其整体平均素质是由本国人素质决定的。在同一国家,并不存在低素质民主与高素质专制的比较。 被权力侵蚀的专制 者与中、底层的官僚机构,只会比平均的国民素质更差。其好形象多半由宣传部门的谎言包装而成。若在低素质国家欲行高素质的专制,逻辑上逃 不出从高素质国 家"聘请国外的"高素质专制者",先做"三百年殖民地"的必然结论。

    与民主过程相关的素质,是指代表者的代表性,与对民主议程的尊重,而非私德。马丁路德金爱好嫖妓,演讲剽窃,并不影响他做民意领袖。而这 些代表的素质,在 民主实行初期甚至民主前,也很难高起来。各国各地议会运行初期的斗殴是司空见惯,台湾议员打架打到住院央视年年播得风生水起,就不多提 了。各国均不缺这一 传统活动,18世纪,早期英国议会中决斗盛行,以至于要把反对政党的座席分开焊死,避免这群武林高手操起椅子互殴。1798年,美国国会 中两州的代表 Griswold和Lyon使用了手杖和火钳作为武器,在国会现场进行了对决。当然韩国更为夸张,一个多月前,韩国在野党议员向国会主席 台投掷了催泪弹。 日本人相对比较古板有礼一些,他们只是在东京都议会的议员选举投票中,让著名的爱情动作片女优,德艺双馨的后藤麻衣老师,获得了3600 票而已。

    完美主义者会感叹:这些国家的民主派真虚伪阴狠,他们骨子里才是真独裁,掌权后只能更专制,连不同意见都容不下而要动手,迟早再来一次革 命治乱循环,民主 后杀全家。然而,最终你可以发现,这些"低素质行为"确实会降低民主的效率和质量,却并不会导向专制。会导向专制的可能性只会出在: (1).某个集团或某 个人试图对权力进行垄断。(2).对民众自由和权利的剥夺。只要是做这两点的,哪怕执行者和鼓吹者是以高素质的救世主形象出现,结果都一 样会通向奴役之 路。



配图:美国早期的国会新闻漫画,议员掐架,手杖和火钳的对决。

4.民众需要什么素质?

    民主制度是套利益分配模式,其制度运转的基础,是假设每个正常的成年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基本利益所在。所以民主制度的底线素质要求是很低 的,只要不是白痴 的成年人就可以。当然,公民对民主制度的理解和参与越深,则好处会更大。韩寒文中提到马化腾撒Q币就会有几亿张选票,只是比喻,不过这在 较完备的制度设计 下极少出现,因为即便当选,因权力受监督,大规模的贿选很难收回成本。倒很容易发生在行政权力依然运作于专制体制的情况下,若无法监督权 力,仅靠一套选举 程序无法达到民主,只能帮每个公民多要一堆Q币回来,当然,这也是初级民主相对于纯粹的专制体制的收益了。

    有人说,候选人个个说的天花乱坠,老实巴交的选民素质不够,很容易被骗,还不如专制呢。这种说法忽视了民主制度下最低档的好处,投票作为 一个纠错程序而存 在,就是能够把已知的,在台上的糟糕执政者选下来,而不是挑选出最好的人选选上去。专制制度下,哪怕一群贪官贪到全城皆知,群众给纪委和 检察院的举报信堆 得能烧一冬天炉子,高档饭店洗浴中心天上人间外头都是公车军车,还带病步步高升,你也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

    官员未执政时,议员未代议时,政策未实施时,好不好你需要知识和经验去判断。但官员上台后,议员履职后,政策实施后,结果好不好,是否代 表你,是否损及你 的利益,只要不是白痴,都一清二楚。所以你很容易将坏的官员踢下来。而要进一步选出你满意的官员和议员,争取有利于你的政策,其准确度与 民众素质是相关 的,必须在民主制度运转中逐步学习。

四、革命、改良与争自由

1.革命该来就会来

    革命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它不需要群众什么素质、勇气,在该来的时候他就会来。革命是权力结构的突发性变更和置换,在旧社会和旧制度崩溃 的同时出现。所谓 是否"需要革命"这个讨论是相当蛋疼的,判断革命好不好,对阻止革命发生也没有太大现实意义。在平常你可以考虑吃肉好还是吃菜好,但在快 饿死的时候,就是 被人踩过的窝头你也得吃。革命是否暴力和血腥,取决于多个方面,例如旧制度和专制者的顽抗精神,革命者自身的目标、组织结构和素质等。

