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2年9月26日星期三

110407 钱时惕:近代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864390100rh0o.html
钱时惕qianshiti
http://blog.sina.com.cn/u/1691903033

近代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011-04-07 15:51:00)转载▼
标签: 杂谈   
 
           近代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科学发展的人文历程漫话之四 
                      钱时惕  (河北大学,保定,071002)
 
摘要:分析了十六七世纪的欧洲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状况、基督教在近代科学产生中之作用,以此说明近代科学产生在十六七世纪的欧洲的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近代科学  产生  历史背景
 
近代科学与古代科学不同之处在于:古代科学是以自然哲学形态出现的,带有经验的直观性与理论的思辩性,知识零散而未形成体系;近代科学是以数学与 实验相结合为特征的实证科学形态出现的,形成了逻辑一致性的知识体系。具有上述特征的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十六七世纪的欧洲?要回答这个问题,让 我们分析一下十六七世纪欧洲的社会历史状况。
1.  社会经济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这种动力,社会就不可能对它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从而作为知识体系的近代科学就不可 能产生。
    开展科学研究并使研究成果成为知识体系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这就要求社会有相应的技术与生产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封建生产关系最先(公元14~15世纪)在西欧瓦解,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迫切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同时,也具备了必 须的物质条件。
1.1工场手工业的兴起
 公元14~15世纪,工场手工业在西欧普遍发展起来。工场手工业指的是工场主通过资本把分散的劳动者组合起来为生产同一种产品实行分工协作。 "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 点。"因此,工场手工业的产生与兴起,意味着封建生产关系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萌芽。
1.2各种技术的进步
公元11世纪,西欧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得到较好发展,表现在广泛使用铁犁、用二圃制或三圃制代替原始的耕作制度等。
公元13世纪,西欧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手摇纺车,后来又出现了脚踏纺车;在采矿业中,出现了抽水机和提升机。
公元14世纪,欧洲人学会了用高炉炼铁并采用水力或风力鼓风。
公元14~15世纪,欧洲有了3吨级水力锻锤、压延机和拔丝机。
 特别重要的是,在11~15世纪,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及指南针经过阿拉伯传入西欧,对西欧的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作用。马克思曾指出: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 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①
1.3地理大发现
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提高,使之新生的资产者渴望扩大贸易与寻求资金。《马可波罗游记》中所描述的东方各国神话般的富庶使西欧的资产 者把目光转向东方。因此,15~16世纪,西欧各国开始了远航探险。1497年葡王派达伽马(Vda Gama,约1460~1524)绕过好望角,航行十个月到达印度。1492年,意大利哥伦布(C·Colombo,约1451~1506)发现"新大 陆"(美洲)。1519年麦哲伦(F·Magellan,约1480~1572)完成环球旅行。"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 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使欧洲出现了一个经济扩张与繁荣时期。
2. 社会文化背景
近代科学的诞生,不仅要求一定的经济、物质基础,还要求一定的科学基础及文化气氛,十六七世纪的欧洲,在这方面,也具有较充分的条件。
2.1中世纪后期科学研究的复苏,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作了一定的准备
经过漫长(从5世纪至11世纪)的 "黑暗时代",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到公元12世纪,
中世纪社会从停滞走向复苏,自然科学取得了一定成就:在数学方面,意大利的斐波纳契((Fibonacci,1220年~?))引进了希腊、阿拉 伯和印度的数学知识,著有《算盘书》一书,系统地陈述了怎样解一次、二次确定或不确定方程并深入研究了无理数;法国的奥里斯姆 (Oresme,1320年~1382年)则引入了分数、指数的记法和算法,还用类似坐标变化的几何方法来研究力学运动规律。 在力学方面,牛津的"梅登学院派"与巴黎的"冲力派''分别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某些重要成就;其中,"梅登学院派"得出的"梅登均变速定理"已 接近近代力学中的有关公式, "冲力派"用"倾向于物体自身运动"的观点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概念而接近了惯性原理。在光学方面,格罗塞特及其学生罗·培根 (R.Bacon,1214~1249)研究了反射、折射、聚焦、镜面成像以及光谱颜色等诸多光学问题。
除各个学科研究取得的成就外,在科学方法论方面也有重大进展。在中世纪,整个社会在基督教神权统治之下,学术研究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经院哲学。这个 时期,所谓的探索真理,就是引经据典地复述和阐发圣经中的有关论述、教会制定的信条以及"圣人"(如亚里土多德、柏拉图、奥古斯丁、托马斯等)的 说教。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权威和经典。
中世纪的后期(11世纪~12世纪),已有一些学者对这种经院哲学传统进行质疑与批判,其中最著名的是首次引入"实验科学"一词的罗吉尔·培根。 他强调真理的获得应依靠经验和实验,而不是引经据典。他说:"凡是希望对于在现象背后的真理得到毫不怀疑的欢乐的人,就必须知道如何使自己献身于 实验。"
   在科学方法论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另一学者是格罗塞特(R。Grosseteste,1168~1253),他一方面从柏拉图方面吸取了数学是了解物质世界 的基本锁钥的观点;另一方面从亚里士多德方面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远比柏拉图重视经验)。这样,格罗塞特就在两种学术传统中架起了桥 梁,在13世纪,初步确定了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这对于中世纪后期的科学活动、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产生具有重大作用。
2.2文艺复兴运动为自然科学摆脱神权统治提供了思想武器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成长,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经济利益并从政治上逐渐取代封建统治,需要制造舆论,建立自己的精神武器。
 在十字军东征时期,欧洲人从拜占庭和阿拉伯人那里发现了灿烂的希腊古典文化,从中看到了理性主义、探索精神、民主思想、世俗观念……这些与中世 纪封建社会宣扬的盲目信仰、墨守成规、专制独裁、禁欲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正适合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开展了一场反 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新兴资产阶级当然不是想回到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去,而是在文艺复兴的口号下,为自己的发展开辟思想道路。    文艺复兴运动的 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来对抗以神为中心的封建神权统治,也就是以人权来对抗神权。这为自然科学摆脱基督教神权统治,走向独立发展道路提供 了思想武器。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但丁(Dante,1265~1321),文艺复兴的先驱,其代表作《神曲》以极其广阔的画面,通过对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的 人物的描写,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反映出新时代的新思想—人文主义的曙光。
  彼特拉克(Petrarch1304~1374),意大利诗人,其代表作《歌集》表达出早期人文主义者向往和追求新生活、憎恨教会的情绪。他 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薄伽丘( Boccaccio,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通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中世纪传说的许多故事,对 封建礼教、禁欲主义进行批判与谴责,宣扬人文主义,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
2.3宗教改革削弱了教会的力量
除文艺复兴运动外,新兴资产阶级还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从教会内部掀起了反对教会特权的斗争。宗教改革产生了路德派、加尔文派等新教,动摇了天主 教会的神权统治,改革了政教合一的局面。由于受到文艺复兴运动之影响,较之天主教,新教更重视人的个性及现世生活,放松了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所有 这些,当然有利于学术与文化的发展。
 
2.  基督教在近代科学产生中之作用
早期基督教神学(公元5~11世纪)以德尔图良的蒙昧主义与奥古斯丁的信仰主义为代表,压抑着科学生与的进步。公元12世纪以后,托马斯神学在基 督教神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托马斯神学与科学形成一种复杂的关系,既有负面作用也有正面效应。其中正面效应表现在:按托马斯的"信仰与理性一致性" 原理,托马斯提倡与鼓励科学家用科学去论证上帝的存在及伟大;因此,在不违背宗教教条的前提下,基督教对教育及学术活动是积极提倡、大力支持的。 这表现在兴办学校、创立修会(现代学术团体的前身),建造图书馆及天文台,组织学术著作翻译,开办印刷局等等,从而为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作了一 定准备,下面择要地介绍几个方面。
    3.1兴办学校
    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为了培养自己的神职人员,就非常重视兴办学校。其中,约公元150年,罗马公教学校首先成立,其第一任校长为地质学家、哲学家约斯 廷(Justin,103年~167年)。此后,安第约基公教学校(现叙利亚境内)、亚历山大公教学校(今埃及境内)相继成立。至四五世纪,基督 教学校已遍布罗马帝国各地。
至12世纪,随着工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的兴起,各类大学在西欧各国纷纷建立,其中多是教会所办或经教会批准的,最为著名的有:巴黎大学(1100 年),波伦亚大学(1100年),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帕多亚大学(1222年)、布拉格大学(1348年)、维也 纳大学(1365年)、科隆大学(1388年)、莱比锡大学(1409年)等。
 3.2建立修会(学术团体的先声)
    基督教曾建立过各种隐修会,这些隐修会在保护文化遗产、办学校、普及文化、研究学术、传播科技知识……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有本笃修会、 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成为后来的各种学术团体之前身。
  3.3组织学术著作之翻译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攻陷罗马的时候,罗马帝国西部的学术、图书馆等文化事业遭严重摧毁,但罗马帝国的东部,即拜占庭帝国的学校、图书馆得以保 存下来。因此,在7世纪至10世纪。不少西欧国家的青年到拜占庭接受高等教育。当他们回到西欧各国时,带回了许多古典希腊、阿拉伯及东方古国的学 术著作。到11~13世纪,在西欧掀起了翻译古典学术著作的热潮,中心地点是西班牙的多肋忒,意大利的罗马教会和蒙加山的本笃会修院、英国的牛 津、希腊的君士坦丁堡和地中海的西西里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67页。
2.《西方哲学原著选谈》.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p288
3.钱时惕:《科学从神学统治走向独立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哲学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1990(3)。
4..钱时惕:《神权统治下的中世纪科学》,物理通报,2011(5)。
5.丹皮尔:《科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p29~4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864390100q1k9.html
神权统治下的中世纪科学 (2011-02-22 20:51:54)
 神权统治下的中世纪科学
——科学发展的人文历程漫话之三 
                      钱时惕  (河北大学,保定,071002) 发表于物理通报2011(5)
 