    有个较流行的说法,叫改良和革命赛跑。其实改良只是在和社会现状赛跑。当支撑社会稳定的几个基点发生溃烂,比如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或生态 危机时,旧体制就 会崩溃,革命便会产生。中国当前体制的特点是存在一个自利型的官僚集团,它们不断抽取社会财富和资源用于自肥。随掠夺的时间增加,危机也 就日深,这现状是 不可持续的。群体性事件实际上就是革命初期的原子状态,如果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增长,超过某个维稳能力的上限后,就会爆发式增长,出现失 控状态,这就是大 家通常所说的革命。

    我觉得韩寒对于"暴民革命"的恐惧是延续某些知识分子的看法,而它们的看法往往落实在解读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很多左右翼的保守派将49年 的悲剧解读为:某 个群体依靠土地革命给农民群体许诺利益,然后用底层的"均富"需求将这些农民改造为暴民,夺取了政权,造成了几十年的动荡和悲剧。然而这 个解读并不能轻易 接受,放到那个时代整个世界的大环境下看,苏联渗透了与之地缘相关的几十个国家建立了类似的组织,但它们夺取权力的模式并不相同,很多国 家并没有任何土地 革命,同样也夺取了政权,无一例外。而建政后,并没有组织红卫兵搞文革,却也发生了相似的悲剧。其夺取胜利的秘密,更像是苏联所创造的这 套极权主义的组织 模式的战斗力,与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发生的悲剧,包括执政党内部清洗,民众普遍丧失自由等情况,其原因,也是这套极权主义的组织模式的本 质所致。而不是什 么"暴民政治"。

    革命是否会造成"恶性循环"?这关键是看革命者(革命团体)能否通过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组织模式,将革命仅限于打碎原有的权力结构中限制自 身自由的枷锁,而 不将革命所获的权力去作为限制别人自由的枷锁。能做到这点的革命,就不会产生"继续革命",而不能做到的,甚至革命本身目标就是为剥夺另 一部分人的自由权 利的,无论革命的过程是否暴力,都会"恶性循环"。

    判断革命团体成功以后,是否能带来更好的社会,这是个技术活,可参考拙作:《什么是好的政治承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0qh4v.html

2.维持现状和改良的成本

    很多人会嘲笑,你谈什么革命呢?你有枪么?但很少会对改良者嘲笑,你谈什么改良呢?连正厅级的官都不是,还谈改良?其实两者是一回 事。谈论革命改良,首先将其作为求知范畴,而非社会运动来对待较好。这样你不会在讨论中产生焦虑感和无力感。

    维持现状往往不是因为民众有保持现状的意愿,很可能是无力变革时的等待。需要知道的是,维持一个不公的现状是需要成本的。很多人之所 以承认现状,是期待 "民主化"以后,大杀贪官,把被剥夺的财富"夺回来"。但实际上很多财富流失是不可逆的,在不公正的制度下,每年都有无数的财富流 失、转移、被洗白,经过 足够长的时间后,你已经无法判断这些财富的来源是合法经营还是权力掠夺,也就无法找到公平补偿的模式。此时再用暴力做无差别的剥夺? 那没有用,这时倒正应 了韩寒的话了,最阴狠毒辣者,会在这个再分配过程中,获得最多。

    改良同样也有成本,如果说革命是突发的权力结构转移和置换的过程,那么改良就是个在承认既得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缓慢调整的过程。后者会 对民众的承受力进行考 验。为了减少改良的阻力,将来有一天如果对贪污一千万以下的官员全部赦免,你能么?你往往会问,凭什么?我租小屋他住别墅,我啃馒头 他吃大餐,我看AV他 包二奶。用的还都是我的税款。它贪一千万,可是有人的父母因为交不起几千块钱的大学学费,愧对儿女,上吊死了。他们怎么原谅?嘿嘿, 你死撑着不原谅,利益 集团可还觉得他们要价太低呢。即便很顺当地"改良"了(目前看来是基本不可能),这个过程和抉择也远远比你想象的艰难和痛苦。