摘要:介绍了在封建神权统治下,中世纪科学从停滞走向复苏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神权统治  中世纪  科学
 
    公元46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社会(西欧的奴隶制)的瓦解,封建社会的开始。从此,欧洲进入了所谓的"中世纪",一般泛指公元5世纪到15世 纪这一历史时期。
    中世纪是一个封建神权统治时期,基督教成为全社会统治思想,"教会教条同时就是
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种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1。②代表基督教进行思想统治的是所谓
基督教神学。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尔图良(Tertullian,约公元160~222年)、奥古斯丁
(Augustine,公元354~430年)及阿奎那·托马斯(A·Thomas,1224~1274年),基督教神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解 释并论证"圣经"(基督教把它说成是上帝的启示)的绝对真理性,批驳各种异端邪说。
1.    早期基督教神学
早期基督教神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尔图良与奥古斯丁。其中,与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德尔图良的蒙昧主义与奥古斯丁的信仰主义。
1.2德尔图良的蒙昧主义
德尔图良生于北非迦太基城一个异教罗马人家庭。约195年入基督教。后一直从事护教方面的写作,是第一个用拉丁语写作的基督教教父,有拉丁教父之 称。他对希腊哲学持强烈批判态度,斥之为异端,推崇信仰,贬低理性。著作有《护教篇》、《论异端无权成立》、《论灵魂》、《论洗礼》、《论基督的 肉体》等。
德尔图良有句名言,典型地反映了蒙昧主义的观点:"此事可信,因为它是荒谬可笑的;此事可靠,因为它是不可能的;我相信它,正因为它是荒谬 的。"2
1.2奥古斯丁的信仰主义
奥古斯丁生于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镇(现位于阿尔及利亚)。幼年时曾从母亲加入基督教。395年升任主教。在任职期间,他以极大的精 力从事著述、讲经布道、组织修会、反驳异端异教。 奥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堪称神学百科全书。在这些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忏悔 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是其代表作,包含不少哲学论述。
奥古斯丁主张绝对信仰,奥古斯丁说:"如果要明白,就应该相信;因为除非你们相信,你们就不能明白"3。
在上述蒙昧主义与信仰主义的统治下,哲学、科学都成为"神学的婢女",科学与整个社会发展极其缓慢,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2.    后期的托马斯神学
2.1古希腊的灿烂文化的重新发现及引起的变化
11世纪之后,西欧手工业、商业有了一定发展,随着城市的形成与繁荣,一批大学出现,而历时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使西欧人重新发现古希腊的 灿烂文化并形成翻译与学习古代希腊学术著作的高潮。从此以后,情况有一定好转。
  本来,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是按奥古斯丁的观点来解释基督教信仰: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万物,物质世界是依附上帝的;上帝赋予人以灵魂,人们的知识,全靠上帝在 人的灵魂中的光照或启示。但新发现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例如《物理学》、《形而上学》等),把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上帝只是物质运动的初因,而 且,不承认灵魂不朽。新发现的亚里士多德学说,给沉寂的经院哲学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经过激烈的斗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终被教会所接受(1231 年)。
支持与反对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激烈斗争,培育、造就了后来被基督教教会推崇为"圣徒"(1323年)、"天使博士"(1563年)的著名神学家阿奎 那·托马斯。托马斯.阿奎那生于意大利的洛卡塞卡堡,该城堡是阿奎那家族的领地。阿奎那家族是伦巴底望族,与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保持着密切关 系。托马斯5岁时被父母送到著名的卡西诺修道院当修童;1239年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学习;1244年加入多米尼克会;1248年在大阿尔伯在科隆 开设的大学继续学习,大阿尔伯是亚里士多德学说坚定的支持者,这对托马斯影响很大;托马斯1252年进入巴黎大学神学院学习;1256年9月在教 皇的卫兵的护卫下取得学位,从此登上讲坛。托马斯把亚里士多德学说与基督教思想结合起来,开辟了基督教神学发展的新道路。
2.2托马斯的"信仰与理性一致性"原理
 托马斯神学与中世纪前期占统治地位的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神学的不同之处在于: 托马斯认为信仰与理性是一致的,托马斯说:"人的理性通过受造物上升到认识上帝,而信仰则相反,使我们通过上帝的启示(指"圣经"——引者)去认识上帝。 前者是上升法,后者是下降法,但二者是同一的。无论是超越理性而获得信仰,或者通过理性获得对上帝的认识,殊途同归"4。正由于"启示真理(信 仰)"与"自然真理(理性)"的一致性,所以,托马斯主张用理性来论证信仰。托马斯通过"不动的推动者"、" 最终因"、" 自身必然性"、" 事物等级"、" 目的因"五个方面对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作。
托马斯的这种神学,使科学与宗教在中世纪后期形成一种特殊的关系:
一方面,基督教神学鼓励科学家用科学去论证上帝的存在及伟大,这对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支持与鼓励,也给科学活动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哥白尼、伽 利略、波义耳、牛顿等许多大科学家正是为了"用科学去论证上帝的存在及伟大"而献身科学事业的。
  另一方面,基督教神学规定科学必须服从神学,凡与圣经或神学推崇的学说(如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托勒密的地心说、盖仑的医学等)相背的观点都被斥为异端邪 说,这当然对科学活动设置了种种障碍。因此,在一定条件下,科学与宗教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
3.中世纪的科学:近代科学的"潜在"阶段
    古代的希腊、罗马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在科学方面,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欧几里得的几何体系、毕达哥拉斯的数学、阿基米德的物理学、托勒密的宇宙模 型……等等。但是,当野蛮民族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时,古代希腊、罗马的学术传统被一扫而光。从5世纪至11世纪,整个欧洲在科学上发展极其缓 慢,称之为"黑暗时代"。
3.1 拜占庭与阿拉伯人在中世纪的作用
    当西欧处于"黑暗时代",希腊、罗马的学术著作与传统,在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存与继续。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今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一带)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时依然存在了下来,未遭到野蛮民族的文化扫荡,因此,君士坦丁 堡(拜占庭帝国首都)始终保持着希腊科学中心地位(直至1453年土耳其人占领)。拜占庭的学者们虽然自身在科学上没有什么创造,但相当一部分希 腊、罗马的学术著作在这里被保存下来,有些,还经过收集、整理、做了注释。
    公元七世纪到十一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成为联系欧、亚、非的中心地带。阿拉伯人吸收东西方的古典文明,不仅大量翻译古代希腊著作,传播中国的 技术发明,而且,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哲学方面有杰出的贡献,产生了著名数学家花拉子谟(Al-khowarizmi,。780年~850 年)、医学家阿维森纳(Avicenna,980年~1037年)等。
3.2 12世纪学者的"自然"概念
    至 1l世纪,西欧的农业、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城市也逐渐兴起,相应的,也就产生了对新思想文化之追求。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共八次,至1291年 结束),使西欧人发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 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5从此,在西欧掀起了翻译与学习希腊学术著作的高潮。
    到12世纪,近代科学的曙光开始在欧洲的地平线上闪现。其中,法国的沙尔特教堂学院起了重要作用。这个学院成为当时文化活动中心,那个时代的一些重要科学 家都出自这个学院或与这个学院有密切联系,例如欧氏《几何原本》的最早译者阿德拉尔(Adelard)、《宇宙的哲学》之作者威廉 (Willian,1080年~1 145年)以及塞利(Thierry,1128年~1202年,曾任该院院长)。12世纪的这些学者对于近代科学产生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们对于"自然"概念 之阐述。本来,在柏拉图、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已经表达过一种有秩序的、人格化的"自然"概念。塞利等人重新论述并发展了这种"自然"概念。在他们 看来,自然是上帝创造的,它受命于上帝并代替上帝照料和引导世界发展,自然统治万物,给万物以规律,"自然拥有内在的创造性能量,并根据内在的法 和它们自身的模式展开",因此,"对自然的探究是人类心灵的一项有价值的课目"6。此外,这些学者还强调用数学把握"自然"的重要性,因为上帝给 予了自然中的事物可测量的性质。
3.3 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初步确立
1150年开始,亚里士多德学术著作开始从阿拉伯文和希腊文译成拉丁文,至127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几乎全部译成了拉丁文。亚里士多德学 说比之原来作为基督教教父哲学基础的柏拉图主义有着许多新颖的思想与内容,因此,在13世纪的欧洲,亚里士多德主义开始兴起。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与科学家罗吉尔·培根(Roger Bacon,公元1214~1249年)对经院哲学脱离实际的传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强调依靠经验与实际获取知识的重要性,首次引入"实验科学"一词。除 此之外,罗吉尔·培根还具体进行了有关天文、历法、力学、光学、炼金术之研究。
    在科学领域,牛津大学第一任校长格罗塞特(Grosseteste.1168年~1253年)是一位潜心研究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著名学者,他撰写过亚里士多 德《分析后篇》和《物理学》二书的注释。《分析后篇》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科学哲学著作,特别是对科学方法论有许多精辟见解。格罗塞特肯定了亚里 士多德关于科学研究的归纳一演绎模式,同时,强调通过"分解"归纳出的原理要进一步接受经验检验,这是亚里士多德原来著作中所没有的。我们知道, 实验检验对于科学理论的真正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格罗塞特在这个问题上对于亚里士多德归纳一演绎模式之补充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格罗塞特的特点在于,不仅推崇亚里士多德学说,而且,也注意从柏拉图主义中吸取营养。格罗塞特在柏拉图主义(把光看成神的恩典)的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一种 "光的形而上学",并强调运用数学(重视数学是柏拉图思想的一个特色)来研究光的活动。
    由于格罗塞特一方面从柏拉图方面吸取了数学是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锁钥的观点;另一方面从亚里士多德方面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远比柏拉图重视经 验)。就这样,格罗塞特在两种学术传统中架起了桥梁,在13世纪,初步确定了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7。这对于中世纪后期的科学活动、 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产生都具有重大作用。过去的科学史家对此一直重视不够,这是应该予以澄清的。
3.4 中世纪科学成就
    自12世纪以来,古代希腊的科学思想以及中世纪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在欧洲日益传播,使之沉寂了很长时期的欧洲大地又活跃了起来,并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开展 着研究。
    在数学方面,意大利的斐波纳契(Fibonacci,1220年~?)引进了希腊、阿拉伯和印度的数学知识,著有《算盘书》一书,他系统地陈述了怎样解一 次、二次确定或不确定方程,并深入研究了无理数;法国的奥里斯姆(Oresme,1320年~1382年)则引入了分数、指数的记法和算法,还用 类似坐标变化的几何方法来研究力学运动规律。
 在光学方面,格罗塞特及其学生罗·培根研究了反射、折射、聚焦、镜面成像以及光谱颜色等诸多光学问题。
    在力学方面,牛津的"梅登学院派"与巴黎的"冲力派''分别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某些重要成就。
    14世纪的梅登学院派,重视对性质作量化之研究,他们不仅把光的亮度、物体的热度等进行量化,而且,还极端地把爱恨之类的性质也试图量化。该学派在定量研 究力学运动性质时得出所谓"梅登均变速定理",已接近近代力学中的有关公式。
    巴黎"冲力派"的工作就更具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地上的无生命物体必须受到与物体相接触的推动力才能运动;而"冲力派"反对这 种观点,用"倾向于物体自身运动"的观点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概念而接近了惯性原理8。"冲力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巴黎大学校长布里丹 (Buridan,1300年~1385年),他在一部评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著作中,用冲力理论解释了抛体物体和自由落体运动,并且还用冲 力理论统一解释天体运动,无视亚里士多德关于天上运动与地上运动存在原则差别之观点。由于当时教会对亚里士多德非常推崇,因此,在那种历史条件 下,对亚里士多德物理运动观点的批判,也就冲击着基督教神学的权威。在这一方面,巴黎"冲力派"的工作远走在哥白尼前面。
应该承认,冲力派的观点并没有完全跳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范畴,本身也包含着不少矛盾并带有神秘色彩,但它确实起到了突破亚里士多德物理运动的传统 观点、为伽利略、牛顿力学之建立开辟道路之作用。
此外,意大利伟大画家达·芬奇(da Finci,1452~1519年)结合艺术创作对力学、光学、解剖学、生物学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总之,中世纪的科学是近代科学的"潜在"阶段,其中,中世纪后期科学研究的复苏,为近代自然科学革命作了一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00页。
2.转引自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304页。
3.《奥古斯丁选集》,东南亚神学教育基金会,基督教辅桥出版社,1962年,第2页。
4.Tomas Aquinas:Summa Contra Gentiles,London,1975,book4,p 39.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
6.Thomas Goldstein:Dawn of Modern Science,Boston,1980,p69
7.参见A·C·Crombie:Quantification in Medieval:Physics,Isis,52(1961)
143;R·C·Dales:R·Grosseteste,s Scientific Works,Isis,52(1961)381.
8参见A.Franklin:Principle of Inertia in the Middle Ages,Am.J.Phys.,44(1976)52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864390100q1k8.html
近代科学的摇篮——古希腊科学及其辉煌的社会历史背景
 ——科学发展的人文历程漫话之二 
                      钱时惕  (河北大学,保定,071002) 发表于物理通报2011(4)

摘要:介绍了近代科学的摇篮——古希腊科学及其成就,论述了它的特点:自然哲学形态,分析了古希腊科学辉煌的社会历史背景。
关键词:近代科学的摇篮  古希腊科学  社会历史背景
 
1.古代希腊科学及其成就
约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分工,少数人有条件从事文化学术工作。在这个阶段,世 界各地形成了几个文明中心:尼罗河下游的古埃及、幼发拉低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和黄河流域的中国。它们在天文 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以及建筑、水利、冶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但古代科学的典范则是在古希腊产生的。从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希腊开始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公元前8世纪,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组 成一个小王国)在希腊兴起。这种带有一定民主气氛的城邦制度给文化及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再加上地理、经济条件的支持,使之公元 前6世纪~公元146年,古希腊进入文化的鼎盛时期,成为后来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在文化学术发展的大背景下,古代科学也在希腊得以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的"摇篮",其中包括: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公元前 490~430年)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的元素说,留基伯(Leucippes,公元前 500~430年)及德谟克利特(Demokritus,公元前460~370年)的原子学说,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 584~497年)学派关于数学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330~275年)的几何体系,阿基米德 (Archimedes,公元前287~212年)的静力学,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公元前310~230年)与托勒密 (Ptolemaeus,约公元90年~168年)等的天文学,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37年)及盖仑 (Galen,公元前120~200年)等的医学等等。
 
1.1留基伯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
留基伯首先提出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 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是留基伯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学说,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 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1.2        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学的研究 
   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有:毕达哥拉斯定理(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边长的平方)及无理数的发现。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而构成和谐的秩序;由此他们提出了"美是和谐"的 观点,认为音乐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轻重不同的音调按照一定的数量上的比例组成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体的运行秩序也是一种和谐,各个星球保持着和谐的距离,沿着各自的轨道,以严格固定的速度运行,产生各种和谐的音调和旋律, 即所谓"诸天音乐"或"天体音乐"。   
    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的重要性及数是万物的本原的思想在西方科学界有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1.3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贯穿着他的目的论思想。他把自然界的运动划分为自然运动与强制运动两种类型。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宇宙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层次结构,在这种宇宙之中,各种物体都具有其固有位置。物体如果处于固有位置,它将保持静止状态,只有受到外 力时,才移动其位置。一旦外力消失,这种物体将朝着固有位置作返回运动。这样的运动叫做自然运动。重物下落、炊烟上升均属自然运动。
   非自然运动、或在外力不断作用下的运动,被之为强迫运动。物体上抛、球在地面上滚动均属强迫运动。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或天文学)的另一特点,就是强调天与地的严格区别。天地以月球为界。月球之上的天,是摆脱了一切变化的完美无缺的世界,天体的自然运动 描绘出完整的圆形;月球之下的地,万物皆变,生灭不息,分自然运动与强迫运动两种,地上的自然运动走的是直线(如重物下落)。地上的世界由水、 土、火、气四种元素组成,而天上的世界由有灵魂的第五种元素所构成。
 
1.4 欧几里得的几何体系
《几何原本》是一部集前人思想和欧几里得个人创造性于一体的不朽之作。传到今天的欧几里得著作并不多,然而我们却可以从这部书详细的写作笔调中, 看出他真实的思想底蕴。
全书共分13卷。书中包含了5条"公理"、5条"公设"、23个定义和467个命题。在每一卷内容当中,欧几里得都采用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叙述方 式,即先提出公理、公设和定义,然后再由简到繁地证明它们。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紧凑和明快。而在整部书的内容安排上,也同样贯彻了他的这种独具 匠心的安排。它由浅到深,从简至繁,先后论述了直边形、圆、比例论、相似形、数、立体几何以及穷竭法等内容。其中有关穷竭法的讨论,成为近代微积 分思想的来源。仅仅从这些卷帙的内容安排上,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书已经基本囊括了几何学从公元前7世纪的古埃及,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欧几里 得生活时期——前后总共400多年的数学发展历史。
欧几里得的几何体系成为公理化方法的一个典范,对人才培养与科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5古希腊的天文学
希腊在天文学上成绩巨大,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它的理论性最强,体系也最为完整、科学,方法上也达到了古代的高峰,它的影响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天文学家有:
被誉为"希腊化时代的哥白尼"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第一个尝试测量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并正确提出地球的面积小于太阳,他天才地提出太阳中心 说,认识到地球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并进行自转。
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公元前275-195):在历史上第一个用正确的数学方法准确测出地球周长和直径,用经纬网绘制地图,最 早把物理学的原理与数学方法相结合,创立了数理地理学。
   作为"方位天文学之父"希帕库斯(Hipparchus,公元前190-125):发明了"天文数"概念,发现了岁差现象,编造了西方历史上第一个记载恒 星的星表,并测定了上千座恒星并划亮度,算出月球直径及其与地球距离的近似值。
   后世最负名望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地球中心说,主张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环绕地球运行。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 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代表古希腊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顶峰。托勒密的名著《天文 学大成》,在欧洲天文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古代希腊科学的自然哲学形态
古代希腊的科学多数以自然哲学形态出现,它的特点在于:
 2.1经验的直观性
古代希腊科学的基础主要是直观的经验,这些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眼、耳、鼻、皮肤等)直接感受所取得的经验事实不是在纯化的、可控条件下取得的,因 此,比较表面、肤浅、模糊、不准确。当然,也有少数是通过实验取得一些数据的、如阿基米德的静力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实证科学的水平。值得 特别提及的是在图形(土地、房屋等)测量方面取得了一些比较精确的经验事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欧几里得几何,成为古代希腊科学最杰出的知识体系, 对后世科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2理论的思辩性
 古代希腊科学由于其经验基础的直观性,所用概念及语言一般未经分解或分析,理论依靠猜测及思辩来编织,并受到各种宗教、神话、巫术不同程度的影 响,因而,其理论体系多数显得笼统、朦胧、粗糙、含混、未能从哲学形态中分离出来。
 2.3逻辑的渗透性
古代希腊科学因受到毕达哥拉斯-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数学重要性及亚里士多德逻辑法则的影响,因此,在希腊各种科 学中都包含着理性成份及逻辑形式。这是古代希腊科学能成为近代科学摇篮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由于古代科学的自然哲学形态,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坚持从自然界总体联系和运动中去认识世界,因而,包含着对自然界本质及规 律的某些天才预言及闪光的思想。
 所以,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想要追溯自己今天的 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①1梅     
 