3.改良的路径

    如果我们将政治体制改革视为当前的改良目标,那么有如下几点你是需要了解的:

(1).在改良者的宣传中,往往将政治体制改革视为一条"双赢"之路。民众获得了权力和自由,而原有的掌权集团获得了安全,并试图说服掌 权者主动改良。但 简单思考,如果并不存在革命的可能性,那么后者是谎言。掌权集团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结果,应该是维稳,而不是政治体制改革。

    并不存在什么双赢格局。对有权者而言,民主体制下丧失腐败等非法利益那就不提了,还会丧失包括特供、公车、疗养院等当前的合法利益,哪怕 合法利益他们也不 在乎,那丧失前呼后拥,动辄封路的特权快感,谁能体会从别人点头哈腰孝敬自己,到上门拜票累到腰椎间盘突出的感受呢?光这个落差,就足以 让整个群体无法主 动迈出体制改革的步子,哪怕集团里某些个体有此意愿,也无能为力。

    而掌权者从体制改革所得到的好处,只不过是"坐牢","双规"这类无序的争斗减少而已,普通官员八辈子都轮不到一次。能吓唬谁?当前,只 要遵守潜规则,贪的克制点,让所在的小团体利益均沾,风险是相当小的。

(2).改良成功的可能性,对应的是抗争者付出的代价。

    很多人盼光荣革命,天鹅绒革命,台湾转型等"不流血"革命、改良,盼得脖子都长了。但很少去想,光荣革命的成果,国王的气焰,是贵族进攻 伦敦,连绵内战所 打下的,为了让国王逊位,议会请的新国王可是带了一万多兵来的。似乎不付代价的权力变更,那只是其中一个瞬间。天鹅绒革命也是如此,它是 很平和,但革命之 前呢?发生了什么?台湾转型就更要问了,蒋经国开党禁、报禁,为什么开?是因为他"伟大"么?

(3).改良的关键词是主动。

    改良是怎么发生的?很多人以为,是不断地向掌权者和民众灌输民主制度的好处,然后上层主动改革,或者下层请愿,上层退让,形成良性互动, 然后体制改革就开 始了(二十多年前,这种策略的简化版被称为"自杀救国",说服掌权的利益集团自杀,国家得救了)。这种情况有可能存在,但属于小概率事 件,从中国的历史来 看,凡是有概率发生的事,它总是符合墨菲定律,往最坏的情况走。所以建议不要对这种模式寄托过多的希望。没戏是意料之中,有戏是意外之 喜。

    现实的改良是如何发生的?大家可以参考80年代的投机倒把罪,这个罪名是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本意是打非法投机,但实际上几乎所有正常的 商业活动均可入 罪,所谓十商九罪,最高刑罚是死刑。这个罪名是97年左右才废除的,但早已名存实亡。原因很简单,利益所趋,挡不住那么多人冒着杀头的危 险一起无视它,蔑 视它。权力的来源是服从,当足够数量的人不再服从,权力也就不复存在。
    
    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当年的台湾人,要取消万恶的国民党的报禁,要言论自由,应该怎么办?应该像蒋总统"进谏"么?不是的,而是要做到以 下几点:

a.如果你要实现这个目标,追求你个人的言论自由,有什么话,想办法说出来。
b.权力一定会来阻止你,想办法绕过它,它禁你的报,你就自己印,禁你的书,你就在地摊卖,封你的网络帐号,你就上大街到人多处举牌。当 然,控制好行为风险,在你自己能承受的范围。
c.找到其它志同道合的人,和你一起践行a和b。

    当践行者三条准则的人足够多的时候,权力的言论控制成本就到了它所不能负担的地步。此时,由于大家的不服从,报禁开不开,已经没有什么意 义了,对蒋总统来 说,开了还有个好名声,不开也没法借信息垄断撒更多的谎了(反正也没人信了)。那么,报禁"自然"就开了。如果报禁还对他很有用,不管你 怎么求,用处不 大。台湾的党禁也是如此。

以上是我对韩寒三篇文章的简要评论,考虑到网文特征,做了很多删减。

------------------------------------------------------------

附韩寒原文摘录:
    
革命需要有一个诉求,诉求一般总是以反腐败为开始。但这个诉求坚持不了多远。"自由"或者"公正"又是没有市场的,因为除了一些文艺和新 闻的从业者,你走 上街去问大部分人,你自由么,他们普遍觉得自由。问他们需要公正么,他们普遍认为不公正的事情只要别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就可以了,不是每个 人都经常遭受不公 待遇,所以为他人寻求公正和自由不会引发人们的认同。在中国是很难找到这样一个集体诉求的。

如果起义,官方只要一掐断互联网和手机讯号,无法用QQ聊天或者玩不了网络游戏看不了连续剧的愤怒群众就足以将我们扑灭,你也别指望着能 刷微博支援我,你三天上不了微博就该恨我了。

大部分国人眼中的自由,与出版,新闻,文艺,言论,选举,政治都没有关系,而是公共道德上的自由,比如说没有什么社会关系的人,能自由的 喧哗,自由的过马路,自由的吐痰,稍微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我可以自由的违章,自由的钻各种法律法规的漏洞,自由的胡作非为。

中国式的领袖,绝对不会是你现在坐在电脑前能想象的那些温厚仁慈者。这样的一个领袖,八成独断专横自私狂妄狠毒又有煽动力,是的,听着有 点耳熟。但中国人 就吃这一套,也只有这一套才能往上爬,这个社会习惯了恶人当道,好人挨刀。越是教育水平高的人,越不容易臣服与领袖。所以这些人肯定是最 早从革命中离开 的。随着社会精英的离开,革命人群的构成部分一定会产生变化,无论革命的起始口号有多么好听,到最后一定又会变回一个字,钱。说的好听一 点就是把应该属于 我们的钱还给我们,说难听一点就是掠夺式的均富。

任何的革命都需要时间,中国那么大的国家,不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权利真空。稍微乱个五年十年的,老百姓肯定会特别期盼出现一个铁腕独 裁者,可以整治社会秩序,收拾一下局面。至于从百花齐放重新看回人民日报
一人一张选票,最终的结果还是共产党代表获胜,谁能比党更有钱?五百亿就能买五亿张选票。不行加到五千亿。一年税收都十万亿呢。你和人家 比有钱?你觉得你 周围的朋友的公正独立,那样的人加起来也就几十万张选票。你看好的有识之士,能有十万张都不错了。唯一能和共产党抗衡的就是马化腾,因为 他可以在QQ登陆 的时候弹出一个窗口:谁选我马化腾,谁就可以得500Q币。此举估计也能获得两亿张选票。

如果你硬要问我在中国,什么时候是个革命的好时机,我只能说,当街上的人开车交会时都能关掉远光灯了,就能放心革命了。但这样的国家,也 不需要任何的革命了,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到了那个份上,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我这些年去了上百个各种各样的县城,这些都不算特别封闭和贫瘠的地方,我和各种各样的人聊天,他们普遍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不如文化界想象 的那么迫切,他们 对强权和腐败的痛恨更多源于为什么不是我自己或者我的亲戚得到了这一切,而不是如何去限制和监督,只有倒霉到自己头上需要上访的时候才会 从词典里捡起这些 词汇来保护自己,只要政府给他们补足了钱,他们就满意了。一切能用钱解决的社会矛盾都不算什么矛盾。而知识界普遍把国民对这些词汇的这种 应急应用当成了他 们的普遍诉求,觉得与文化界形成了共识。

阅读(321) 评 论 (50) 收藏(7) 转载(5)


破破的桥2012-01-06 21:09:41 [举报]
因为写得太长,努力删减了两天,结果还是太长。有兴趣的朋友凑合着看吧。

来自破破的桥的评论

依芽麦2012-01-06 21:18:49 [举报]
收藏下来慢慢看,多谢!

来自依芽麦的评论

MLHZG2012-01-06 21:31:45 [举报]
先转后看!!// @破破的桥 : 因为写得太长,努力删减了两天,结果还是太长。有兴趣的朋友凑合着看吧。

来自MLHZG的评论

醉寻江岸2012-01-06 21:34:52 [举报]
写的客观,读着过瘾。破桥牛叉~-嘻嘻

来自醉寻江岸的评论

孙旭阳2012-01-06 21:39:05 [举报]
改良派还有一个缺陷,就是他们把革命视作最后的手段。那么,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群体,如何判定何时是最后的时刻,何事是最后一根稻草呢?这个判断权 究竟归历史的当事人,还是公知们?如果公知想拥有此权,那么他们必须给群众提供避免最后手段的救济,可是公知又有什么资源敢夸此海口?