3、古代希腊科学辉煌的社会历史背景
 
 古代希腊之所以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灿烂的古典文化并成为近代科学的源头,是与古希腊当时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制度有密切关系的。
 
3.1地理条件
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各岛屿和小亚细亚半岛沿海地带。从地理上来说(如图),古希腊地处欧洲南部爱琴海地带,陆与海上来往非常频繁,当 一个城邦的移民过多或人口繁殖太快时,部分人就乘船去开辟新的领地,因此,不同民族杂居现象比较普遍,这样就使古希腊的城邦成为一种开放的社会。 同时,大海高深莫测,风云多变,也容易启发人们的联想、猜想、幻想的习惯或能力并养成深思、勇敢、机敏的品格。
 
3.2历史条件
   据考古发掘,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希腊的克里特岛已进入青铜时代,产生过米诺斯文化。在公元前2250年至公元前1200年间,克里特岛是希腊海上中 心,其人种与埃及同,文化受到埃及的重要影响。从公元前13世纪起,希腊土地上发生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希腊人很早就有海上贸易、劫掠、征伐的历 史,荷马史诗对此有生动的描写。
   当希腊开始崛起时,它的四周(埃及、巴比伦、地中海沿岸)已经有了比它更早或更发达的文化,因此,希腊自己没有强大的文化传统,易于吸收外来文化之影响并 成为各种文化的"杂交"地。
 
3.3经济状况
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希腊开始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至公元前8世纪,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组成一个小国)在希腊兴起,至公 元前6至5世纪这种城邦在希腊本土、爱琴海诸岛以及小亚细亚沿岸星罗棋布达二百多个。
古希腊地域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各城邦经贸往来频繁,工(手工)商业较为发达,为从事科学、艺术、学术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4社会制度
古希腊的社会制度是城邦制度,他有二个特点2:一是坚持独立主权,各城邦虽不时地结成联盟,但从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二是实行直接民主制,享有 政治权利的公民(当然不包括奴隶)的多数决议具有最高权威。城间通过文化或贸易交流进行联系,如四年一次的奥林匹克赛会及共同的神庙(如德尔斐神 庙)集会。
希腊的城邦制度,为知识阶层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都保持他独立的地位,并非从开始就约束于家长制那种自然的伦理下"并 "通过个性的多样化差异和对多种多样化差异的扬弃"3形成了希腊精神的特征:追求真理与美。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p386。
2.顾准,《希腊城邮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p12~16。
3.黒格尔,《历史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p270。
4.丹皮尔:《科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p29~40。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864390100q1k7.html
 人类早期文明与科学起源
                    ——科学发展的人文历程漫话之一            
 
钱时惕  (河北大学,保定,071002) 发表于物理通报2011(3)
 
摘要:描述了宇宙演化中的人类早期文明,原始人类的思维特点、原始人类的观念及活动("万物有灵"、巫术及神话)及科学在充斥神秘、 荒诞的气氛中的起源。
关键词:原始人类  "万物有灵"  巫术  神话 科学起源。
 
1.宇宙演化中的人类早期文明
 
1.1从宇宙大爆炸到地球形成
按现代科学,约在150亿年前发生了宇宙大爆炸。在宇宙大爆炸起始的 秒阶段,温度可达1031K,宇宙在这一阶段,充满着各种灼热的粒子与反粒子。至 秒,宇宙膨胀使温度下降到 K,各种粒子的相互碰撞、相互转化处于平衡之中。例如,电子与正电子相互碰撞湮灭成一对γ光子,γ光子反过来可转变为电子、正电子对。至1秒钟的时候,温 度降低到 K。此时,相互转化的平衡终止,中子已不能保持自由存在,或者发生衰变,或者与质子结合为氘、氚、氦等元素。至30分钟左右,氦核形成,温度降低到约1亿 度。
 在上述高温阶段,宇宙中光子的数目大大超过物质(指具有静止质量的粒子)的成分( :1)。但是在膨胀的宇宙中,辐射的密度比物质的密度衰减得快。约经过2×105年,温度降至4000K,物质密度与辐射密度基本相等。物质和辐射相比占 较大优势。宇宙在膨胀过程中,形成弥散的气状物质,由于引力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弥散的尘埃会逐渐集中并发展成星云,再进一步收缩为星系 (101亿年前银河系形成)、恒星(47亿年前太阳系形成)、行星(45亿年前地球形成),以至所有的化学元素和分子等逐步形成,最后,在适当条 件,导致地球上生命的出现(37亿年前)。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不停下降,但残余辐射应保留在宇宙空间之中,直至今日。这就是所谓3K微波背景辐 射。
 
1.2从地球形成到人类的出现及进化
地球形成(45亿年前)以后,经历生命的产生(37亿年前)、细菌的出现(35亿年前)、微生物的繁殖(25亿年前)、真核生物生成(19亿年 前)、蠕虫产出(6亿5千8百万年前)、脊椎动物出现(5亿3千4百万年前)、 植物开始在陆地上繁殖(4亿9千3百万年前)、原始人类产生(8千2百万年前) 到早期猿人出现(300万年前),开始了人类的进化。
(1)早期猿人
早期猿人生活于距今约250万年~180万年,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其基本特点是能够直立行走,并能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脑容量亦较大。目前归 属这一类的有奥杜威的"能人",还有以肯尼亚1470号头骨命名的鲁道夫人。
(2)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生活于距今约180万年~50万年,是人类发展的第二阶段,基本特点是能够能两足直立行走,能制造较进步的工具。晚期猿人化石分布于亚、 非、欧洲许多地点。其中,北京猿人(周口店)是其中的典型,他们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晚上返回山洞,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 加上手势交谈,成为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3)早期智人
  早期智人生活于距今约30万年~3万年,是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 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70多处发现。我国的大荔人、金牛山人、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是早期智人的典型代 表。早期智人的生活进入了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猿人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已能有意识地加工制造,不仅会保存天然火,还学会了人工取火。从利 用自然火并保存火种不灭,到学会人工取火,这是原始人类能力的一大进步与飞跃,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
(4)晚期智人
晚期智人生活于距今约1~4万年前,是人类发展的第四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除有某些原始性之外,基本上和现代人相似。在晚期智人阶段,制造工具的 技术更加多样化和专门化。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以狩猎为主。狩猎工具有重大改进。人类除了居住洞穴,还建造人工住所。埋葬 死者的习俗更隆重,为死者穿着衣服,佩戴装饰品。艺术有很大发展,主要有雕像和洞穴壁画。当时的社会,男女已有明确分工,男人打猎捕鱼,女人采集 和管理氏族的内部事务。由于还实行群婚制,所以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是氏族的中心。
约到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从狩猎者和捕鱼者转变到农耕者、从游荡的生活转变到定居生活的变迁。约在公元7000年前,在西亚美索不 达米亚周围,人类开始种植小麦、大麦;公元前5000年~4000年,在亚洲东部或南部,种植谷子和水稻。
以上几个阶段的人类,过着原始公社的生活,我们称为原始人。这种原始人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抗拒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小,各种自然现象对他们来 说都具有神秘莫测的性质。
 
2.原始人类的思维特点
   据推测,原始人的脑远没有现代人的脑发达。例如,北京人(距今50万年)的脑量为1059毫升,而现代人的平均脑量为]400毫升。从北京人的身体结构看 出,他们牙齿粗壮、嘴巴前伸,没有下颏,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频繁地改变音节、语言能力低下,思维也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发达。远古时代人是如何思 维的?仅从考古学的材料很难做出确切的结论。不过,通过目前散居在世界各地过着原始人生活的少数民族部落,可以了解(并推测远古时代的智人)原始 人思维的特点。在这方面,列维一布留尔(Levy.bruhl,1875年~1930年)做出了重大贡献。列维一布留尔是法国社会学家,他曾长期 深入到澳大利亚土著居民、菲吉人、安达曼群岛土著居民生活中。这些土著居民还不知道金属,他们相当于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或新石器时代,因此,可以称 之为"原始人"(与历史上的智人阶段相当)。按列维一布留尔对原始人思维的观察与研究1,在原始人那里,一切都是感性具的,例如,在埃维人那里, 关于"走"有几十种之多的描绘:瘸着走、歪着头走、挺着肚子走、跑步走、慢步走……等等,但没有单独存在的一般的"走"这个概念。原始人思维的另 一特征是它的"原逻辑性",即原始人思维是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思维。在他们那里,感性具体的东西里都有一种神秘的看不见的 力量和生命渗透在其中并且相互作用着。这一点,从各原始部落广泛流行图腾崇拜可以得到说明。例如阿龙塔人在举行成年礼仪时,把一种叫"珠灵卡"的 东西(一个椭圆形的木块或石块、装饰着神秘的图案)迎出来,那掌握珠灵卡的人不停地用手抚它,同时,讲述古老的故事,在这种时候,"珠灵卡"根本 不是一个木块或石块,而变成了有生命、有情感与人能够沟通的东西,从中体现出种种的互渗关系。因为,人们本来就认为自己同图腾、同祖先是同一的, 每个人都是图腾和祖先的化身。这种思维方式持续了许多年代。
 