来自孙旭阳的评论

老余的瓜地2012-01-06 21:39:21 [举报]
这个一定要转!素质论是不放权的借口// @孙旭阳 : 对韩寒圣诞三轮最好的评论,好过我自己写的。我几乎同意此文全部内容,除了最后的建议。我认为,在眼下中国,不适合提一些承诺结果的建议。觉醒者可做的, 只有凭良心做事说话,无论是否有效 // @破破的桥 :因为写得太长,努力删减了两天,结果还是太长。

来自老余的瓜地的评论

老余的瓜地2012-01-06 21:39:21 [举报]
这个一定要转!素质论是不放权的借口// @孙旭阳 : 对韩寒圣诞三轮最好的评论,好过我自己写的。我几乎同意此文全部内容,除了最后的建议。我认为,在眼下中国,不适合提一些承诺结果的建议。觉醒者可做的, 只有凭良心做事说话,无论是否有效 // @破破的桥 :因为写得太长,努力删减了两天,结果还是太长。

来自老余的瓜地的评论

王律师wangs2012-01-06 21:44:09 [举报]
转发此微博:转

来自王律师wangs的评论

西山黄行之2012-01-06 21:45:29 [举报]
寫的不錯。不過美國那時候贊成獨立的只有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保皇,農民多傾向英王,賣糧食未必是素質問題。那時也不興"民主","民主"是罵 人用的,他們追求的是自由、平等,與民主無關,後來慢慢演變成追求民主了。現狀是大陸精英軟骨多,靠不住,缺乏精英引導,民眾的素質就關係很大 了。

来自西山黄行之的评论

sbumblebee2012-01-06 21:46:18 [举报]
素质新解:民主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不会受到随意侵犯,每个公民都有保护自己权益的权力,不管素质高低,民主与素质无关。人们对权益是赏赐的,还 是应得的认识差别,决定了奴才和公民的差别,就决定了是暴力方式维护权益还是民主方式维护。。。http://t.cn/S6Hc2t 公民的革命

来自sbumblebee的评论

一苇评论邓运清2012-01-06 21:48:05 [举报]
文章写的极好。推荐所有参与讨论民主、革命、改革话题的学者、人士都看一看。个人收藏了。可惜,为什么不能分析的更为深入呢?

来自一苇评论邓运清的评论

西山黄行之2012-01-06 21:48:35 [举报]
提高民眾素質最好的方式就是實行民主。素質論不過是當年國民黨軍政、訓政、憲政的老套,騙人的。

来自西山黄行之的评论

一苇评论邓运清2012-01-06 21:48:58 [举报]
文章对"中国革命"的分析极为准确:中国革命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发起,而是苏联的控制和影响。应该破除革命恐惧论了。

来自一苇评论邓运清的评论

一苇评论邓运清2012-01-06 21:49:46 [举报]
破桥,你把全文转过来吧。

来自一苇评论邓运清的评论

ChristG2012-01-06 21:51:59 [举报]
回复 @Lxjunaic :看到了,好长

来自ChristG的评论

俺布搞斯基2012-01-06 21:53:19 [举报]
条理清晰,文字易懂。基于大众心理的复杂性和实力对比,我对民主进程持悲观态度

来自俺布搞斯基的评论

欢欢乐乐全家享福2012-01-06 21:55:11 [举报]
变态了

来自欢欢乐乐全家享福的评论

小皮卡秋莎迪利2012-01-06 21:57:21 [举报]
转到人人去了,会标明来源。谢谢断桥兄。

来自小皮卡秋莎迪利的评论

猫DD2012-01-06 22:02:36 [举报]
看了素质前半部分,非常有兴趣读下去,但实在太长了,先存起来,夜深人静时慢慢理解。

来自猫DD的评论

八圈2012-01-06 22:02:47 [举报]
港澳台的民主生态作为特例,有其历史传统和地缘政治的因素,我认为只有理念上的意义,细节也许可以学习,如果要照搬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TopHonor : 先转再看// @破破的桥 : 因为写得太长,努力删减了两天,结果还是太长。有兴趣的朋友凑合着看吧。