3.原始人类的观念及活动:"万物有灵"、巫术及神话
 
 原始人思维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感性具体性及原逻辑性(互渗性),在他们那里,许多观念相互渗透而处于混沌之中。
  3.1"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宗教观念的萌芽与理性的最初萌动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Tylor 1832年~1917年),一生曾多次前往北美和中美洲进行人类学考察和研究。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对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 发展的探讨》,引起西方学术界巨大反响。
    泰勒认为,原始人通过对死亡、生病、恍惚、幻觉、尤其是睡梦等的思考产生了"灵魂"的观念。泰勒指出,原始人经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是什么使活的 躯体与死的躯体区别开来?是什么引起醒、睡、疾病和死亡?第二,做梦和幻想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什么东西?"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古代野蛮人的 哲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两样东西属于自己,这就是生命和幻影。生命和幻影显然同身体有密切的联系。生命使身体感觉、思想和活动;幻影则是身体的肖像 或第二个自己。而且二者都被看成是可以同肉体分离的东西:生命能够离开肉体,使肉体失去感觉或死亡;幻影可以离开身体并在其他地方再现。"在此基 础上,原始人进一步设想:"生命和幻影既然都属于身体,它们为什么不可以彼此属于对方?为什么只显现一个灵魂或相同的灵魂?于是生命和幻影就被统 一起来,结果便产生了著名的概念:幻影灵魂或鬼魂。"2由于在原始人那里,人与自然界是交感的,互渗的,因此,人的"灵魂"概念很自然就引申到其 他生物及非生物,就产生了"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的产生是宗教观念最初的萌芽(至少是多种可能性中之一种),同时,也是原始人的思维从感性具体向一般抽象的一次尝试与探索,因此,是理性的最 初萌动。在"万物有灵论"的产生过程中,科学的,哲学的,心理的,宗教的……等等观念在一种混沌中共生,这大概是"原始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一 切事物起始(例如按现代科学的理解,宇宙也是从混沌中产生)的特点。
3.2巫术:控制、驾驭自然的一种虚幻尝试
    按照"万物有灵论",在原始人心目中,存在着二类世界:可见世界与不可见世界,或世俗世界与神灵世界;这二类世界存在着一定联系,有着交感作用。
    巫术指一类广泛存在着的复杂现象,诸如占卜吉凶、预言祸福、赶鬼治病、呼风唤雨……等等,总之,是试图通过对不可见世界(或神灵世界)之交感作用而在可见 世界达到某种目的(防止灾害、驱逐病魔……等)的一类活动。我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就是一种巫术。巫术作为一种活动,常常采用象征性的歌 舞形式并使用某些被认为具有魔力的实物和咒语,因而,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 1884年~1942年)曾在梅兰内西亚等地考察巫术、科学、宗教、神话之关系。他发现:"土人没有作芋园而不用巫术的。可是有几种重要的耕作,如养椰 子、培植香蕉、檬果与'面包果'等,并没有巫术。渔业……有的有发展很高的巫术。如打鲨鱼的危险活动,追不可必得的'迦拉拉'或'脱鸟兰'等工作 都充满了巫术,可是用毒获鱼是同样重要但比较容易比较可靠的办法,便什么巫术也没有。造独木舟,因有技术上的困难,需要有组织的劳动,预备的又是 永远危险的事业,所以仪式是复杂的,与工作深切地联在一起,而认为绝对不可缺少。造房子,在技术上是同样困难的工作,但却没有危险,又没有偶然 性,也就没有造独木舟所需要那种复杂的合作,所以任何巫术也没有……。"通过对诸多现象的考察,马林诺夫斯基得出结论说:"凡是有偶然性的地方, 凡是希望与恐惧之间的情感作用范围很广的地方,我们就见到巫术。凡是事业一定、可靠,且为理智的方法与技术的过程所支配的地方,我们就见不到巫 术。"3
    然而,有一点值得注意,对人类来说可靠的经验与知识并非天赐的,而是从莫名的、神秘的、甚至危险的种种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因此,如果说,"万物有灵"是原始人的一种观念,而巫术则是原始人在"万物有灵"基础上的一种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巫术),基本上或主要发生在理智和 经验不可捉摸的事情上,例如,战争、恋爱、疾病、气候等等,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巫术是原始人在他们生活的条件下,试图控制、驾驭当时的经验与 智尚不了解的那一部分自然现象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只是一种虚幻的尝试,注定要失败。因为它试图通过对不可见世界(或神灵世界)之交感作用而在可 见世界达到某种目的,而所谓的不可见世界或神灵世当然要尝试各种方式,包括吃药、推拿等。慢慢地,真正的医术就会与巫术分开,医学也就从此产生。 又如,原始社会或古代社会认为人类命运与日月星辰的活动相关,故占星术颇为流行,这种占星术(巫术)与天文观察又联系在一起,天文学也就从天文观 察中而兴起。再如,古代的炼丹术也可以归结为一种巫术,但在炼丹过程中会积累起化学知识,真正的化学则是从炼丹术中脱胎而诞生的。
3.3神话:对自然现象的原始解释
    世界上各个不同的民族,有着各种各样神奇、美丽的古代传
说,谓之神话。这些神话中的人物,多具有超人间的力量,因此,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或宗教因素;但在另一方面,应特别引起注意:不同民族的神话尽管 形态各异,但从大的方面来说,却有着相似的主题。德国学者兰茨科维斯基曾把古代神话归结为以下九类:①关于神的生成的神话;②关于宇宙生成的神 话;③关于人类生成的神话;④关于人类原初状态的神话,人世秩序之起始;⑤关于变化的神话,诸如原初乐园的得失、神人之间的分裂、洪水灾祸的应变 等;⑥关于多产的神话,诸如人及生物的生生灭灭;⑦关于相互对立的神话,包括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生与死等等的抗争;⑧关于救赎的神话,阐释人的 软弱、无能以及神灵对人的解救;⑨关于末世的神话,探讨世界和人类的去向、归宿等。
    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神话会大同小异呢?这说明神话曲折地反映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成果,或者说,它们是人类"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 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神话作为一种原始的想像,是原始人力图在早期的概念框架内解释各种神秘的、使人畏惧的、令人恐怖的以及奇妙的事物的尝 试,它是"原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解释的原型。"
 
4.科学起源:科学观念在充斥神秘、 荒诞的气氛中逐渐形成
 
 如上所述,在原始人那里,一开始什么都混沌一团。只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才逐渐学会了区分人与自然、人与人、物与物,并使感性表现思维 逐渐带上抽象的成分。在学会了对事物进行区分的基础上,人们才开始试图对各种现象做出有联系性的描述并猜测它们彼此之关系或现象相互联系的原因。
原始人对各种事物的猜测只能以人的感性经验为基础,那些人们感觉得到而又比较确定的现象联系作为知识积累下来就逐渐发展为科学,那些人们感觉得到 但说明不了或变幻不定的现象(如雷鸣、闪光、干旱、洪水……等)则被神秘化(例如设想为拟人化的神等)而发展为宗教。在人类早期文明时期,对于原 始人来说,绝大多数的现象是人们感觉得到但说明不了或变幻不定的,因此,在这个时期,宗教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科学知识只能在充斥着神 秘的、荒诞的种种宗教观念之中逐渐积累、成长。正如科学史学家丹皮尔所指出:"科学并不是在一片广阔而有益的草原上发芽成长的,而是在一片有害的 丛林——巫术和迷信的丛林——中发芽成长的。"4
 
主要参考文献
1.列维一布留尔:《原始思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0~50页。
2.Tylor,Primitive Culture,Research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Philosophy。Religion。Language。Art and Custom。1889,p428~429
3.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1~122页
4.丹皮尔:《科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第29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864390100q1k4.html
哲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概括与抽象
                                     ----科学与人文漫话之十七
                         钱时惕  (河北大学,保定,071002) 发表于物理通报2011(2)

摘要:以决定论问题为例,讨论了哲学如何对具体科学进行抽象与概括;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说明二者的长短互补。
关键词: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 概括与抽象  长短互补
 
1.    什么是哲学
哲学(philosophy)最早出现在希腊文中,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 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一词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 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  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代表。而实际上在之前的《易经》当中,已经开始讨论哲学问题。 
  古代哲学家通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研究,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分别是:有关世界的本质的问题;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世界的本质的问题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问题。以上三类问题分别对应本体论,认识论及伦理学;现代哲学就是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中各种 最基本的关系及问题,如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认识与真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宇宙、时空、因果性、规律性、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主体与客体、 伦理、信仰等。
2. 哲学如何对具体科学进行抽象与概括
  具体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通过研究,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现象与规律。哲学则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 维科学)的基础上,对各别具体领域中事物的特性与规律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下面,我们以决定论问题为例来说明 哲学如何对具体科学进行抽象、概括和升华。
2.1从牛顿力学升华为拉普拉斯决定论
物理学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牛顿三大定律。其中牛顿第二定律为:                      f=ma
当給定物体的初始条件(状态),通过解微分方程,就可以求出物体今后任何时间的状态。
哲学通过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分析认为: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当給定物体的初始条件(状态),又知道物体受的力,就可以求出物体今后任何时间的状 态,说明机械运动是严格遵守因果律的。其中,物体的初始条状态及物体受的力是因,今后任何时间的状态为果。机械运动严格遵守因果律,被称为机械决 定论。这种机械决定论后来被拉普拉斯推广到整个自然界,则称为拉普拉斯决定论。按拉普拉斯的说法:"设想有一'智神' (intelligence),他知道一定时刻支配自然界所有的力,以及自然界的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那末,就可以用一个公式概括宇宙中最大 的物体的运动和最小的原子运动。对"智神"来说没有任何东西不能被确切地知道,它对末来的东西如同对于过去的东西一样了如指掌"。正是根据这种思 想,拉普拉斯才敢于在他的著作《天体力学》一书中删除了通常著作中都必须提到的"上帝",当他把该书呈献给拿破仑(Napoleon)皇帝,拿破 仑问他,在他的书中为什么没有上帝?拉普拉斯回答说:"陛下,我不需要这种假说!"因为在拉普拉斯看来,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方程式决定了,在这里没 有上帝的地位与作用。
2.2从量子力学升华为统计决定论
当物理学的研究进入微观领域,发现牛顿定律失效了。微观物体运动遵守薛定锷方程
薛定锷方程告诉我们,当体系的某一时刻的状态被知道时,可以根据运动方程预言它的未来和过去任意时刻的状态。哲学分析认为:就这一点来说,薛定锷 方程与牛顿第二定律的性质是相同的,都反映了物质世界的因果律;但是,薛定锷方程中的状态函数,反映的是一种几率状态,只对统计而言是确定的,因 此,哲学上,称为统计决定论。
2.3从社会发展研究升华为历史决定论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研究中人们发现: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走向:人类文明开始 (火的应用)、原始文明(狩猎时代、石器时代)、农业文明(铜器-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机器时代)、信息文明(知识时代)……。
社会制度发展的走向: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大同社会)……。
对这种走向的抽象与概括形成了历史决定论,主要观点包括:
①社会发展存在规律。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层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
③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亿万人民群众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这是由于:其一,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人的因素第一,也就是说,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终力量;其二, 亿万人民群众的要求与实践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层与上层建筑)变革的基本力量。
 由上述可见,哲学上的决定论观点是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中概括与抽象出来的。
 