来自八圈的评论

小费小F2012-01-06 22:03:36 [举报]
推荐

来自小费小F的评论

老汤姆2012-01-06 22:05:17 [举报]
好长的文章,不过的确有料有深度。// @HAL9000plus : 好文。权力就是权力,对权力的控制与文明素质高低无关。

来自老汤姆的评论

不锈钢飞鱼2012-01-06 22:05:31 [举报]
写得很精彩,佩服。

来自不锈钢飞鱼的评论

韩锦轩-他国2012-01-06 22:11:25 [举报]
转发此微博:看完了,好长。

来自韩锦轩-他国的评论

三片三组三枚玉2012-01-06 22:13:19 [举报]
回复 @Lxjunaic :收藏了。。实在长。。。

来自三片三组三枚玉的评论

风雨读书兔2012-01-06 22:24:33 [举报]
@谁是新青年// @小耿_北京 :这个写得很好。// @头部异常_ChevyT6 : 哎,破桥老师的文出来了啊,看来我喝着酒错过不少事。// @小皮卡秋莎迪利 :真长,不过值得看看。

来自风雨读书兔的评论

我要变身二郎神2012-01-06 22:29:38 [举报]
只说一点,2-2中说韩寒是高帅富,有点罔顾事实。身高绝对不会超过175,帅吧见仁见智,跑去光环只能说中等偏上,富就不知道了。但是绝对算有 钱人,这个过关。后面的就没看了。。。。。。。

来自我要变身二郎神的评论

harveylulu2012-01-06 22:37:24 [举报]
素质明显是决定性的,假设某朝太祖有华盛顿的素质或者反过来

来自harveylulu的评论

Horace_zhao2012-01-06 22:40:29 [举报]
对寒寒三遍文章最好的回应,作家比学者还是有差距,强烈推荐!

来自Horace_zhao的评论

甜甜朵儿20012012-01-06 22:41:54 [举报]
转发此微博:好文,推荐!

来自甜甜朵儿2001的评论

爆发前夜2012-01-06 22:44:35 [举报]
转发此微博:写的非常好,深入浅出,给我很多启示,感谢作者!

来自爆发前夜的评论

漠漠如嫣2012-01-06 22:50:26 [举报]
// @爆发前夜 : 写的非常好,深入浅出,给我很多启示,感谢作者!

来自漠漠如嫣的评论

目田的超2012-01-06 23:02:00 [举报]
十分有启迪性的文章,与韩寒三篇作比较很有意义

来自目田的超的评论

老鼠不笨2012-01-06 23:12:33 [举报]
好文,好周全点思考路径。通篇读罢花了半个多小时,不过超值。事实上也是这样,任何对政事的悲观预测在兲朝最终一定会符合墨菲定律。再无任何变 化,恐怕就连维系稳定的----"家庭"这个社会单位都要被烹起波澜了。

来自老鼠不笨的评论

立人李英强2012-01-06 23:28:21 [举报]
我有一句糙话:别讨论什么言论自由了,有话直接说吧;别讨论什么出版自由了,自由地出版吧……如果什么都不敢干,不想干,就什么都别讨论了,只需 要承认自己是个懦夫就够了,不需要用各种理论来说明、掩饰。

来自立人李英强的评论

一叶横舟2012-01-06 23:29:49 [举报]
请 @韩仁均叔叔 转 @韩寒 同学参考

来自一叶横舟的评论

liwenhappy123452012-01-06 23:39:59 [举报]
很有历史体验的文字。// @立人李英强 : 我有一句糙话:别讨论什么言论自由了,有话直接说吧;别讨论什么出版自由了,自由地出版吧……如果什么都不敢干,不想干,就什么都别讨论了,只需要承认自 己是个懦夫就够了,不需要用各种理论来说明、掩饰。

来自liwenhappy12345的评论

塔主柳尋風2012-01-06 23:43:36 [举报]
該長博文論證的方式是跟在韓小朋友的屁股後邊走,這樣做沒有論辯的技巧。其實如果一個人他的出發有問題,那麼他的立論和論證結果都不值一駁。