3.哲学随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哲学则随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下面,以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予以说明。
   唯物主义共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每一种形态的唯物主义都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3.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产生于公元前6~8世纪,那时虽然已有了天文学、气象学、数学等科学的初步形成,但总体上这时的科学都十分粗浅,而且还没有严格 的科学分类。这个时期的哲学虽然也从自然科学中得到一些养料,但更多依靠哲学家的直观或思辨,因而这个时期的哲学必然带有朴素的特点
3.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公元16~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具有三个局限性,其中前两个局限性是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有直接联系的。近代形 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一个缺陷是机械性,这是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的只有力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 这是当时的唯物主义特有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局限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二个局限性是形而上学性。这是因为当时自然科学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为了克服古代自然科学研究的缺陷,近代自然科学开始 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各门科学之间的彼此隔绝,科学家们在互不联系中进行研究,从而形成当时特有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第三个局限性是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非历史观点,即不彻底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历史观上却是 唯心主义的。这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文社会科学处于初始阶段、很不发达造成的。
3.3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自然科学基础。在19世纪以前,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但是在19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其中三大发现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 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够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总之,由于三大发现和其他社会条件的成熟,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产 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当今世界已进入21世纪,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发生了更为重大的变化,必然向哲学提供新的材料和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哲学给予新的问答,从而推动 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4.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长短互补
4.1哲学与科学分析与研究的角度不同
 具体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则为 具体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提供观念和方法的帮助。這种帮助是由于哲学与科学分析与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供的。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动规律;而哲学本体论要求对规律的性质作出说明,方法论则寻求研究问题的最优方法。
 具体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真理以及是否具有 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哲学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权威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是什么。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 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政治学关注权力的结构与转移;而政治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4.2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爱因斯坦指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以最普遍、最广泛的形式追求知识,那么,显然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哲学像一个母亲,生产并 养育了其他学科,因而一个人不能责怪她的赤裸和贫困,而是应该希望她的部分唐·吉诃德的思想靠其孩子们来维持,以使他们不致陷入博爱主义。"
   爱因斯坦说:"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受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 道路中选择一条路。"
实际上,真正有才能的科学家一般都非常关心哲学。世纪之交以来的物理学革命清楚地表明,把哲学认识论和对自然规律的实际探索及创立新科学理论结合 起来,这是许多在科学上富有开拓精神的物理学家们遵循的原则。爱因斯坦与玻尔有关量子力学交织着哲学与科学的争论,持续近一个世纪。经过EPR悖 论的提出,EPR实验的完成、量子关联性的发现,目前已进入量子通信实验—实用型阶段。充分体现了爱因斯坦"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的论断。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时惕,规律及其三种主要形式,物理通报,2007(7)
2.钱时惕,科学与哲学在推动人类认识上的互补性,哲学研究,1987(9)
3..罗素,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23
4..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一卷,p405、p51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864390100rwgv.html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举起科学"反叛"基督教神学的旗帜
——科学发展的人文历程漫话之五
                      钱时惕  (河北大学,保定,071002)
摘要:评述了地心说被纳入基督教思想体系,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带上神学与反神学色彩的历史过程;从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的不同,论证了哥白尼为什么 会走上"反叛"基督教神学的道路。
关键词: 哥白尼  日心说  反叛  基督教神学
1.自古以来的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
    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从古就有,这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当人
们思考与研究我们生活的地球与宇宙空间的关系时,首先要考察
的就是地球与那个高挂在地球之上、发光发热的天球——太阳之
关系:是太阳围绕着地球旋转?还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或者别运动方式?日            
日心说最早的模型,可能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菲洛劳斯(约公
元前450年一公元前400年)所提出的"宇宙中心火学说":宇宙中          
心是一团熊熊的烈火,其他星球都围绕着中心火旋转。后来,阿里斯塔克(公元前310年一公元前230年)更明确提出了"太阳是宇宙中心"的学说。 他认为,太阳是静止的,地球和其他五个行星围绕太阳为中心作圆周运动。阿里斯塔克的著作除《论太阳同月球的大小和距离》一书外,其余均流失了。但 在阿基米德的著作中,记载着阿里斯塔克的观点,并给予了数学证明。约一世纪后,巴比伦的塞留库斯(约公元前150年)对阿里斯塔克的观点作了详细 的阐述。
    地心说的思想在古代各国许多学者的著作中都可以见到,但作为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则是由托勒密所提出的。他的理论,记载在《至大论》①一书(共13卷)之 中。托勒密吸收了阿波罗尼(公元前277一公元前205年)、希帕哈斯(公元前15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的有关概念,建立了以地球为中心,太阳 围绕地球按本轮、均轮体系运动的天体模型。这个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当时所观测到的许多天文现象,特别是对行星视运动的不规则性给出了较有说服力的说 明。由于托勒密的模型的上述成就,更因为地心说与人们的直观经验以及狭窄生活范围所相应的心理(总以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世界中心)相符,所以, 这个学说得到广泛承认并流传下来。托勒密在《至大沦》一书中,对阿里斯塔克的地动说提出了批评:如果认为地球在运动,物体就会斜着下落,浮云、飞 鸟就会随着地球一起运动。在不懂得相对性原理之古代,这种批评应该说是很有力的,日心说不被多数人接受,也是自然的。
 
 2.地心说被纳入基督教思想体系,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带上神学与反神学色彩
    本来,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完全属于学术(科学)本身的争论,由于地心说被纳入基督教思想体系,使之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卷入科学与宗教之冲突。
    在基督教的历史中,由于托马斯把亚里士多德学说与基督教思想相结合而开辟了基督教神学发展的新道路。这个托马斯在吸取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时,也接受了托勒密 的地心说②。
在基督教看来,人是上帝根据自己形象创造的,而日月星又是上帝为了人而创造的。因此,人居住的地方理应在宇宙的中心。这种观点,与托勒密的地心说 是相符的。基督教思想与托勒密理论的结合,就形成了"地球在宇宙中心,上有天堂、下有地狱"的构想,这正是中世纪末日审判画面;再加上《圣经》上 所谓"约书亚要太阳停止而不是地球停止"的故事③以及赞美"将大地置于它牢固的基础上,使其不得移动"的诗句;托勒密地心说就被纳入了基督教的思 想体系。从此,反对地心说,似乎就成了反对基督教教义。地心说既然有如此大的权威,那么,哥白尼是如何提出"日心说"、举起"反叛"基督教神权的 旗帜?
 
  ①又称《伟大论》,原名为《数学综合论》,是现今世界上保存的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之一。
 ②托勒密学说中有关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思想是来源于亚里士多德有关宇宙的学说,所以,托勒密学说与亚里士多德思想有内在联系。
   ③《圣经》"约书亚记"第lO章第13节记载,约书亚率以色人与五王军作战,五王军败逃,但日已西斜,约书亚向天祷告,要太阳停止,果然奇迹出现,太阳停 住了,逃敌无处藏身,约书亚大胜。
 
 
3."反叛"基督教的日心说之提出
 
图1  哥白尼的日心体系
 
哥白尼(N.Copernius,1473~1543)出生于波兰托仑城的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从小就形成了深沉的宗教信仰。
 
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Kraków University),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受到方兴未艾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刻影 响。这个时期,哥白尼在博洛尼亚大学结识了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诺瓦拉(Novara,1454~1504),。在他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 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诺瓦拉在测定南欧城市的纬度和赤道倾角时,所得数据与托勒密给出的不符,从而导致对托勒密体系的怀疑。另外,诺 瓦拉倾向毕达哥拉斯主义,深信宇宙结构应该可用简单的数学关系表达出来,而不会像托勒密体系那样繁杂,这一方面,也对哥白尼有着重大影响。这个时 期,哥白尼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他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 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
1503年,哥白尼回到波兰,继续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经多年努力,在1543年出版了《天体运行论》一书。在该书中,哥白尼建立了不同于托勒密 的新宇宙模型。在这个宇宙模型中,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它照亮整个宇宙,驾驭着周围的行星,地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与其他行星一道绕太阳运动,最 外边则是宇宙之边界-恒星天,如图1。根据这个模型,哥白尼解释了太阳东升西落以及有关天文现象。在《天球运行论》一书中,哥白尼观测计算所得数 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例如,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 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0倍,和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哥白尼的这个"日心说"推翻了基督教会长期奉为圣典的托勒密学说,直接违反"圣经"中关于"地球不动、太阳在动"的说教。其历史意义,正如恩格斯 所指出的:"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的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 了从神学中解放出来。"1
4.哥白尼为什么会走上"反叛"基督教神学的道路
4.1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动机与效果
写作并出版《天体运行论》一书,就哥白尼本意来说,并不是要"反叛"基督教神学;相反,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之首,哥白尼有一个献给教皇保罗三世 之"序",其中曾明确写到,希望这本著作"将会对全体基督徒、对陛下所拥
 
图2.托勒密的本轮--均轮(共79个)繁杂系统
有的最高权力作出贡献。"2既然哥白尼不想"反叛"基督教,
 
那为什么要提出"日心说"来取代教会长期支持的托勒密学说?这是由于在哥白尼看来,托勒密体系所用一套复杂的本轮、均轮体系(数目多达79个), 像似一个"怪物",如图2,肯定不符合上帝的旨意,因为"造物主不造出累赘无用的东西,
而有将一种多种现象归于同一原因的能力"3,而哥白尼所建立的新宇宙模型,能"显示出宇宙具有令人赞叹的对称性和轨道的运动及大小的和谐",从而 显示出"神的造物主的庄严作品是何等伟大"。4
主观上想维护基督教教会的权势,但客观上却"反叛"了基督教信条。动机与效果的相悖,是表现在许多信教的科学家科学活动中的一种历史现象,哥白尼 是一个典型。
4.2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的不同
    从认识论角度来说,科学与宗教是对立,表现在:5
    (1)科学从实验(包括观察)出发,引用自然界本身的因素(关系或规律)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宗教从信仰(教义或教条)出发,引用超自然的力量(神、 上帝)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
    (2)科学以实践(理论是否与实验或观察事实相符)作为检验理论真伪的标准。宗教以教义或教条(圣经等)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凡不符合教义或教条的都斥之 为异端邪说。
    (3)科学方法是经验与理论的结合,而宗教的方法则是以教义或教条为基础的推断与注释。宗教方法原则上不可能为人类提供新的知识。
    (4)科学主张认识的相对性,反对认识的穷尽论;而宗教主张认识的绝对性,认为宗教的教义与教条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4.3科学家为什么会走上"反叛"基督教神学的道路
从哲学角度来说,由于科学与宗教的认识道路不同*,科学家要从实验(包括观察)出发,并科学以实践(理论是否与实验或观察事实相符)作为检验理论 真伪的标准。由此形成的科学理论迟早要与宗教冲突。因此,信教的科学家必然走上"反叛"基督教神学的道路,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以基督教来说,它对自然现象之解释,主要依据的是《圣经·创世说》及中世纪教会所推崇的托勒密地心说、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学说、盖仑的医学等。
    《圣经·创世说》中的神话,代表着人类智慧尚处萌芽状态对于人和万物如何起源这种复杂问题的想像、猜测与思考。
    托勒密地心学说、亚里士多德运动学说、盖仑的医学,代表古代希腊时代,部分学者对于物理、天文、生理现象的自然哲学观点。
    应该承认,不论是《圣经·创世说》的有关神话,还是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盖仑的医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包含着一定的智慧结晶,作为一种思想或 观点,对后世学人,也不无参考、启迪之处。但是,当把这些神话或学说,当作千古不变的永恒真理、不容疑义的神圣教条,就成为禁锢科学探索与进步的 思想桎梏。
    当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还依附于神学的权威之下时,科学还没有力量与宗教较量,这种冲突并不明显。但当科学逐渐成熟,以至达到敢于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建 立自己认识体系时,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就变得不可避免了。这就是为什么科学与宗教之冲突发生在16世纪~19世纪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之原因。也是科学 家必然走上"反叛"神学道路的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
 2.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1
3.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32
4.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4
5.钱时惕.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33


http://app.cpst.net.cn/kxqz/zslw/2009_05/243303387.html
中国近代科学与基督教
于祺明 2009年05月26日 09:39

       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提出:"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 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就是引起科学史界乃至学术 界极大关注的"李约瑟难题"。破解之论众多,不乏真知灼见,有些颇具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
 
       不过,本文在这里关注的是,在众多立论中,还听到了一种奇特的论调:近代科学只在欧洲产生,那是因为西方有基督教文化背景,即是说,没有基督教就不可能诞 生近代科学。那么,究竟科学与宗教(其中有基督教)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起源的?又如何演进的?科学真能与基督教融合,基督教指导科学真是有根 据的吗?
 
       一、科学与宗教的领域不同
 
        有这样一种观点:宗教产生在前,科学产生在后。为此,还不厌其烦地进行解说。目的是什么呢?因为如此他们就可以说,科学是在宗教的基础上发生的,科学离不 开宗教。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一种论调。
 
       谈到科学与宗教的起源,自然要追溯到人类的原始社会。马林诺夫斯基认为,一切原始社会,"凡经可靠而胜任的观察者所研究过的,都很显然地具有两种领域:一 种是神圣的领域或巫术与宗教的领域,一种是世俗的领域或科学的领域。" 这是清晰透彻的真知灼见。
 
       从人类文化的起源来看,有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那就是,在人类文化发生之初,科学与宗教的因素就同时共生了。它们共同包容在人类最初的思维活动中,相互交 织在一起,不容易区分开来。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开始出现文化形式的分化,呈现分离的运动趋势,这是文化进步的表现。
 
       原始人的科学与宗教意识萌芽是从哪里来的?当然不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也决不是"天启的",而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中来的。原始人的生存实践和生产活动才是科学 (世俗领域)与宗教(神圣领域)意识萌芽的源头。关于原始思维的研究表明,原始人对那些较为确定的、希望与恐惧等情感作用淡然、容易为理智的方法 与技术的过程所支配的现象关系的认识,逐渐积累起来,成为科学的萌芽。而那些捉摸不定的、情感作用浓重、人们难以控制的现象关系,因为无法说明, 因而被神秘化,成为宗教的前身。
 
       二、近代科学产生的条件
 
       综合来看,近代科学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并迫切需要科学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2)不仅积累了必要的经验知识,还奠定了理论知识的根基,比如,近代天文学革命、经典力学创立等;
       (3)获取科学知识(尤其是理论知识)的方法得到基本确立,比如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等;
       (4)作为一种建制得到社会的初步承认和支持,成为独立的知识部门。
 
       那么,为什么近代欧洲具备了这些条件,而在中国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呢?是因为欧洲有基督教文化背景吗?让我们逐一来探讨吧。
 
       第一个条件是近代科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其他三个条件的基础,显然与基督教无关。恩格斯早就指出过:"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 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妄言"没有基督教就不可能诞生近代科学",实在是只看问题表面、一叶障目、而 忽视了事物本质的幼稚看法。
 
       第四个条件是与科学的社会功能直接相联系的,科学的作用愈益彰显,科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认可,那么科学的建制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方面也不可能必须由基督 教来促成。
 
       第二、三个条件也可以这样来追问:为什么"理论知识"和"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等,能在近代欧洲产生而不能在中国产生呢?在这方面,主张"近代科学形 成得益于基督教背景"的人可以说是做足了文章的。他们认为,基督教包含的理性因素为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怀疑精神鼓励了对自 然的研究;对自然规律的寻找("神圣立法者")和重视逻辑的传统,体现了因果性原则的追求。事情真是这样的吗?形成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必要前提真 是来源于基督教吗?
 
       三、古希腊自然哲学与逻辑学才是理性的前提

       实际上,怀疑精神和对自然规律的探求(重视逻辑),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任何辩解都无法掩盖的。所以,爱因斯坦"推崇 古代希腊是西方科学的摇篮"。他曾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在欧 几里得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找出可能的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现),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 在此,可以补充一句:这与"中国的贤哲"有没有基督教信仰丝毫无关。
 
       "理论知识"和"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等,所以没能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缺乏自然哲学和形式逻辑的传统、以及与此相关的探求因果关系 的实验活动。正如罗素陈述的,中国的贤哲缺乏欧洲人那种"对真理沉思之至上的内在价值的感觉"。因此,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是易于由经验性转向于 实用性,而欧洲人则相对地易于由经验性转向于原理性(因果关系),这正体现了东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差异。
 
       总的看来,中国古代科技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例如,火的发现与利用是整个人类的一大进步,东方民族几千年来只管利用而不问原因。西方的"燃素 说"、"氧化说"则对燃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受磁石吸铁现象的启发,中国人制作了"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而解释指南针为什么指南的地球磁场理 论却是在西方产生的。
 
       这样,我们就不难看出,"理论知识"和"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方法"等,所以能在近代欧洲产生而不能在中国产生,决非"得益于基督教背景",而是真正得益于 古希腊自然哲学和形式逻辑的传统,以及与此相关的探求因果关系的实验活动。与此相关联,近代科学所以能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还因为只 有当时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产生的基本物质条件并迫切需要科学进一步发展,同时科学的作用日益明显,其重要性愈益被社会认可,科学的建制 也就水到渠成,得到社会的初步承认和支持,于是成为独立的知识部门。这一切,基督教都是无法贪天功为己有的。

《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相关文章
南阳市镇平县北庄基督教调 查2009-02-23
韩国基督新教的历史和现状2009-01-07
母亲的祈祷2008-06-30
没有免费的午餐(图)2006-11-21
 本栏目更多内容
宗教道德与理性道德2009-04-14
质疑媒体批评"反伪"2009-04-02
明代著名无神论思想家吕坤2009-02-24
科学与人类和谐2009-01-07
关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08-12-08
反对伪科学与科学精神2008-05-20
正确认识宗教信仰自由2008-04-09
反思"《周易》热"2008-04-09
校园拒绝邪教之径2008-04-09
从心理学看宗教与社会和谐2007-11-1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8643901012g95.html
《物理通报》稿件写作指南
 