来自塔主柳尋風的评论

玉德张2012-01-06 23:45:35 [举报]
操!做!// @立人李英强 : 我有一句糙话:别讨论什么言论自由了,有话直接说吧;别讨论什么出版自由了,自由地出版吧……如果什么都不敢干,不想干,就什么都别讨论了,只需要承认自 己是个懦夫就够了,不需要用各种理论来说明、掩饰。

来自玉德张的评论

阿姜--2012-01-06 23:45:54 [举报]
可读很长。

来自阿姜--的评论

塔主柳尋風2012-01-06 23:46:51 [举报]
韓小朋友引用素質論,如果將孔二哥的"上智下愚"理解為上位者有智,下位者是愚,那麼,韓論就是上智下愚論。但同時,又無法證明上智在現實中存 在,於是,韓小朋友的論據也是站不住腳的。

来自塔主柳尋風的评论

塔主柳尋風2012-01-06 23:47:56 [举报]
韓小朋友引用素質論,如果將孔二哥的"上智下愚"理解為上位者有智,下位者是愚,那麼,韓論就是上智下愚論。但同時,又無法證明上智在現實中存 在,於是,韓小朋友的論據也是站不住腳的。 討論一個根本站不住腳的命題,很無趣。

来自塔主柳尋風的评论

avaziyi2012-01-06 23:48:18 [举报]
不用起来,躺着同样能行// @sunsetorz : 搞起啊!// @立人李英强 :我有一句糙话:别讨论什么言论自由了,有话直接说吧;别讨论什么出版自由了,自由地出版吧……如果什么都不敢干,不想干,就什么都别讨论了,只需要承认 自己是个懦夫就够了,不需要用各种理论来说明、掩饰。

来自avaziyi的评论

郭熙05182012-01-07 00:15:38 [举报]
转发此微博:这就是传说中的雄文! // @孙旭阳 :对韩寒好过我自己写的。我几乎同意此文全部内容,除了最后的建议。我认为,在眼下中国,不适合提一些承诺结果的建议。觉醒者可做的,只有凭良心做事说 话,无论是否有效 // @破破的桥 :因为写得太长,努力删减了两天,结果还是太长。有兴趣的朋友凑合着看吧

来自郭熙0518的评论

易凡剑2012-01-07 00:20:21 [举报]
这篇相当有积淀!高呼蒋经国伟大的应该看看,了解一下二二八事变后长达30年的白色恐怖,清乡运动、高雄事件都是鲜血染出来的。应该说蒋经国不是 伟大而是聪明。

来自易凡剑的评论

_Holly_2012-01-07 00:44:30 [举报]
写得真好,很理性的分析,学习了。

来自_Holly_的评论

梦里依稀碰红中2012-01-07 00:44:42 [举报]
// @yf毋忘木犀地13 : // @vivo九十七世 : // @老破事儿 : 详尽克制的分析 @三言凉语xyz 看看吧 文章通俗易懂 // @破破的桥 :因为写得太长,努力删减了两天,结果还是太长。有兴趣的朋友凑合着看吧。

来自梦里依稀碰红中的评论

李月亮2012-01-07 00:45:53 [举报]
说的好!

来自李月亮的评论

我已丢人2012-01-07 00:55:01 [举报]
全文充满了天才的论述:对三类人的划分及分析;革命该来就会来;当前体制的特点是存在一个自利型官僚集团;维持一个不公的现状是需要成本的;掌权 集团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结果,应该是维稳,而不是政改;改良的关键词是主动;权力的来源是服从,足够多的人不再服从,权力也不复存在。

来自我已丢人的评论

pku.leo2012-01-07 01:54:52 [举报]
到底该保守还是激进,到底要改良还是革命,这必然不是一个通过辩论就能证明黑白对错的问题。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立场,自身的利益以及以往的社会经验 必然会有不同的判断。不过好在不管哪种倾向,最终的目的我想都是好的,人人都是向往更加人性和公平的社会制度。不过这里我也想说点素质,不是民众 的素质,而是某些活跃于网络上的激进派领头者和跟随者所表现出来的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素质。抛弃了诚实和理性的素质,头脑中充斥了对某种表面形式 狂热追求。如果是依靠这样的领导者和追随者所完成的革命,很难想象其结果会比现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