 
1.《物理通报》简介
 
本刊是一本以教学研究为主,横跨中学与大学物理教学,注意文化品味,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综合性物理杂志。在国内物理 学界有广泛影响,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严济慈、周培源、钱三强、谢希德、吴大猷、杨振宁、王淦昌、彭恒武等都题词支持与鼓励。本刊文章被"万方数 据"、"维普资讯"、"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等国内著名数据库收录。
本刊面向大中学物理教师及学生,其宗旨在于普及物理科学与技术知识、探讨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交流物理教学、特别是物理教学改革的经验,提高物理教 师业务素质及水平,为广大物理教师及物理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2.栏目设置
1.专论
1.名人名家论物理学与物理教学
2. 科学前沿
    介绍物理学前沿问题的发展,来稿希望写得通俗易懂。
3. 物理学与科技创新
   (1)介绍历史上由物理学原理推动的科技创新(新技术的产生及应用)。
   (2)介绍最新物理学成就及其技术应用前景。
4. 物理教学新思想、新视角
物理教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等、
4. 课程改革探索与讨论
    当前大中学课程改革有关的探索,包括理论的探讨及实践经验介绍,特别是作者亲自试验中的体会;有关物理教学改革问题的讨论。
4. 大学物理教学
    高校物理专业及非物理专业的普物、理物及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体会;大学物理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5. 中学物理教学
普通中学、中职、中技有关物理课程教学的经验、体会,特别是推行课程改革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论述;中学物理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6. 解题思路及技巧
    不同类型解题的思路与技巧,理论分析与个例剖析,尽可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7. 探究性教学案例
    抓住一个物理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若有教学效果的陈述更为欢迎。
8. 物理实验教学
    大中学有关物理实验教学的探讨,包括实验仪器、设备、方式、方法、验证、数据分析等的改进。
9. 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育技术(软件、课件、DIS等)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软件设计、课件应用、操作方法、效果分析等。
10. 竞赛、考试与评价研究
   (1)有关竞赛、考试中典型题目的分析及研究。
   (2)有关中、高考试题与日常物理教学关系的分析,特别是中、高考试题如何体现物理教学改革理念与精神(三维教学目标、探究性教学、科学与人文融合、创新 型人才培养)的评论、探讨及建议。
   (3)有关对学生物理学习成绩评价的研究。
   (4)有关考试方式方法的研讨。
11. 物理问题研究
    抓住大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具体问题(特别是难点)进行分析与研究。
12. 物理问题讨论
针对目前物理教学或物理教科书中有不同理解或认识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栏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欢迎大胆提出问题及表述观点, 通过讨论、交流、甚至辩论来提高认识。
13. 教改论坛
    对于目前我国大、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中的有关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交流与讨论。
14. 物理教育研究与课程论
    要求把物理教学问题与教育学理论结合起来,对物理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高水平的分析与研究.特别欢迎国内师范院校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的师生为本栏 目撰文。
15. 物理学史与教育
   (1)物理学家生平及思想介绍。
   (2)物理学史重大事件介绍与评论。
   (3)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关系的论述。
16. 物理·科学·文化
    从物理这个平台起步,在科学及文化层面上,分析与讨论有关问题,包括物理学在各个领域之应用,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推动科学与人文的融通,为培养创 新型人才提供一个广阔的文化环境。
17. 物理·技术·应用
    本栏目是"物理·科学·文化"的姊妹栏目."物理·科学·文化"着重物理通过科学对人类文化及文明的影响,而"物理·技术·应用"则着重物理通过技术对生 产、生活及经济的影响。
18. 学科博览(知识介绍)
    欢迎物理科学与技术相关知识的介绍,特别是中学教材涉及的有关高新技术及应用的知识介绍,要求通俗易懂。
19. 教材与书评
    物理学范畴有关教材、书刊及专著的评介。
20. 短文荟萃
短篇文章,字数以1 000左右为宜。
21.实验创新
自制教具及实验仪表,新实验方法,字数以1000左右为宜。
 
3.写稿注意事项
1. 要注意本刊的性质、特点,及各栏目要求
本刊是一本以教学研究为主,横跨中学与大学物理教学,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物理学杂志。
投寄本刊的稿件,首先要注意是否符合本刊上述性质与特点以及本刊所设栏目的内容要求。
2. 希望有自己的创新或特色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希望文章有所特色,因为,对于读者来说,总希望看到有所创新内容的文章,这样才有启发性,有所收获。当然,所谓"创新或特 色"并不要求太高,能有点滴新的或与别人不同的东西就可以了!
3. 不要泛泛而谈,要有具体内容
有些文章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难以给人深刻印象。谈观点,说体会,最好结合物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学生反应与效果,自己的体会等。
4. 尽可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为了能吸引读者,有可读性,希望写稿时尽可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一些,多给读者一些信息。绘图要求规范,照片要求清晰。
5. 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文字表述,格式规范
    一篇文章应注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各个段落用小标题标示,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同时,要注意文字畅通、精炼,不要啰啰嗦嗦,前后重复。格式、公式、图 表、符号、参考文献等等,尽量规范。为便于交流,在自愿的情况下请附6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
 
4.本刊声明
为保证出版质量,本刊对拟用稿件有权删改,如不同意来稿时请说明;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
请不要一稿多投多用或抄袭他人文章。
 
 
 
                                    《物理通报》编辑部
                                      编辑部电话:0312-5992557
                                       投稿邮箱: wltb@263.net.cn
                                      编辑邮箱:wltbjb@126.com
                                                 wltb_bjb@126.com(新)
                                         网址:http://www.cpenet.org.c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8643901012g9d.html
《物理通报》欢迎投稿    欢迎订购
 
一.《物理通报》简介
 
物理通报由河北省物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到2012年,已出版30周年。物理通报是唯一一本以教学研究为主,横跨中学与 大学物理教学,注意文化品味,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综合性物理杂志。物理通报一直支持与推动物理教学改革,在这方面做 了大量工作,在国内物理学界有广泛影响。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严济慈、周培源、钱三强、谢希德、吴大猷、杨振宁、王淦昌、彭恒武等都曾题词支持与鼓 励。本刊文章被"万方数据"(本刊被列为物理类(遴选)核心刊物)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的组成部分)全文收录、"中学物理教与 学"(人大复印资料,在同类刊物中,2010年本刊收录数居首位)、"维普资讯"等国内著名数据库重点收录或转载。
 
 
二. 《物理通报》栏目设置:
1. 科学前沿: 介绍物理学前沿问题的发展。
2. 物理学与科技创新:介绍由物理学推动的科技创新
3. 物理教学新思想、新视角:介绍物理教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
4. 课程改革探索与讨论: 当前大、中学课程改革有关的探索及问题讨论。
5. 大学物理教学:  高校物理专业及非物理专业的普物、理物及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体会;大学物理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6. 中学物理教学:普通中学、中职、中技有关物理课程教学的经验、体会,特别是推行课程改革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论述;中学物理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7. 解题思路及技巧: 不同类型解题的思路与技巧,理论分析与个例剖析,尽可能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8.教学案例设计与分析: 抓住一个物理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剖析。
9. 物理实验教学:大、中学有关物理实验教学的探讨,包括实验仪器、设备、方式、方法、验证、数据分析等的改进。
10. 教育技术的应用: 教育技术(软件、课件、DIS等)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1. 竞赛、考试与评价研究
 12. 物理问题研究: 抓住大、中学物理教学范畴的一个具体问题(特别是难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3. 物理问题讨论:针对目前物理教学或物理教科书中某些问题(包括有不同理解或认识的问题)进行讨论。
14. 物理教育研究与课程论: 把物理教学问题与教育学理论结合起来,对物理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高水平的分析与研究。
15. 物理学史与教育
16. 物理·科学·文化:推动科学与人文的融通。
17. 物理·技术·应用:介绍物理通过技术对生产、生活及经济的影响。
18. 学科博览(知识介绍)
19. 教材与书评
20. 短文荟萃:短篇文章,字数以1 000左右为宜。
21.实验创新:自制教具及实验仪表,新实验方法,字数以1000左右为宜。
 
三.写稿注意事项
1. 要注意本刊的性质、特点,及各栏目要求
本刊是一本以教学研究为主,横跨中学与大学物理教学,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物理学杂志。
投寄本刊的稿件,首先要注意是否符合本刊上述性质与特点以及本刊所设栏目的内容要求。
2. 希望有自己的创新或特色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希望文章有所特色,因为,对于读者来说,总希望看到有所创新内容的文章,这样才有启发性,有所收获。当然,所谓"创新或特 色"并不要求太高,能有点滴新的或与别人不同的东西就可以了!
3. 不要泛泛而谈,要有具体内容
有些文章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难以给人深刻印象。谈观点,说体会,最好结合物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学生反应与效果,自己的体会等。
4. 尽可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为了能吸引读者,有可读性,希望写稿时尽可能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一些,多给读者一些信息。绘图要求规范,照片要求清晰。
5. 注意文章的结构层次,文字表述,格式规范
    一篇文章应注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各个段落用小标题标示,便于读者阅读与理解;同时,要注意文字畅通、精炼,不要啰啰嗦嗦,前后重复。格式、公式、图 表、符号、参考文献等等,尽量规范。为便于交流,在自愿的情况下请附60字以内的作者简介。
 
四.订购有关事项
 
1.    物理通报每月15日出版,每期128页,每期定价15元,全年180元。
2.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河北大学北院内;邮政编码071002。
3.    电话:0312—5992557;电子邮葙wltb@263.net.cn;网址:http://www.cpenet.org.cn
4.    可在邮局征订,邮发代号:18-54;也可向编辑部直接征订(由邮局汇款)。直接征订请写明:单位全称、地址、邮政编码、收信人、联系电话。


喜欢这篇文章吗?欢迎发空信给 lihl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童言无忌》邮件组 发空信给 jrzl+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订阅《今日知录邮件组》。


没有评论: